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激辩:焯水对炖肉影响到底有多大?
在公司午餐的时间,几个同事聚在一起谈论起了炖肉焯水的事情。
话题一开,大家的观点就分成了两派,瞬间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苏州的同事A坚定地认为焯水是对新鲜肉类的最大亵渎,一边说一边皱起了眉头:“焯了水的鲜肉又老又难吃,这简直是本世纪最大的谎言!”而我呢,想起了妈妈炖肉的方式,不禁为A的话点了点头。
A同事继续说道:“其实,肉只要简单清洗,直接煽炒再加水炖就好了,不会腥臭也不会脏。”这个观点得到了我一定的认同,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妈妈炖肉从来没焯过水。
来自内蒙的同事B接过话头:“我们那儿的羊肉都是洗洗直接煮,最多加点盐巴,味道特别香。
没人焯水,当然也没人觉得腥。
焯水反而是最近才听说的,不知道是进步还是退步。”
他的话让人有点出乎意料,也引发了一些同事的笑声。
广东的同事C却不太同意:“不焯水的肉炖汤完全不能看,也不能吃,黑乎乎的一片。
我们炖肉汤是不焯水的,但要是做炖肉,肯定要焯水。
肉剁成泥捏成一团,加点水、料酒和盐,就开炖了。
味道美营养也好。”就在大家还在回味C同事的话时,四川的同事D表达了他的看法:“不管鲜肉还是冻肉,不焯水都臭。
而且现在什么都是高科技,不焯水真不放心。”
妈妈的炖肉记忆:没有焯水的红烧肉回到我的记忆里,妈妈炖肉从来不焯水,但味道就特别好。
我还记得小时候物质匮乏,红烧肉只有逢年过节才吃得到,这菜也因此成了特别的仪式感。
除夕一大早,妈妈总会去菜市场买最新鲜的五花肉,洗净后挂在窗前吹干水份。
肉切成四方大块,先放锅里煸出油来,再炒糖色,把肉均匀裹上糖色,最后加入生抽、老抽和大量的黄酒、几块姜,柴火灶里慢火细炖。
一整天,厨房都被香气萦绕。
那时候做饭没什么菜谱,全凭祖辈的口口相传,一锅炖肉包含了妈妈对我们一家人最真挚的情感和爱。
每次做好肉,妈妈还会放入竹蒸笼小火蒸着保温,确保我们吃到的时候还是热乎乎的。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时,妈妈总是看着我们吃,却自己不动筷。
最后的共识:炖肉焯水与否因人而异家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妈妈总会早起去菜市场买夹心肉,切成厚片后放入泥罐,倒上黄酒,小火炖至肉软烂,最后调以冰糖。
偶尔,她还会加入枸杞和核桃,或者黑木耳版本的。
这样的炖肉温暖又滋补,每次吃上一碗,心里总是暖洋洋的。
办公室这个关于焯水的讨论,最后也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
不过,大家都释然了,认为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做法。
炖肉是否焯水,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结尾:每种炖肉方式背后皆有其独特的情感炖肉要不要焯水,其实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小议题。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背后都包含了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情感记忆和烹饪文化。
最终,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和享受这锅热气腾腾的肉,不论它是焯过水的,还是没有焯水的。
每采用一种方式,都会让我们想起一些温暖的记忆和故事。
生活中的这些小事,就是让平凡日子充满温情和惊喜的源泉。
或许,这就是炖肉这道家常菜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