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修改条例,这5类场所不再属于“公共”,网友:可以抽烟了?

恒南情情 2025-01-09 03:21:18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推进,“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点早已成为了常识。

无论是身边血淋淋的典型例子,还是各种公共健康宣传,无一不在提醒我们,香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致命的后果。

因此,“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也早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不仅是法律层面的规定,甚至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

然而,随着2025年1月20日的临近,一则关于“公共场所划分”的条例修改悄然来临,5处曾明文规定是公共场所的地方,如今将不再属于公共场所。

也就是说,当这则条例正式施行之后,这5处曾经的公共场所,或许都将放宽,或是直接放开禁止吸烟的规定。

对于烟民而言,这自然是皆大欢喜、普天同庆,但对于不吸烟的人,甚至是对吸烟深恶痛绝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塌了”。

好端端的,国家为什么要做出这种条例修改?

难道说以后这些地方,真的将成为不吸烟人的“禁地”?

什么是公共场所?

要理解这次关于“公共场所划分”的条例修改内容,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究竟哪些地方属于公共场所?

从字面上看,公共场所是指社会公众可以自由使用的场所。

通常来说,公共场所不属于私人所有,任何人都可以在不违反基本秩序的情况下,进出并进行各种行为。

而在法律层面,公共场所的定义相对较为广泛。

根据相关法律的解释,公共场所不仅限于大型的商业场所,还包括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各种地方。

比如商场、超市、餐厅、咖啡馆、医院、学校、火车站、公园、街道等地方,都可以算作公共场所。

除了这些我们日常接触的地方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场所,如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也被纳入到公共场所的范畴。

这些地方,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经之地,也是社会交流、文化传播、信息流通的场所,所以公共场所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关系到所有人的健康、安全和社会秩序,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包括卫生、治安、消防、交通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场所,大家彼此接触频繁,空气流通不好,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政府对公共场所的管理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在“控烟”这方面,一些规定已成了社会习惯和法律要求。

放眼我国,如今当属上海的“禁烟政策”最为严格,从2010年开始,上海便连续两次修订关于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的条例,但凡顶上有盖的公共场所,都彻底属于了“无烟区”。

公共场所新划分

但随着近日《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修改后的新规即将落地,关于公共场所的定义或许也将迎来一次重要的调整。

因为根据修改后的条例表示,从1月20日开始,饭店、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五大场所将不再属于公共场所。

也就是说,这些场所将不再被纳入到《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的管理范围。

正是因为这则修改条例的问世,网上才会出现这5处曾经的公共场所,以后将不再禁烟的猜测。

近些年来,“公共场所禁烟”早已成为所有人认可的一项政策。

尤其是在人流密集的餐厅、咖啡馆、酒吧等场所,吸烟不仅严重影响空气质量,还可能影响到非吸烟者的健康。

因此,很多地方的法律都要求这些场所必须保持“无烟环境”。

然而,随着新规的出台,这些地方似乎开始“放松”了监管。

从1月20日起,这些地方将不再属于“公共场所”,也就意味着,这些地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是否允许顾客吸烟。

虽然具体的实施细节尚不完全明朗,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改变将让那些吸烟的顾客感到放松,反而让那些不吸烟的人感到一种“被侵犯”的恐惧。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难道真的如同网上说的一样,国家之所以修改公共场所划分相关的条例,就是为了刺激消费、增大税收做出的妥协和让步吗?

答案并非如此,或者说只是网友们太能联想,因为这些场所会不再属于公共场所,与近年来的行政管理改革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修改条例?

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已经发布了《关于整合调整餐饮服务场所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决定》。

这个决定明确提出,取消地方卫生部门对饭馆、咖啡馆、酒吧、茶座等四类场所核发卫生许可证,并将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责转交给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也就是说,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不再直接负责这些场所的卫生许可和管理工作,相关法规开始朝着更简化、更有针对性的方向发展。

所以这次的条例修改,其实是基于减少政府监管的重复性与过度负担,旨在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对餐饮业等行业的约束。

如今,随着《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适用范围的变化,这一调整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管理方式的一次“清理”。

具体来说,修改后的条例重点还是在卫生管理方面,而对于控烟这一政策并不做出强制性要求。

因此取消这类场所的公共卫生许可证管理,是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放松公共场所控烟的要求。

有观点认为,放开这些地方的吸烟限制,会让餐饮、酒吧等行业获得更多的收入,因为吸烟顾客可能会因此增加消费频次,然而这种说法明显缺乏充分的实证支持。

事实上,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研究发现,上海实施严格禁烟立法后,不仅公共健康得到了显著改善,空气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且还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

如果全国范围内实施类似上海的禁烟政策,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GDP将有小幅增长,这一增长的来源主要来自健康效益的提升、医疗费用的节省以及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国家已经明确表示要加强公共场所控烟,推动无烟环境的建设。

控烟已经成为了国家的重要公共健康战略,未来要实现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下降至20%的目标,严格的禁烟政策必然是一个必经之路。

因此,尽管修改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国家依然会通过其他法律法规,继续推动公共场所禁烟工作,确保公共健康和环境质量。

结语

虽然这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调整可能会让一些吸烟者感到放松,但这并不意味着控烟政策的全面松动。

政府的初衷更多是在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负担,而非为了迎合某一方的利益,禁烟政策依然是大方向,尤其是在公共健康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对于不吸烟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这些场所不再禁烟是一种隐形的“威胁”,但其实,国家会通过更多的法律手段,继续维护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和健康环境。

毕竟,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而禁烟只是其中一部分。

未来,无烟环境依然会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政策背后的考量,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健康、自由的环境中,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