“春节”申遗成功!
乙巳蛇年新春
即将到来
说到福建过春节
那可是
“福”气满载
气场全开!
一起看看
福建那些
与春节相关的
非遗代表性项目
解锁闽派春节年俗!
漳州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是先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而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主要题材有辟邪消灾、祈求吉祥、历史戏文故事及装饰图案等,是我国南方年画的代表。广泛流传于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东南亚等地。2006年,漳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前,年画是必需品,一到年关,家家户户贴春联、贴年画,意味着新年到来。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年画虽已不再是春节的必需品,但作为一种工艺品、装饰品,也需要继续面对大众、开拓市场。近几年,漳州木版年画省级传承人颜朝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创产品,尝试了将年画元素融合到红包袋、书签、冰箱贴、帆布包等日用品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剪纸(浦城剪纸)
浦城剪纸通融南北风格,极富地域特色,用于各种民俗节庆活动上,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着浦城人对美好的憧憬。浦城剪纸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以字组画,每种纹样背后均有延伸含意,开创了中国民间剪纸“礼品花”之先河。主要用作喜庆的“礼品花”花样多是以寿桃、如意、梅花、牡丹等传统元素为主,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过去浦城剪纸篇幅偏小,主要用作喜庆的“礼品花”,浦城剪纸多为单色的红色剪纸纹样,使用时一般都粘衬在礼物上面,用以点缀礼品、食品,或随礼品一起馈赠。随着时代的发展,浦城剪纸也经历了多次创新转型,融入了套色剪纸、贴、染等多样化的技法,使其更好地与时代主题、大众审美相融合。
2014年,剪纸(浦城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在福建,浦城、柘荣、泉州、漳浦四地的剪纸艺术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柘荣、漳浦剪纸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剪纸是南方剪纸代表,南北兼容,既有北方的粗犷朴素,又有南方秀美灵动。
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
“两马同春闹元宵”起源于马尾-马祖元宵节俗,马尾、马祖相隔不到100海里,两地居民自古以来便有春节、元宵期间送花灯、闹花灯的节俗活动,这一活动世代相沿,长期传承不绝,逐渐成为马尾和马祖两地的习俗,寓有祈求平安富足之意。
2008年6月,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两马同春闹元宵”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活动。今年,“两马”灯会于1月9日至3月2日在琅岐红光湖公园开放,共计53天,创下史上最长展期记录。
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
英都拔拔灯源于古代英溪船民的拉纤,是一项集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民间民俗活动。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九,地点为泉州南安英溪流域各自然村。“英都拔拔灯”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以粗绳系灯,每阵领头由一青壮年胸前缚一扁担,肩负大绳,作船夫拉纤状弓身前行,拉动灯阵向前行进,状如拔船(拉纤),“拔拔灯”由此而来。如今海内外的南安乡亲几乎每年都会踊跃回乡拔灯、观灯,拔拔灯会成为凝聚亲缘、族缘的纽带。
莆田红团制作技艺
莆田红团制作技艺始于唐代,传承千年,2022年,莆田红团制作技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团之于春节,就像粽子之于端午、月饼之于中秋。“红”是喜庆的表达,“团”以及“圆”的形状则象征着家庭的团团圆圆。在逝水流年间,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回忆,像一缕亘古不变的清香。
莆田红团是莆田吉祥喜庆好物,逢年过节、各种喜事必不可少,体现莆田特有的民俗文化。红团一般在腊月廿七、廿八两日内制作,将糯米粉混上食红揉成面团做外皮,内馅多为咸、甜糯米、绿豆等,垫以香叶蒸制而成,象征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壶山砂花传统技艺
火树银花不夜天,莆田新度镇锦墩村的村民在满天缤纷的“铁花雨”下,祈求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据了解,早在清康熙年间,锦墩村就是著名的“铸造之乡”。匠人们在冶炼和铸造时,看到铁锤与软化的砂铁撞击后溅出炽热飞花,从中获得灵感,发明了独特的“壶山砂花”传统技艺。因“花”“发”谐音,寓意越打越发。因此,“铁花闹春”便成为当地的元宵习俗,祈愿新年平安、富足、发达。
打砂花也名打铁花、壶山砂花,是锦墩村每逢元宵节上演的一场民俗表演——闹元宵时将熔化的铁水泼向大树,享有“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赞誉,2011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1月31日至3月1日(农历正月初三至二月初二),莆田市将在绶溪公园卵石沙滩开展打铁花民俗活动。
(资料来源:福建日报、福州日报、海峡都市报、福建纪检监察、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莆田发布、湄洲日报、福建发布、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