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北风刺骨。
周建明下班回到钢铁厂分的筒子楼,推开家门,就听到了妈妈那压抑不住的咳嗽声。
妈妈看上去有些疲惫,但她坚持着给一家人做晚饭。
周建明的爸爸,周德山正在阳台上用钢丝刷清理烟斗,手上的动作缓慢而小心。
冬天,每天结束后,周建明都会习惯性地去隔壁看看父母,陪他们说说话。
父亲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仍心态积极,喜欢在院子里和老友们下棋、遛鸟。
那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小饭桌旁,矮桌上的白炽灯泡散发的温暖气息冲淡了冬日的寒冷。
饭后,爸爸正低头专注地翻弄着他的旧笔记,周建明无意间瞥到了那一串数字,心里不由得发了蒙。
父亲的工资卡上,积攒下来的存款数目竟然超过了一万。
这样的数字在他家并不常见。
父亲的节俭与坚持周建明一直知道父亲节俭。
他的毛衣,袖口都磨损开了口子,却依然穿在身上,父亲说“暖和着呢”。
但周建明并不知道,这些年来,父亲生活的每一分节俭都蕴含着深意。
父亲年轻时在钢铁厂工作,守着火热的炉子,脸上总是被煤灰和汗水涂得黑乎乎的,回到家怎么也洗不干净。
但周德山从来不抱怨,他说那是工人阶级的勋章。
父亲一辈子没见大世面,但他心里有自己的生活智慧,宁肯把钱存着,也不舍得花在自己身上,为家人和儿女操心。
账本中的秘密和父亲的牵挂某一天,父亲突然重病住院,医生说需要三千块押金,这让周建明愣住了。
当他查看父亲的工资卡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秘密。
在父亲床头的小布包里,周建明找到了一本旧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一笔又一笔的支出,原来这些钱都是寄给远在东北的大哥家用的。
大哥是个倔强的人,从不多话,但因为国营厂效益不好,家中窘迫,时常出现困境。
父亲心里知道这些,这些年月积日累地默默资助大哥一家。
账本里记着每一分钱的花费,有的给侄子的学费,有的是大嫂的医药费。
父亲算计着每一分钱,被周建明戏称为“小气”,但这一切,都只是父亲担心架子上那不起眼的子孙未来过不上好日子。
他计划着为家庭提供帮助,那都是他的一片苦心。
家庭的团结与珍贵的情感周建明从医院回家,告诉妻子李巧芳这些事时,巧芳眼角泛着泪水。
她不由分说拿出家里的存款,要补贴大哥家。
正是这种骨子里的家族情谊,把这个四口之家紧紧连接在一起。
周建明的大哥最终决定带一家人回到老家,住孙子大学附近,这样,家里能照应着,少一些奔波之苦。
等大哥一家到了,大家重新规划日子。
虽然生活条件比不上从前,但一家人重新团聚,经历过这些年的磕绊,难得拥有心灵上的踏实。
孙子终于考上了本市的大学,学业有成,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心里充满了安慰。
值此新春,整个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父亲数着用来给晚辈们包红包的钱,嘴角挂着笑容。
看着眼前的一切,周建明又想起了那个让他震惊的余额,心中充满感慨。
父亲知道自己也曾有过年轻的一天,理解生命的循环,懂得如何在家庭中给予和付出。
人生短暂,一家人经历风雨同舟,互相帮忙,周建明想,曾经的困窘、曾经的风雨中,父亲用这份积攒下来的情感和时间,让家庭中的成员们感受到彼此的心意和亲情。
想着此刻窗外飘落的小雪,周建明突然觉得人生不过如此,温情与亲情凝聚成一个个温暖的时刻。
父亲用自己的节俭和牺牲,塑造了一个向前的温馨家园,让守望的亲情,代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