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公豹的口口口口吃有救了

大河健康报 2025-02-19 09:20:50

作为《哪吒》系列电影里的“反派”,申公豹一出场就让不少观众觉得他有点可爱,原因是他的口吃。

申公豹凭借一口“烫嘴”的台词走红网络,满满的喜剧效果。其实,饺子导演曾在《哪吒1》路演时公开回应过申公豹口吃的原因——

申公豹受师父和师兄弟的影响,郁郁不得志,缺乏自信,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被逼成了口吃。

敖丙的身份暴露后,他觉得自己终于不用装了,他把自己真的信心给展现出来了,把多年的郁闷给发泄出来了,所以不口吃了。

这一安排不仅让申公豹的角色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把口吃这个语言障碍问题,推到大众眼前。本文我们来聊聊口吃防治那些事。

口吃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性格缺陷

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表现为说话时重复、延长或阻塞语音,影响正常交流。

口吃的类型包括发展性口吃及获得性口吃。它并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可能与遗传、大脑语言处理机制、心理因素等有关。

由于言语表达屡屡发生障碍,很多口吃者认为自己有缺陷,患了“不治之症”,从而陷入痛苦的深渊。目前,我国学龄前儿童的口吃发生率在3%~5%,通常发生于2~5岁,部分患者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时期。

口吃的形成与心理因素不可分割。比如,突然而来的精神刺激,包括受惊吓、产生恐惧、严厉的惩罚甚至变换环境等,都有可能导致口吃。还有可能因为各种躯体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百日咳、麻疹、猩红热等)削弱了大脑功能,容易因精神刺激引起紧张过度,发生口吃。

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口吃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提高沟通能力。

他们更需要这样的沟通方法

研究表明,口吃者在语言内容生成层面与常人无异,主要障碍发生在语音输出编码阶段,也就是把脑海中的话变成嘴上说的话这个环节,建议采用“保持眼神接触—给予充分时间—自然承接话题”的沟通准则。

1.营造轻松的氛围

与口吃者交流时,保持耐心和尊重,避免打断或催促,营造轻松愉快的沟通氛围。

2.放慢语速,耐心倾听

放慢自己的语速,给口吃者足够的时间组织语言,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3.鼓励而非纠正

不要过分关注口吃者的言语流畅性,更不要模仿或嘲笑,应该鼓励他们自信表达,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改善口吃实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申公豹时而口吃、时而说话正常的设定,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口吃的人本来就不一定时时刻刻都口吃。

1. 延长发音训练

通过刻意拉长音节间的过渡,减少语音“卡顿”。例如,将“我—要—吃—饭”中的每个字延长发音,形成连贯的气流。

适用场景:适合音节重复或语音阻塞明显的患者,需在言语治疗师指导下反复练习。

2. 节奏控制法

节拍器辅助 用节拍器设定固定节奏(如每秒一拍),患者跟随节奏逐字发音,建立规律的语言模式。

手指敲击同步法 说话时用手指轻敲桌面或大腿,通过触觉反馈辅助控制语速。

3. 轻柔起音训练技巧

在句子开头或辅音(如/b/、/p/)前加入轻微的气流(类似轻声说“h”),缓解声带紧张。例如:“h—好,h—我来了。”

4. 呼吸与发声协调训练

腹式呼吸练习 平躺时手放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吐气并发“s”音,延长呼气时间至15秒以上。

短语分段呼吸 将长句拆分为短词组,每段结束后主动换气。例如:“今天天气很好(换气),我们一起去公园(换气)。”

家庭康复训练实用指南

01、儿童口吃家庭干预

游戏化训练:

角色扮演 与孩子玩“老师讲课”“讲故事”游戏,鼓励用缓慢、夸张的语调表达。

唱歌朗读 通过唱儿歌、朗诵古诗(节奏感强的如《静夜思》)降低对“说话”的焦虑。

语言环境优化:

减少家庭中的“快节奏”对话,避免催促孩子“快点说”。

每天固定15分钟“无压力对话时间”,专注倾听孩子分享趣事,不打断、不纠正。

02、成人自我训练技巧

录音回放分析:

录制日常对话,回放时标记卡顿频率高的词语,针对性地练习替换词或绕口令(如“四是四,十是十”)。

渐进式暴露训练:

从低压力场景开始练习(如像自信又爱美的“石矶娘娘”一样对着镜子说话→与家人对话→接听电话→公开场合发言),逐步建立信心。

总之,口吃并不是完全无法解决,积极应对,配合治疗,是可以改善甚至完全恢复正常的。对申公豹来说,口吃或许并不是最“致命”的问题,被公平、友善地对待,也许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本文综合 广医二院特需医疗、南大一附院康复医学科、家庭医生报、央广网等

0 阅读:36
评论列表
  • 2025-02-19 17:43

    假的,你还当真?申公豹到处游说,口才特好。[吐舌头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