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通三焦,这个中成药,击垮"肝郁"和"湿邪",结节无处可逃

张张科普 2025-03-17 07:22:3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中国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2023)、《中医三焦理论临床应用》(2022)、《柴胡疏肝散现代药理学研究》(2021)

大家好,今天要跟大伙儿聊的这味中成药可真不简单!它就是我行医几十年来最常用的"柴胡疏肝散",这可是正宗的"一药通三焦"神器,专治肝郁气滞和湿邪困扰,对付各种结节更是有奇效。不管是肝郁导致的胸胁胀痛,还是湿邪引起的各种不适,它都能一剂搞定。

记得前不久,一位57岁的李阿姨来我诊所,面色晦暗,眼圈发黑,整个人无精打采。她说这大半年来,总觉得右边肋骨下闷闷的痛,吃饭没胃口,还老犯困。去大医院检查,说是肝区有个小结节,虽然良性,但她整天提心吊胆。

我把了把脉,舌苔厚腻偏黄,这是典型的肝郁化火兼湿热内蕴的表现。老祖宗留下的柴胡疏肝散正是对症的良方!

柴胡疏肝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芍药、枳壳、陈皮、香附、甘草等组成。柴胡性升散,既能疏肝解郁又能退热;白芍敛阴和营;枳壳行气破滞;这几味合用就能疏肝理气、和胃调中。这方剂厉害在哪?它能同时调节上、中、下三焦功能,真正实现"一药通三焦"。

在北方干燥地区,人们常因气候原因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情绪易怒;而南方湿热环境,则容易湿邪困脾,湿热交蒸,引发消化不良、湿热结节。柴胡疏肝散恰能针对这两种不同地域的常见病理,实在是巧妙。

张大爷是个退休教师,讲课几十年嗓子都没出过问题。去年因为孙子考学的事情,整日焦虑,不仅嗓子发炎,还起了几个小结节。西医建议手术,他心里没底,来找我看看。

我一看他面色发青,舌苔白厚,分明是肝郁气滞,情志不畅,加上湿邪阻滞,才导致了咽喉结节。开了柴胡疏肝散加减,嘱咐他坚持服用,调节情绪。两个月后复诊,咽喉结节小了一半,声音也亮堂了。

从中医角度看,很多结节就是气机不畅、水湿停滞日久形成的。气滞血瘀、痰湿凝结是很多结节的病机所在。

柴胡疏肝散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同时疏肝解郁又祛湿化痰,切断结节形成的两大病理环节。无论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还是肝结节、肺结节,只要病因与肝郁湿邪有关,都能见效。

我在川西山区出诊时发现,当地人饮食油腻、辛辣,加上山区湿气重,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特别高。而在北方干燥地区,尤其是春季风沙大的时候,肝经疾病高发。不同地域的病情虽有差异,但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裁后,都能对症下药。

有趣的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肝气郁结",其实就是现代人说的抑郁症前身。古人虽无现代医学设备,却通过望闻问切,洞察到情绪与肝的紧密联系。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长期抑郁确实会影响肝功能,甚至引发实质性病变。

王奶奶今年76岁,常年为肝区不适所困扰,B超检查发现有多发小结节。她吃过不少药,效果都不明显。我细问她的生活习惯,原来她是个"愁命",儿孙的事总放在心上,成天愁眉不展。

我告诉她:"您这病,药物治标,调心才治本。"开了柴胡疏肝散加陈皮、半夏以加强理气化痰功效,同时教她简单的太极动作和调息法。三个月后,她腹部胀痛明显减轻,小结节也没再增大。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肝郁气滞已成为现代人的常见病。加上饮食不规律,熬夜成习惯,湿邪也容易乘虚而入。柴胡疏肝散在现代社会,反而比古代更有用武之地。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常将柴胡疏肝散与现代药理结合理解。柴胡中的柴胡皂苷具有明显的抗炎、保肝作用;白芍中的芍药苷能松弛平滑肌;枳壳中的橙皮苷可改善微循环。这些现代药理学发现,恰好印证了古人"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的用药经验。

柴胡疏肝散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体质虚寒、无明显气滞湿热证的人不宜长期服用。任何中药都不能盲目久服,应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施治。

给大家一个小贴士:现代人想预防肝郁湿邪,除了中药调理外,生活中也有不少小妙招。春日常食醋溜绿叶菜,既能疏肝又能祛湿;午后小憩片刻,可助肝胆经气血流通;睡前用热水泡脚,更能祛除下焦湿邪。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无论多忙,每天都给自己留点"发呆时间",让心情舒畅,肝气自然顺畅。若能配合适当的柴胡疏肝散调理,肝郁湿邪自然无处藏身,各种结节也就无从生长了。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更是身心的和谐平衡。中医治病讲究"治未病",在结节形成前就做好调理,远比结节形成后治疗更为明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
评论列表
  • 好历害的一药.中医们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中医己经做了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只是古人不知不觉中的做,而今天中医是以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为荣。不仅中医们自己要做,还要所有人都要做,还才是中医们天天跑出来宣传中医的原因。(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