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经费对高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世界级的名校,每年办学经费都能达到200亿元以上,比如美国哈佛大学都能达到400亿人民币。
通过最近10年数据统计,国内高校的办学经费都保持稳步增长,即使是最近三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重点高校每年的经费增长幅度都超过10%。
我国高校经费预算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国家财政拨款,占据绝对高的比例。第二个则是来自于学校承接的科研项目,国家各种科研基金支持。
第三个则是学校自己增加的收入,主要包括校友给予的社会捐赠,还有学校自己创办的企业以及附属医院盈利得到的收入。
因此,中国高校的经费预算已经逐步实现多元化,也逐步向世界名校看齐。2025年中国高校的经费预算已经全部公布,值得关注。
根据各高校公布的信息来看,2025年共计有6所高校的经费预算突破200亿元。清华大学以395.17亿元的经费预算,位居第一名。中山大学增长幅度最猛,比2024年增加近38亿元。
全国共计有29所高校经费预算突破100亿元,全部都是985高校。这里面,北京理工大学增幅度最大,2024年经费预算为135.69亿元,到2025年则变成170.9亿元。
纯211高校里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经费预算达到92.43亿元,排名211高校里面第一位。按照这样的整体发展势头,学校明年的经费很有可能会突破100亿元大关。
深圳大学经费预算达到75.07亿元,成为经费最高的“双非”高校,也代表着非部属高校的最高水平。但深圳大学经费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很难和部属高校相提并论。
浙江大学以352.31亿元的经费预算,紧跟清华大学步伐,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名。浙大学科规模庞大,当年由多所高校合并而成,又是浙江省唯一985大学,所以经费方面较为突出。
何况浙江大学又是一所理工类高校,主要优势都集中在工科、医学和农学等三大领域,这些学科都能承接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的科研资金补贴会非常多。
上海交通大学经费预算为294.48亿元,位居全国第三名。上海拥有大量优质高校,上海交大的经费预算能接近300亿,已经相当不容易,这里面有大量的资金都是来自于其附属医院支持。
北京大学经费预算为259.14亿元,位居第四名。北大的优势都集中在文科和理科,相对来说,主要来源于人文社科资金和科研资金。
这些项目的经费有限,而且本身也无需购买科研设备和材料,所以也没有必要有太高的经费预算安排。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经费预算达到226.09亿元,位居全国第5名。工信部直属高校最近三年的经费增幅都特别猛,特别是哈工大经费增长更是十分惊人。
当然,哈工大包含本部、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等三个部分,有山东省和广东省政府支持,所以其总经费肯定会处于较高水平。而且又是以工科专业为主,也需要耗费大量科研经费。
中山大学经费预算达到216.22亿元,位列全国第6名。偏文性质的综合性高校,能达到这样的经费高度,已经是堪称完美。因此,中山大学绝对是被低估的高校。
这些年中山大学除了在文科和经管等学科表现出色外外,学校的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等学科也取得大量突破,所以科研经费增长明显。
通过整份排名来看,南京大学的经费预算仅有127.18亿元,在全国高校里面仅排名19。这也是华东五校里面经费预算最低的高校,确实让人感到意外多。
南京大学是以文科和理科专业为主,但是这些年又努力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学科,理论上经费预算应该要有大幅度增长,但目前来说也是很艰难。
同样都是以文科和理科为主的高校,厦门大学的经费都更加可观。还有同城的东南大学,经费预算更是达到162.85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1名。
经费预算方面略显不足的,还有位列第44名的南开大学,经费预算仅有66.78亿元。这样的经费预算已经不如部分顶尖的211高校。
南开大学主要优势集中在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化学、工商管理等学科,虽然这些学科无需购买大量科研设备,但仅有的这点资金却难以支撑学校的长远发展。
如今南开大学依靠历史积累,还能勉强维持中上游985高校的地位。但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长期没有得到充足经费,也很容易有掉队的风险。
2025年经费预算前10名高校里面,9所都是来自于东部地区。如果仅算校本部的经费预算,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有可能调出全国前10名,这从侧面说明经济基础对高校发展极为重要。
幸亏国家层面有进行再平衡,对于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国防类高校有补贴,否则和沿海地区高校的差距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