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连忙阻拦,老人却大哭起来,扬言这是自己背回来的!
1976年,北京军事博物馆内,谢宝金这位七旬老者,步履轻缓地穿梭在展馆的历史长廊间。每一步都是对历史的敬仰,每一眼都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眷恋。
他的脚步循序渐进,穿梭在一个个陈列着解放战争时期文物的展台之间。然而,在他抵达陈列着手摇发电机的展览台前时,他的目光突然停滞,注视着那台沉甸甸的老式发电机。
手摇发电机,那是解放战争时期红军用以保障通信和照明的关键装备之一。它不再仅是一个静态的展品,而是谢宝金回忆起的岁月记忆。在这一刻,仿佛他回到了当年烽火连天的年代。
身边的讲解员正在生动地诠释这台发电机的历史,向游客们叙述着它背后的故事。谢宝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根脉络都勾起了他心底深藏的回忆。
突然,博物馆内响起了轻微的声响,吸引了周围游客和工作人员的注意。一名年轻的博物馆员抬头扫视着展厅,目光最终停留在一个身影上,谢宝金正伸出手欲触摸手摇发电机。
快步走上前,年轻的工作人员微笑着对谢宝金说道:“先生,请您不要触摸展品,这些文物都需要精心保护。”
谢宝金仿佛没有听见,他的手指轻轻地抚摸着发电机的表面,仿佛在寻找着什么。在他老旧的眼眸里,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泪光在眼角闪烁。
“这是我背回来的!”谢宝金的声音突然哽咽,一种深沉的情感充斥其中,言语间充满了激动和自豪。年轻的工作人员一愣,他没有立刻打断谢宝金,而是静静地望着老人。谢宝金的话仿佛唤起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这个简单的句子却让博物馆内的氛围变得凝重而神圣。
“您……您是说这台发电机?”博物馆员小心翼翼地问道,不敢打破老人心中的回忆。谢宝金点点头,泪水悄然滑落褶皱的面颊,眼中闪烁着远去岁月的光芒。他的手指仍然轻抚着发电机的表面,仿佛在感受着岁月的沧桑。
工作人员顿时惊讶了,不禁疑惑地看着谢宝金,不明白这位老者是如何与这台发电机产生如此深刻的联系。谢宝金擦了擦脸上的泪水,开始述说他与这台发电机的故事,一个令人震撼的抗战岁月的故事。
谢宝金年轻时是一名普通的农民,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抗日战争年代。那个时期的中国,战火连天,民不聊生,每个人都在承受着战争给予的苦痛。
谢宝金作为一名年轻的农民,身处乡间,但他心中对国家的责任感让他毅然决然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了红军的行列。
红军中,谢宝金被派遣到前线,肩负着保障通讯和照明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看似平凡,却涵盖着重大的责任。
在那个时候,通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纷乱的战事中,通讯联系更显得尤为关键。而为了保障通讯的顺畅,一台手摇发电机成了至关重要的装备。
这并非一台普通的机器,而是一枚136斤沉甸甸的责任,每一步都承载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战友的担当。红军的使命艰巨而神圣,在转移途中,这台发电机承担着保障通讯的重责,而这份责任就落在了年轻的谢宝金肩上。
谢宝金回忆起当年,那个年轻而艰苦的时光。为了保护发电机,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漫长的长征途中,谢宝金背负着这个庞大而沉重的机器,无论是高山还是沼泽,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坚定地挺过来了。
湘江战役是谢宝金生命中最艰苦的时刻。在战斗中,他与战友们奋勇抵抗,为保护发电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肩膀在抵御敌军时鲜血淋漓,但他仍然坚持着,不愿让这台发电机受到任何损害。
“这是我曾经守护的‘老战友’!”谢宝金说着,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战友的怀念和对那个岁月的热爱。
长征胜利后,这台手摇发电机成为了红军的象征之一,也是谢宝金的骄傲。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谢宝金并没有留在军队,而是选择了回到家乡,过上了普通农民的生活。
几十年过去了,岁月的沧桑在谢宝金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1976年,因为病情恶化,他来到北京寻求治疗。这次来到军事博物馆,仿佛是时光隧道,让他重温了青春岁月。
在博物馆内,当他再次看到那台发电机时,所有的记忆都涌上心头。泪水模糊了谢宝金的双眼,他想要触摸这个承载着他青春岁月和战友牺牲的发电机,表达对那个年代的怀念之情。
工作人员听完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原来,每一个历史的文物背后,都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都承载着一个英雄的传奇。
20岁了还在坚持反对和真理想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