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看电视剧的朋友应该对包拯并不陌生,大家都称之为包青天。包青天的大名在当年的中国也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了。他以其廉洁、智慧与果敢成为了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屡屡描绘的英雄。他为人民伸张正义的举措也被世代传颂。尽管包拯的公事生涯众所周知,但关于他私底下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众人却知之甚少。我们今天所要分享的就是这位名臣的家庭背景与感人故事。
传说中,在包拯六十岁时,他一直面临一个不小的遗憾:家中尚无一子可以传承他包家香火。而这个遗憾的神秘的转折就出现在他六十华诞之际。一段出乎意料的秘辛由儿媳妇嘴中得以启封——包拯意外得知自己竟有一位骨肉之子,背后的缘由令人瞩目。
包拯年轻时迎娶了张氏,这位贤内助不幸英年早逝。他们的结合未及一载,遗憾未能留下后代。之后,包拯再婚,与家世显赫的董氏结为夫妻,董氏曾祖父在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bing变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官拜宁州刺史;董氏之父董浩更在朝中担任要职。
尽管出生尊贵,包拯和董氏却选择了一种十分朴实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当董氏封为永康郡夫人赴宫见皇后时,她也毫不造作地穿着素净的服装。这份淡泊名利的态度获得了皇后的高度赞誉。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包拯整个家庭坚持的清廉之道。包拯与董氏共育有三位子女:一子名包繶,在太常寺尽职尽责,以及两女,生活详情史书上夜没有过多的记载。
包繶作为包拯的嫡传儿子,在22岁那年迎娶了出身名门的崔氏,其外祖父更是曾三次高位担任朝廷宰相的吕蒙正。崔氏给予包繶一个子嗣,命名为包文辅。悲剧发生在包文辅刚刚降生的第二年,包繶便撒手人寰,崔氏当时仅有21岁的芳龄。面对年轻的儿媳未来的命运,包拯与董氏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与理解,温言劝她回娘家重组家庭。
但崔氏忠贞不渝,即便深受丧夫之痛,她依旧坚决拒绝再婚。她选择留在包宅,悉心照料年迈的公婆,并承担起抚养幼小包文辅的责任。遗憾的是,命运再次玩弄了这个家庭,幼小的包文辅英年早逝。加之包繶早亡,突如其来的两次打击,意味着包拯的血脉看似将就此断绝。此时的包拯承受着着家族传续的巨大压力,及个人失去至亲的深重悲痛。
包拯在这些重重打击下历经了多年的风霜岁月,终于迎来了他生命中的六十载春秋。为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他盛情邀请了众多至亲好友参与盛宴。甚至国君也派遣使者致以贺礼,这也足见其盛名之广。尽管每一个祝福的微笑背后,包拯都尽力展现出他的欣慰。然而心底却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哀愁。痛失儿孙的伤痛依旧萦绕在他胸前,家族的未来显得脆弱不堪。
就在此刻,一个震撼的消息悄然降临。儿媳崔氏携带着一个襁褓中婴孩突然出现。在庆典的众目睽睽之下,她以一个惊人的隐秘信息震动了所有人。襁褓中婴孩就是是老爷子的后人。将以此孩儿延续包家香火,并恳请老爷赐予孩子一个名字。
这个意外的儿孙竞是包拯之媵妾,孙氏所生。媵妾在家中的地位介于侍宾和正妻之间。尽管孙氏并非正室,她却性格刚烈,经常与包拯有不小的争执。终至包拯无法忍受,选择将其送回了娘家。
未料,孙氏在家中发现自己怀有身孕。十月怀胎,最终还是瞒着包拯产下了一子。孙氏与包拯的关系紧张到了极点,她没有将怀孕之事告知包拯,反而与崔氏分享了这个秘密。崔氏一直暗中关照孙氏及其子嗣,直到这一刻,才将多年的隐秘分享给了包拯。
听闻后,包拯将孩子命名为包诞,后更名为包绶,标志着家族血脉的延续。这个突如其来的震撼消息,也为包拯带来了晚年的安心与喜悦。在公元1062年,包拯带着满足与平静告别了这个世界。
包拯离世时,他的意外之子包诞仅五岁,紧随其后,董氏亦撒手人寰。宋朝仁宗帝为了纪念包拯的杰出贡献,赐予了包诞以“将仕郎”和“太常寺太祝”的荣誉。在未成年的年纪,包诞的日常生活与教养主要靠崔氏操持。包诞在崔氏的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这块来之不易的璞玉也逐渐绽放光彩。
崔氏,这位胸怀宽广的女性,在包拯家族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除了倾尽心力地抚养包拯的小儿子,她还格外照料包拯的小女儿。并慈爱地收养了家族中另一位孤儿——包永年。崔氏如同亲生子女一般将他们养育成人。崔氏举动赢得了周围人的广泛称赞,并且很快传播至皇朝的高层。她成为了民间与朝廷共同赞颂的楷模。对她的敬爱之情,朝廷授予她永嘉郡君的尊称。并有泰斗苏轼动笔草书,为她书写了圣旨,以示她所做善行的高度认可。
至于包绶,继承了父亲铁骨铮铮的道德信条。他坚守家规,远离红尘俗世的诱惑,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务实勤勉。他的勤学苦练与足智多谋,大大地赢得了尊长的同情与爱护。在他的官场生涯中广受赞誉。尤其是文彦博,这位政坛泰斗,多次向朝廷推举包绶出任重要职责。如将作监丞、国子监丞以至汝州通判。包绶不仅荣获重用,更有幸迎娶了文彦博之女,得以延续家庭荣誉与香火。
包绶孜孜不倦地行走于公平公正的道路上,深得民心。作为一个为百姓福祉而不辞辛劳的官员而留名后世。当他结束每一任官职时,总有无数民众依依不舍地为其送行。这也表明他秉公断事、关怀民情的形象已深入人心。遗憾的是,包绶在前往潭州上任的途中,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仅于当地永眠,终年48岁。
有传言说,在打开包绶的旅途行李时,人们只发现了几本书籍、文房四宝和一些未完成的稿件。他的行囊内仅存寥寥数件衣物,款式简朴,显示出其朴素的生活态度与耿直的官风。由包绶与文氏所建立的家庭育有四男三女,确保了包家血脉的延续与繁衍。
从包拯到包绶,一脉相承,他们坚守着家族的信念,维护正义,与腐败势力作斗争,普攀天下安宁。这条由德行与操守构成的家规在其子孙心中扎下深深的根。其治下的百姓也因此得福,共享安宁。若官员们都有包家的风骨,中华何愁不能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