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吸引了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
每逢国庆前夕,细心者会发现天安门城楼前有吊车停留,其任务是卸下毛主席旧画像,并换上新画像。
对此,许多人感到不解,质疑为何每年都要更换画像。
天安门城楼悬挂的毛主席画像历经多次修改,据统计,自开国大典起已更迭8次,鲜为人知。回望历史,这抹红色背后,凝聚着无数守护者的心血。
【一、第一幅画像的诞生】
众人常误以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挂上毛主席画像,但实际上,该画像的悬挂时间并非在这一天。
1949年1月,毛主席率解放军进入北平,宣告北平解放。众多百姓在道路两旁热烈欢迎。
1949年2月12日,天安门广场人声鼎沸,最吸引众人目光的是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巨幅画像,此画像为首次悬挂于城楼之上。
毛主席画像旁有四幅革命伟人像,让市民直观感受领袖风采。北平艺专师生尤为激动,因毛主席像由他们不分昼夜绘制,主笔董希文更是感慨万千。
董希文,毛主席画像主笔,曾任北平艺专教师,为中国著名油画家,被誉为“时代画卷”,在艺术界享有盛誉。
1946年,徐悲鸿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聘请董希文为该院教授。董希文接受了徐悲鸿的邀请。
董希文一直热爱艺术,尤对绘画有独到见解。学生时期,他便前往西南边寨,旨在深入了解底层人民生活。
他创作了众多革命宣传画,画作中洋溢着革命热情。因此,邀请他担任毛主席首幅画像的主笔,无疑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收到党中央邀请,董希文异常激动,未曾料想有此殊荣。他坚定回应:“我愿意!”
他首绘毛主席画像获众赞,后为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大会,董希文再任主笔,并携学生共绘。此举标志着毛主席画像绘制历史的开端。
【二、更迭的伟人画像】
1949年夏,19岁的北平艺专学生陈淑光获董希文布置“秘密任务”:此次画像需纪念七七抗战,与以往不同。
学生闻讯后高度重视,随即投入紧张绘制。完成毛主席画像后,有学生建议旁增朱德画像,强调朱毛革命情谊深厚。
董希文认可后,决定绘制朱德画像,置于两伟人画像间,北平艺专师生还添上一颗大红星。观此画,爱国情油然而生。此画是历史上唯一一次两位领袖像同现天安门城楼。
七七抗战12周年大会上,毛主席等登上城楼,百姓见后激动欢呼:“毛主席万岁!”此景预示新中国将诞生。此次画像成功绘制,为开国大典画像奠定了坚实基础。
众人常误认开国大典与第二次画像为同一人所作,实则不然,创作者与来源均不同。1949年9月30日深夜,开国大典所悬毛主席画像仍在修改中,缘由待解。
距开国大典20天,周令钊于北平艺专任教时,接获重任:为毛主席绘制画像,该像将悬于天安门城楼中央,意义非凡。
周恩来总理曾指示拍摄毛主席正面肖像照于中南海丰泽园,但照片均未入选。这令周令钊陷入难题,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照片。
一张照片突然出现在众人眼前,周令钊看后立刻决定:“选定此人!”
此照为毛主席离延安赴东北途中,与曾任东北民主联军及东北军区炮兵司令朱瑞交谈时的留影。
周令钊见毛主席照片中意气风发,认为极适合作参照,遂让陈若菊放大此照。他观察细致入微,深知此类画像不容丝毫差错。
经他努力,经典画像终成。聂荣臻元帅点头赞道:“画得形似。”但见照片中毛主席与朱瑞谈话时衣领敞开,为显庄重,他建议修改衣领。
1949年9月30日晚,周令钊等人完成毛主席画像绘制。画像高6.4米,宽5米,毛主席面部微侧,戴八角帽,面带微笑。主笔周令钊被誉为“国家形象”设计师,获多枚勋章,认可其绘画才能。
毛主席第四幅画像最为特别,仅悬挂一天即被周总理要求撤换,市民亦提出质疑。该画像究竟存在何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三、深受市民质疑的第四幅画像】
60年代前,毛主席画像仅在国庆节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中央。60年代后,党中央决定无论季节如何,都将毛主席画像终日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
1967年,曾被誉为“国家形象”设计师的周令钊绘制的毛主席画像不尽人意。此举令人费解,人们好奇他为何会做出这种看似“水平下滑”的作品。
这天,市民们照常前往天安门城楼,惊见毛主席画像仅显一只耳朵。
上级领导获知此事后,即刻通知周令钊。经周令钊多次核查,确认非绘制时遗漏,实为照片角度导致民众误以为毛主席画像少了一只耳朵。
平视时,照片中可见两只耳朵,而仰视毛主席画像时仅见一只。因此,市民认为主笔周令钊处理画像不够严谨。
发现问题,周令钊迅速调整画像,但此事仍如针刺般深刻心底,挥之不去,长久萦绕。
悬挂的毛主席画像获众人认可,但周令钊自觉未绘出完美之作,成为他终生遗憾。岁月流转,新的画者接替了他的位置。
【四、更加完美的画像】
为避免画像因年度更换及风吹雨打而斑驳,选择耐久颜料变得至关重要。
后来,画手们为使色彩无差异,有人将绘画室顶棚改为玻璃,旨在消除室内外色差,确保画作颜色自然过渡,不显突兀。
画手们为创完美画像,在高温下日复一日工作,有人体力不支,现腹泻脱水症状。但他们仍坚持,只为更快完成毛主席画像绘制,始终奋斗一线。
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多幅优秀画像问世,展现了别样的毛主席形象,市民们因此对毛主席的敬意与爱戴更增一分。
总体而言,画手们绘制的毛主席画像倾注了大量心血,正因他们的努力,我们才能目睹如此栩栩如生的主席形象。
细心者会发现,如今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望画像时,毛主席目光慈祥似注视众人。这得益于画像经多次尝试,巧妙运用光影变换。此乃画技提升,亦是时代之进步。
【结语:】
对参与绘制毛主席画像的画手而言,这是他们一生中最自豪的成就。邢秋成表示:“我一生专注于此,仅绘此一幅画。”
毛主席画像是时代的凝结,具象征意义。其眼神深邃,注视世界与东方,更凝视着我们不断前进的中国。
向这些杰出且慷慨的画手致以崇高敬意,他们无私奉献,值得我们深深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