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西北最大的文庙,居然有跨越200多年的44块牌匾?

探文化古今 2024-09-28 14:58:47

武威这个城市,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它是我国西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武威是汉武帝为扬言汉军的“武功军威”而设立,算起来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同敦煌、酒泉、张掖号称河西四郡,在汉唐时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国际化大都市。这座千年古城,既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曾一度是我国的三大文化中心。

桂籍殿匾额

而武威文庙,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武威文庙,就隐藏在武威人声鼎沸的闹市区。

武威文庙是河西走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历经扩建,规模庞大,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还是全国三大文庙之一。

武威文庙棂星门

文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文昌宫桂籍殿外挂着的四十四块密密麻麻的匾额。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的文庙中跨越200多年的牌匾到底有多精美吧!

01

文庙如何产生的?

在了解武威文庙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儒学在武威的发展。自西汉设武威郡始,就历经战乱动荡,公元3世纪前后,北方地区山河动荡、风雨飘摇,但凉州却安如磐石,中原文明,再一次随着大批文人士子前往河西地区避难而西移,使武威成为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301年,凉州来了一名刺史,张轨。张轨到凉州上任后,第一件事是剿灭叛贼,第二件事是安抚百姓,第三件事是崇文办学,将华夏的文化、礼仪尽心实践。针对当时社会混乱、“学业沉陨”的状况,置崇文祭酒管理文化教育,“立学校以教九郡胄子(贵族后裔)五百人”,以起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还屡屡遣使持节,厚礼征聘境内知名学者任职或讲学。前凉第四位君主张骏还开辟专门的场所,设立专门的机构,开展了三次规模较大的学术活动。

张轨

这些措施奠定了五凉时期以敦崇儒学为基础的文化教育政策,其余四凉相沿不变。如西凉初建,即大兴学校,兴办教育,倡导儒学。北凉则尊孔读经于庙堂之上,沮渠蒙逊父子还数次遣使奉表江南刘宋王朝,求取大量经史子集,并献去不少河西学者的著作。

五凉时除官办公立学校外,民间私学也很昌盛,这是儒学兴盛的又一个标志。《晋书》为凉州不少私塾大儒立了传,他们著书立说,广招学士,一时儒学之风蔚起。五凉私学传授的成就,也反映在师承后继者的学业开拓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上。前凉程骏,曾任东宫侍讲,后任北魏著作郎;北凉江强,先随祖先避难凉州,后拜北魏中书博士;北凉常爽,寓居凉州,后在北魏立学馆,授徒七百余人;儒学大师胡辩从凉州东徙洛阳,授业弟子千余人……这样,就使得武威的文化教育事业长期繁荣昌盛,儒学兴盛传播。

到了明代回归中原王朝后,凉州卫作为明代北边长城沿线的重镇,在庙学合一制度和明代独特的都司卫所制度下因军设教,武威文庙应运而生,发挥着祭祀孔子和传授儒学文化的双重功能。

桂籍殿前牌楼

02

跨越两百年的四十四块匾额!

文昌宫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俗称“文曲星”,是“忠主孝亲、文章司命”的神仙,掌管天曹桂籍文昌之事。文昌宫由山门、过厅、戏楼、牌楼、桂籍殿、崇圣祠及两边的厢房构成,而44块匾额所在之处就是桂籍殿。

桂籍殿前牌楼

桂籍殿是文昌宫主体建筑,整体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前厅庑殿、正殿悬山与后抱厦卷棚形成的勾连搭式建筑。供奉着文昌帝君以及“天聋”“地哑”两位童子的塑像。“天聋”“地哑”位于文昌帝君的两侧。天聋通常手持书卷,象征着掌管文人禄籍;地哑则手捧印章,代表着文昌帝君的权威。天聋地哑的名字寓意着“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体现了古人对科考公平公正的美好愿望。

桂籍殿内供奉文昌帝君

梁上彩绘,非常精美

前廊檐下匾额

“化峻天枢”匾额

前廊檐下集中悬挂着自上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化峻天枢”,下至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开宗”,共有44块,有的匾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年代久远但保存仍然完好,其中“聚精扬纪”“书城不夜”两匾,还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

“书城不夜”匾额

武威文庙匾额书写的内容,纵观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赞颂文昌,将文昌奉为千秋万代受人尊崇的文教祖师,是维护礼乐制度,主宰天下文运的最高权力者。如:万世文宗、诞敷文德、纲维名教、 司命文章、曜握斯文、斯文主宰、帝德广运、文昌帝君赞等。

