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长亲属涉命案六年未决:真相未明,公正何寻?

京都闻道阁 2025-04-28 10:04:27

文丨崔桂忠

2025年4月25日,广东陆丰“男子被打致死案”在陆河县人民法院异地重审。这起持续六年的案件,始终如巨石般压在公众心头。回溯至2018年,27岁的王嘉禧在姐姐的火锅店帮忙时,因停车纠纷与胡某秋、林某波发生口角。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小时后,这两人折返对王嘉禧实施殴打,致使其左侧身体偏瘫。经过20个月的痛苦煎熬,王嘉禧最终不幸离世。

案件诸多细节引发广泛关注与疑问。事发次日,派出所民警取走监控硬盘,归还时视频却不翼而飞,所幸王女士提前拷贝留存了关键证据。值得注意的是,施暴者之一胡某秋,系时任南堤派出所所长胡某波的堂侄,而胡某波在案件诸多关键环节完成后才申请回避,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引发外界质疑。

王嘉禧受伤后紧急送医,次日凌晨便被下达病危通知书。然而,陆丰市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伤情鉴定结果却是轻微伤,这与监控中王嘉禧瘫倒在地、嘴角流血的画面形成巨大反差,也与公众认知严重不符。家属对此结果不服,自行委托暨南大学进行伤残鉴定,得出左侧肢体偏瘫、七级伤残的结论。两份差异显著的鉴定结果,引发外界对鉴定过程规范性的讨论。

2020年王嘉禧去世后,事件仍未平息。2024年,医院将其死因由“脑瘤”改为“脑疝”,解释为“看错了”。时隔四年的死因更改,让家属和公众难以信服,进一步加剧了对案件公正性的质疑。

案件中,受害者家属的遭遇令人痛心。王女士为给弟弟讨回公道,变卖房产、四处借贷,生活陷入困境。其父亲临终前仍心系儿子的冤屈。但家属的维权之路困难重重,申请重新鉴定被拒,复议也屡屡受阻。

2022年,陆丰检察院对本案立案追诉,两名施暴者因寻衅滋事罪均被判处一年零六个月有期徒刑。这一判决结果与王嘉禧遭受的伤害及失去的生命相比,引发公众对量刑合理性的广泛讨论。许多人认为,如此严重的暴力行为导致受害者瘫痪并最终死亡,施暴者应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该判决结果也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深度思考。

与湖南新化“操场埋尸案”、河北聂树斌案相比,这起案件呈现出司法问题的不同侧面。“操场埋尸案”暴露了暴力掩盖真相的恶劣行径,聂树斌案反映出司法体系运转中的问题,而王嘉禧案中,监控消失、鉴定结果矛盾等情况,引发外界对权力是否影响司法进程的关注。

截至目前,涉事派出所方面尚未就案件处理过程中相关疑问作出公开回应,当地司法机关也未对鉴定结果差异、死因更改等争议问题进行详细说明。记者尝试联系多方了解情况,但尚未得到进一步答复。

这起案件撕开的,不仅是某个家庭的伤疤,更是基层司法生态的脓疮。一个派出所长就能撬动整个司法链条为亲属开脱,这种“小官巨腐”的“蚁穴效应”,比“老虎式腐败”更具破坏性。古罗马“破窗理论”在此得到印证:当第一扇司法公正的窗户被权力砸破而未受惩戒,后续的“破窗”便会如瘟疫般蔓延,最终摧毁整个法治大厦的根基。

如今案件异地重审,恰似撕开权力黑幕的一道裂缝。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个案的公正,更是对司法生态的全面体检。那些消失的监控背后是否存在渎职?反复变动的鉴定文书是否藏着利益输送?只有将这些问号拉直,才能让法律真正成为悬在权力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希望在这起案件中,正义能够尽快到来,让受害者得以安息,让家属得到慰藉,让法律的尊严得以维护。因为,在法治的天空下,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追求公正。

☆ 本文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92848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