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在悉尼的演唱会,最近可是火了一把,不过这火可不是什么好火,更像是烧了一堆湿柴,烟大火小,还呛人。为啥?
歌单全是冷门歌,歌迷们一脸懵,花大价钱去听新歌发布会?这钱花得比割肉还疼。第二场门票都卖不出去,这可是陈奕迅啊,歌神啊,唱功一流,舞台魅力爆棚,怎么就落到这步田地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事儿跟陈奕迅的关系还真不大,罪魁祸首是躲在幕后的版权方,他们这算盘打得,比山西的煤老板还精。咱先说说这演唱会版权费是怎么分的。
按照相关规定,每首歌能从门票收入里分到4%,看着不多,但架不住歌曲数量多啊,一场演唱会下来,这笔钱可不少。不过实际操作中,很少有这么算的,一般都是打包价,或者按票房比例分成。这就给了版权方很大的操作空间。你想啊,热门歌曲的版权费本来就高,再怎么宣传也涨不了多少,就像一个已经吃饱的人,再给他山珍海味也吃不下。但冷门歌曲就不一样了,本来无人问津,现在通过陈奕迅的演唱会露个脸,万一火了呢?那版权费还不蹭蹭往上涨?
这买卖,稳赚不赔啊。再来说说二级分红。版权方拿到钱后,还得跟作词作曲人分。热门歌曲的创作者,个个都是大佬,分红比例自然高,5%、10%的,版权方也肉疼。但冷门歌曲的创作者就不一样了,很多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分红比例低,1%、2%的,版权方乐得合不拢嘴。所以,版权方就琢磨着,与其捧热门歌曲,不如推冷门歌曲,成本低,收益高,还能做个顺水人情,帮帮那些 struggling 的音乐人。
这算盘打得,啪啪响啊。至于陈奕迅,他就是个唱歌的,拿场次费,唱什么歌他说了不算,版权方让他唱啥他就唱啥。你说他冤不冤?比窦娥还冤。这下明白了吧,陈奕迅演唱会歌单冷,不是他故意为难歌迷,而是被版权方“绑架”了。
说白了,就是资本的逐利游戏,歌迷的感受?谁在乎?这种做法,就像用陈奕迅的金字招牌,给冷门歌曲镀金,吃相确实不太好看。歌迷们花钱是去听回忆,去听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结果却变成了一场大型试听会,这心里落差,比坐过山车还刺激。跟内地那些自己当老板的歌手比起来,陈奕迅就显得有点被动。人家想唱啥就唱啥,充分尊重歌迷的喜好。
而陈奕迅呢,只能受制于公司,唱那些自己都不一定喜欢的歌。这就好比去饭店吃饭,你点了招牌菜,结果端上来一盘凉拌野菜,说是厨师的创新菜品,你吃还是不吃?这滋味,估计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说到底,音乐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算计的。版权方固然要考虑利益,但也不能把歌迷当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长此以往,损害的不仅是歌迷的利益,还有歌手的声誉,最终只会让整个行业走向衰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