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周易六十四卦中有地山谦卦,爻辞曰“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后以谦谦君子比喻谦虚而温文尔雅之人。那么什么是谦谦君子?且看三国时孙吴议郎陆瑁如何将这一词语具象化。
陆瑁游戏图
一、割少分甘陆瑁,字子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陆瑁出身吴郡陆氏,他是孙权所任郁林(治布山,即今广西桂平)太守陆绩从侄,孙吴丞相陆逊之弟。
作为江东世家子弟,陆瑁少时好学,而且笃守信义。陈国(治陈县,即今河南淮阳)人陈融、陈留(治陈留,即今河南开封)人濮阳逸、沛郡(治相县,即今安徽淮溪)人蒋纂、广陵(治广陵,即今江苏扬州)人袁迪等人,都出身孤贫而心怀大志,他们听闻陆瑁之名,都前来与其交接相处。陆瑁呢,也“割少分甘”,就是不多的东西大家共有,好吃的东西大家共享,以此与这些人同甘共苦。
这里的陈融、蒋纂后事迹不详。濮阳逸汉末避乱江东,后官至长沙(治临湘,即今湖南长沙)太守,其子濮阳兴于吴景帝末年、末帝初年任丞相。袁迪是汉太傅掾袁绥之子,曾与张纮等一同过江南附,其孙袁晔作《献帝春秋》,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多有引用。
而交接名士,济困扶危,正是汉魏时期提高乡望的正规途径之一。
不仅如此,陆瑁还有更大的善举。
陆瑁的同郡老乡徐原,为人慷慨有志,性格忠诚耿直,受到孙吴重臣吕岱的器重,将他荐拔为侍御史。徐原后移居会稽(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与陆瑁素不相识(这也是这一成语的出处),但他在临亡前,留下遗书,把自己的幼子托付陆瑁照顾。陆瑁接到徐原遗书,就代为其立坟,并将徐原儿子收养抚育。
陆瑁是陆绩从侄、陆逊之弟
陆瑁的哥哥陆逊,少时因丧父,跟随叔族庐江(治舒县,即今安徽庐江)太守陆康生活,陆康正是陆绩的父亲(参见陆绩篇)。后陆绩三十二岁而逝,留下两子一女从郁林返回,陆瑁又将他们接到自己家中,对三位堂弟、妹给予抚养照顾,直至他们长大才分开别居。
陆瑁因为这些义举,受到州郡的征辟举荐,但他一概不就职。
二、劝友以善吴郡暨艳,经同郡张温引荐,被孙权任为选曹郎,就是主管铨选官员的官员,后他官至尚书。暨艳也是个耿直Boy,喜欢以儒家伦理来评论人物。
汉魏评论人物风行,这没有什么,有什么的是,暨艳在选议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官员时,喜欢把别人的过失宣扬出来,以此显示自己的赏罚得当。这就很招人忌恨。
为此陆瑁特意去信这位同郡老乡。在信中陆瑁说,圣人之道,在于赞扬贤能,怜悯愚笨,忘人过失,记人功绩,以此成就教化。加上我江东如今王业始建(指孙权称吴王),将要一统天下,这正等同于汉高帝弃瑕录用之时。如果能使善恶分流,如同许子将(许劭)兄弟月旦评一般,自可整肃风俗,昌明教化,只是恐怕难以做到如此。足下应该远效孔子之泛爱天下,中行郭泰之普救世人,近虑有益于统一大业啊。
这封信涉及几个意思在内。
一是说刘邦用人重其才而不择其细德,所以他手下的文臣武将来自各个阶层而达到完美的互补。陆瑁在这里是提醒,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和刘邦初创业时一样,人才评价、选用不能过于苛全求备。
刘邦弃瑕录用而人才济济
二是说老兄你品评人物,如果能有许劭汝南月旦评那样的影响力(参见许劭篇),那你无论咋说都没问题,如果没那影响力,还是量力而行吧。这是陆瑁在隐晦地告诫暨艳,没那能耐咱就低调点,小心被屏蔽、封号。