“万世文宗”匾额

第二类讴歌文昌招贤纳才,弘扬和维护法纪,以礼治国安邦的精神,并激励后学以强国为己任,勤奋读书蟾宫折桂。如:聚精扬纪、桂箓垂青、掌仙桂籍、彩徹恒衡、彩振台衡等。

“聚精扬纪”匾额

第三类赞颂武威地区昌盛文风和人文辉煌,这里仅大清一朝出过47位进士。如:书城不夜、孝友文章、天下文明、光联奎璧、辉增西垣。

“天下文明”匾额

第四类是记事型匾额。众多的匾额中还有记事型匾额尤为特殊,如道光四年文昌宫所存家具什物明细匾、道光四年信众捐献财物公示匾。

武威文庙的这些匾额,在形制上和其它地区有很大区别,木质匾额有蓝地、紫地、黄地、黑地、绿地不同颜色,字体有金色、红色、蓝色、绿色等不同组合。匾框的纹饰,或浮雕,或透雕,图案华美,寓意含蓄。匾额字体以正楷行书四字题写者最多,还有近百字的《文昌帝君赞》长卷匾。所有匾文用典绝妙,寓意深刻。

《文昌帝君赞》长卷匾

匾额的题写者都是饱学鸿儒、地方名流、名师学子,这些匠心独运的杰作,书法飘逸潇洒,雄健俊美,堪称榜书珍品。

03

陇右学宫之冠!

武威文庙建筑群坐北朝南,现存单体建筑四十余座,由中路、东路、西路三组建筑组成,中路是文庙,西路是儒学院,东路是文昌宫,我们来看看文庙的中路。

中路文庙沿进深方向由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泮池及状元桥、棂星门、戟门及东西腋门、大成殿、牌楼及东西便门、尊经阁。

大成殿(左)和尊经阁(右)俯瞰图

棂星门

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楼,四柱三间,翘檐飞角。武威文庙没有正大门,民间传言是修建文庙时许偌若有考中状元者即开大门,但从古至今未有考中者,于是棂星门成为武威文庙的正门。

过了棂星门,就是戟门。戟门,一般称大成门,是文庙第二道大门,也是大成殿院落的正门。戟原是古代兵器一种,端头有枪尖,其旁边附有锋刀,刀呈月牙形,到后来演变为一种礼器,用于仪仗功能。戟门得名由来于门屋顶上有戟形装饰。戟门是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五架梁硬山顶建筑,最有特点的是戟门平常中门是关闭的,从两侧门进出,只有春、秋祭祀时和考中状元者去拜谒孔子时才会打开。

戟门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之一,其名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唐代称“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孔子“集先圣先贤之成”,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主要空间,内祭奉孔子像,左旁分别是曾子、孟子、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朱子熹,右旁分别是颜子、子思子、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

殿内孔子像

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围有廊,为九架梁重檐歇山顶高台建筑,高13.21米。殿前还有月台。

武威文庙大成殿依清《营造则例》下檐斗拱柱头科、平身科、角科均为五踩重翘斗拱。平身科明、次间均奇数3攒。上檐柱头科、平身科、角科也均为五踩重翘斗拱,但柱头科斗口比下檐斗拱斗口大一倍,平身科和角科均与下檐一致。大成殿斗拱结构作用减弱,与檐柱比例愈小,不及柱高的四分之一。

大成殿斗拱

尊经阁前木牌楼

尊经阁,地方文庙中多见,是文庙中藏书之用。武威文庙尊经阁前有木牌楼,两侧有门。尊经阁为面阔五间的两层土木结构,七架梁,二层为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

尊经阁

尊经阁不仅是文庙中祭祀最后一处主要建筑,藏有图书及碑刻,也是古时武威地区重要的图书馆。阁中保存有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圣祖御制训饬士子文碑》。目前,尊经阁是武威地区最高大的古代建筑。

看完孔庙的建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大部分建筑外拽厢拱处都替换为了花板。花板踩的起因至今学术界还没有相应的详细研究,有学者推测可能是武威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对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劳动力方面为了求得生存,有一部分改行作木加工以谋生,因此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村,经过不断发展,出现了特殊的木雕艺术。还有武威地区历史上经历民族融合,木匠们设计的花板踩的装饰与蒙古帐篷檐部的装饰极为相似,受其灵感的启发,创造出新的装饰形式,并与技术统一结合起来。

大成殿廊前斗拱

桂籍殿廊前斗拱,清晰地看到花板踩

花板踩的采用使檐下成为了一个实施雕刻的平面,丰富了檐下的装饰效果,与建筑其他部分的朴素无华相比,檐下的精雕细刻突出了建筑的装饰重点。

凡是建有文庙的地方,文风必定鼎盛。几百年过去,武威文庙早已经不是地方最高学府,但身在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当年的文气,或许已经化作松柏,无声诉说着过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