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青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李嘉诚,人称“李超人”,多年在商圈屹立不倒。
然而,这一次,他试图出售43个港口给美国贝莱德财团的计划,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官媒反对、民众骂声一片,连国家层面都介入审查了。
临近签约期限,李嘉诚无奈宣布暂缓交易。
这一次,他的反噬,或许才刚刚开始。
在商言商和在商不言商
商人和企业家是有本质区别的。
前者的主要目的就是赚取利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而后者不仅关注企业和自身的经济利益,更心怀社会责任感。
李嘉诚此次出售港口事件,为我们理解这一差异,提供了典型的样本。
曾几何时,他还是很多人心中的“李超人”。
早年生活困窘的她。却凭借超乎常人的商业眼光。
从塑料花生意挖到第一桶金,到敏锐布局房地产,再到能源投资。
首富就是这样一步步“炼”成的,
他的奋斗历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创业者勇敢逐梦 。
“李嘉诚基金会”自成立后,也在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慈善行动。
什么四川汶川地震、河南抗洪救灾等都有他捐款的身影。
不仅如此,他还非常注重人才培养。
2018年,时年90岁的李嘉诚正式宣布退休。
他的商业帝国皆交给长子管理。
李泽钜也的确是个合格的接班人。
虽然此时的他已经尽显老态,但在记者会上依旧意气风发,大谈服务社会的责任。
一个声称最重要的是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类有贡献的“良心”企业家也得到了网友的点赞。
就如香港的大公文汇网所称,尽管有人常说在商言商,也要考虑民族大义。
更别说李嘉诚这个港商能发展得这样好,背后是国家发展红利的依托。
可97岁的李嘉诚却是“糊涂”了。
早在3月初,就有消息披露李嘉诚要向美国财团出售港口。
数量高达43个,其中还包括巴拿马运河两个重要港口。
谁拿到了,谁就有了海上贸易的主动权。
可以说,这件事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商业范畴。
事件发酵后,香港大公报多次下场批评抨击李嘉诚。
连港澳办都亲自下场转发了其中的某些内容。
“莫天真勿糊涂”什么意思大家都懂。
香港前特首梁振英也犀利点评了此事。
只见他言语之间都在讽刺“某些港商”。
现特首李家超在采访时也一直都在强调法规底线。
可李嘉诚却不想懂。
这不禁让人想起他以前的一句话:在商言商。
在他看来自己就是一个商人,剩下的事情没有必要过多要求他。
可实际上呢?
他出售港口的行为将会损害国家的利益。
并且他旗下的长和未采用全球招标、价高者得的常规商业方式。
而是“短平快”地与贝莱德集团达成出售协议。
这样的行为不免让人怀疑他的意图。
商务部研究院的白明也就此犀利点评:在商不言商。
在多方舆论的重压下,李嘉诚早已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暂缓交易是金蝉脱壳之计?
原定的交易日期是4月2日。
多方都在关心这件事的走向。
3 月 28 日,《星岛头条》爆料,李嘉诚方将暂缓交易。
这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也是这一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回应了:
“我们注意到此交易,将依法进行审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就有关问题再次回应:
“中方一贯坚决反对利用经济胁迫、霸道霸凌侵犯损害他国的正当权益的相关行为”。
他还重申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注意到这笔交易。
虽说没有提及李嘉诚的名字,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也有人认为这是在给他一个台阶下。
他能主动取消这笔交易是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在此期间,也就是3月28日,盈科拓展表示旗下所有业务全部独立于长和。
简单来说就是李泽楷已经与长和划清界限了。
这是分家了吗?
还是说李嘉诚是想给自己家族“留一条后路”?
并且还有消息称长和可能拆分该公司全球电讯资产及业务在伦敦上市。
不排除这是一个商业战略调整或者在规避风险。
可事情偏偏发生在这个节骨眼。
很难不让人怀疑李嘉诚是在提前布局,疑似金蝉脱壳。
当然了,这些都是猜测。
长和方也就此事做出了回应:
“董事会未就公司全球电讯业务有关之任何交易作出决定,目前并不确定是否将会进行任何交易。”
而李嘉诚没有充分意识到出售港口事件的严重性却是真的。
目前,他是松动了,也暂缓签约了,可也没明确表示要完全取消交易。
这说明,李嘉诚还是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
外界也在质疑他在用“缓兵之计”,风头过去后继续签约。
究竟事情的走向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可经此一事,李嘉诚已然受到了反噬。
反噬才刚刚开始
据报道,事件发生后,他旗下四司的市值蒸发已超781亿港元。
他的资产也“缩水”得厉害。
其实,在此之前,长和系的多家公司的股票就持续走低。
真是得不偿失。
投资者对公司的前景担忧,这可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而且,李嘉诚的港口交易目前还没成功。
他想签约,肯定会遭遇多方的阻力。
一旦失败,那190亿美元的收益就打水漂了。
同时,公司还可能要赔付相关的违约金。
真要到那个时候,集团的财务状况估计就要大受影响了。
就算是成功了,他也未必能高枕无忧。
当然了,他能就此获得高额的利润。
可这只是短期的利益。
一个商人要是遭到国内市场的唾弃,只会举步维艰。
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摆在眼前:法律会对他网开一面吗?
一旦李嘉诚在港口交易上执迷不悟,逾越“红线”。
等待他的,将是严格的监管审查,以及难以预估的法律风险。
最后,他多年积攒的名誉也随着付诸东流了。
其“爱国商人”的形象就会轰然倒塌。
并且,这场风波还会产生连锁反应,殃及家族声誉。
作为的“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李家,形象上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结语
目前,无论李嘉诚最终作出何种选择,此次事件都将成为他商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商言商” 不应成为企业逃避责任的挡箭牌。
李嘉诚此次出售港口的行为,无疑给所有的企业都上了一课。
企业家不应只想着个人和公司的利益,更应该着眼于社会与国家的担当。
否则,哪怕曾经再辉煌,也会遭到反噬,也会被时代浪潮所淘汰。
部分参考资料:
《南方都市报》|分拆全球电讯业务上市?刚刚,李嘉诚旗下长和最新公告 20250331
《南方日报》|李嘉诚4公司市值蒸发超781亿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