三是陆瑁在曲折地提示暨艳,做人不能太较死劲,你看孔老夫子都“泛爱众,而亲仁”,郭有道(郭泰)提携后进,即使“不仁之人”,也能让他们各尽所能,如此方不失中庸大道。
说白了,这封信是陆瑁在掰开揉碎、苦心婆心地劝他的老乡暨艳,做事要防身。可惜,耿直的暨艳根本听不出这话外音,或者说他也无意去考虑这些。最终,他被诬陷专用私情爱憎,办事不据公理,孙权因此将他逼杀。受孙权忌惮的张温也因此被废置不用,张温兄弟姐妹同受牵连(参见张温篇)。
这就是孙权朝最大冤案——暨艳案始末。
三、谏阻远征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大帝嘉禾元年(232年),孙权以公车征陆瑁入朝,拜议郎、选曹尚书。
所谓公车征拜,就是朝廷用公车接送应征的士人入京授官,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后“公车”遂指代举人入京应试,也转有上京请愿的意思。
嘉禾二年(233年),魏辽东(治襄平,即今辽宁辽阳)太守公孙渊遣使以藩属入见孙权,孙权不顾众人反对,派使携金玉珠宝,远赴辽东封公孙渊为大吴燕王。不想吴使到后,公孙渊突然翻脸,斩杀吴使,夺其兵资,又转头投魏(参见公孙渊篇)。
辽东公孙渊位置图
孙权认为公孙渊巧诈反复,就要跨海御驾亲征。这时当然需要人站出来进谏劝阻,于是陆瑁上疏道:“臣闻圣王之御远夷,羁縻而已,是谓荒服,意思就是这些地方恍惚无定,不可保有。公孙渊不过东夷小丑,远在海隅,与禽兽无异。朝廷之所以远赐宝物,并不是他有什么可嘉许的德行,实在是想谋取他们的马匹罢了。从前汉帝也曾远抚外夷,赐以宝货,西域虽有时恭顺,但他们杀害汉使,侵吞财货也不时发生。今陛下小忿,而欲远征,群臣愚议,实在认为不合适。为什么这么说呢?魏贼与我国土相连,若有间隙,必乘势来攻,若我远出,不正中其意吗?又,兵家之道,在于劳役相得,若我远赴辽东,则需三分其力,一分进取,一分守船,一分运粮。若公孙渊与魏未绝,我兵行之日,其必唇齿相依,则我难卒灭之,而滞留北方,这可不是万全之策啊。”
陆瑁这话,先是把辽东说成蕞尔小邦微不足道,接着把孙权违众强要封藩公孙渊说成是为了求其战马,又举例说汉治西域也多有失误,再从兵法上说远征不利,可说是已很为孙权圆谎了,但孙权正在气头上,还是不许。
陆瑁于是再上疏道:“兵革之事,本是前代为了诛暴乱、威四夷之举。但这些战事都是在天下平定,君王安坐庙堂之时而行的。至于九州错乱,王业未平时,应强本固基,爱惜国力,务自休养,以待敌阙,而没有舍近求远,疲军远征的。当年赵佗叛逆,僭称帝号,当时天下安定,百姓富足,汉文帝犹虑远征不易,仅是告喻而已。今四海未定,虽有蚩尤、鬼方之乱,也应当轻重有别,而论不到公孙渊之事。愿陛下抑怒压威,暂停六师,深思长谋,以为后图,则天下幸甚矣。”
陆瑁这篇疏文,更以赵佗为喻,阐明了安定天下的轻重缓急。孙权这时尚不算昏暗,他掂量再三,认为陆瑁言之有理且忠正恳切,于是放弃出兵。
孙权初期尚能听进人劝
《三国志》还记载,陆瑁同郡闻人敏(覆姓闻人,名敏),在京城颇受优待,超过同郡宗脩。但陆瑁却对闻人敏的名声不以为然。后来,二人果然如陆瑁所认为一样成就各有不同。可惜这二人事迹失载。
大帝赤乌二年(239年),陆瑁去世。
其二子陆喜也涉猎文籍,好论人物,孙皓时又为选曹尚书,入晋为散骑常侍。陆瑁之孙陆晔,官至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他历仕东晋元、明、成三朝,见证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为明帝托孤重臣之一。陆晔之弟陆玩,器量雅致,官至司空,逝后追赠太尉。
至此,吴郡陆氏发展至鼎盛。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