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上海市长竞选,朱镕基自我评价:我有三个方面比江同志差远了

收收说故事 2023-01-12 18:01:19

1987年12月,时年59岁的朱镕基同志,被中央调派到上海担任市委副书记。

翌年4月,朱镕基竞选上海市市长,按照惯例,他需要当众发表一段演说。

那天,朱镕基意气风发地站在麦克风面前,发表了一番出自肺腑的演讲,在演讲的尾声他这样自我评价:

“我觉得我不是上海市长的最佳人选,比起江同志,我有三个方面比他差远了...”

他口中的江同志,就是江泽民。

朱镕基所说的自己不如江同志,是哪三个方面?

他成为上海市长后,又是如何施展拳脚的?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次演讲的具体情况。

朱镕基的“竞选演讲”

按照原定的计划安排,朱镕基的这段“竞选演说”是15分钟,主持人提醒演说内容最好能为他自己“拉拉票”。

到了上台时间,朱镕基穿穿一件浅灰色西装,自信从容地走到了麦克风跟前,并说出了这样一段独特的开场白:

“根据会议的安排,现在我要向大家做一个全面的自我介绍,也许会超过会议规定的15分钟时间。

因为我如果不讲的话,可能过不了这一关,一会儿到了提问环节也得讲,还不如我主动‘交代’为好。”

这样幽默而又坦诚的话语,令台下不少参会代表感觉朱镕基是个很直率、很真诚的人。

的确,朱镕基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真诚,他喜欢直来直去,讲话的时候也没有城府,都是实打实的心里话。

在后面的演讲中,朱镕基把自己的“老底”都亮了出来,并且就多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由于他的演讲实在精彩,原定15分钟的发言果然超出时间,不过主持人看参会领导和代表们都听得很认真,也就没有提醒尽快朱镕基结束演讲。

在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中,朱镕基的演讲终于到了尾声——自我评价环节。

他这样说道:

“我觉得我并不是上海市长的最佳人员,我自身有很多缺点和不足。

在很多方面,我比几位前任市长,特别是比江泽民同志差得很远,在这里我讲三条...”

自我评价:我缺乏基层工作经验

在朱镕基的自我“批评”中,他认为自己第一条不如江泽民的方面是:

只有在领导机关的工作经验,却没有在基层单位工作的经验。

其实,这也算不上是什么缺点,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实在是因为青年时期的朱镕基太优秀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朱镕基的成长经历就知道了!

朱镕基出生于1928年,是湖南长沙人,19岁那年青年朱镕基考上了清华大学,攻读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

大学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

1951年,正式毕业的朱镕基,被分配到了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出任生产计划办公室副主任。

翌年,朱镕基就被调到了国家计委,一干就是25年。

到了1979年,朱镕基又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被调到国家经委部门,这一干又是10年。

这样的政治履历之下,朱镕基的基层工作经验的确是非常少。

因此,他认为自己没有在农村基层历练过,不了解民间疾苦,没有在厂里当过领导,也不知工人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

相比之下,他认为江泽民同志的基层经历就很丰富了。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江泽民就在益民工业公司任职,出任益民一厂生产厂长。

当时这个工厂并不仅仅是个食品工厂,更是国家重要的食品储备供应机构,比如: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吃的一些便携食品就是这个工厂生产的。

江泽民深知这个工厂对于国家和人民而言举足轻重,便下定决定抓好生产,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建国初期,我国各方面发展虽然总体稳定,但国民党不时制造的破坏事件却时有发生。

因此,当时益民工厂的一些熟练工人拖家带口躲到乡下去了,这导致生产车间的人手非常紧缺。

江泽民为了不耽误生产进度,当即决定从社会上招聘300余名打蛋工人,并提出自己要亲自面试每一位工人。

厂子里的一些同事很不理解,就是个打蛋工作而已,是个人都能干,江泽民为何要亲自面试?

对此,江泽民解释道,打蛋工作虽然很简单,但要防止反动分子趁机混进来,破坏整体生产工作。

在江泽民的管理下,益民食品厂的生产能效迅速提高,不仅解决了很多单位的食品需求,还突破了一些国外垄断的食品生产技术。

之后,江泽民又被调配到了上海制皂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单位,并且在这些基层单位干了长达十五年左右。

而这样细致又贴近群众的基层工作经历,正是让朱镕基“自愧不如”的地方。

自我评价:我缺乏地方政府工作经验

除此之外,朱镕基又讲出了自己第二条不如江泽民之处:

只有在中央工作的经验,没有地方政府工作的经验。

前文已经说道,朱镕基大约有35年的工作经历,都是在中央计委和经委工作。

在来上海之前,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

在北京工作期间,他所在单位都是统筹大局的,具体细致琐碎的工作并不多。

到了上海之后,他发现地方的工作其实比中央的工作更难做,各种情况非常复杂,几乎每天都是神经高度紧绷的状态。

因此,到了上海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的头发就白了很多。

相比之下,有着多年地方工作经历的江泽民,起初在担任上海市市长时,似乎更加游刃有余。

1985年,江泽民被选举为上海市市长,当时上海的人口已经高达1100多万。

面对这样一个超大城市,要协调的方面实在太多,因此许多人都担心这位新市长能否把得住局面。

事实上,在多年地方工作经历的历练下,江泽民早已养成了不急不躁、耐心专注的性格。

他虽然是新官上任,面临的困难也很多,但他并不焦躁,而是先静下心来了解当时上海的各方面情况。

为了将这项工作做好做实,他花了整整12天半的时间,听取各有关单位负责人的报告,并且对一些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番了解之后,他发现当时上海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大都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对此,江泽民对各位下属官员和媒体记者说:

“这些堆积如山的问题,我们只能逐个地加以解决,我们应该少说多干。”

在江泽民出任上海市长的第一年夏天,上海突发暴雨灾害,大雨冲击过后,到处都是一片汪洋,十几万上海市民的房子积水严重无法居住。

江泽民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了解各个城区的受灾情况。

当他看到很多家庭的住房条件非常狭小、条件简陋后,心情非常阴郁。

后来在政府和各单位的努力下,这次救灾工作顺利结束了,所有人都认为这一工作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江泽民却不这样认为,他指出要通过这次暴雨灾害,认识并解决一些重要问题。

上海市区很多居民住房条件都不好,尤其是那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老房子,若是再遇到大雨天气,肯定还会给群众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于是他经过充分考察和论证,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理念:政府、房产开发企业、市民共同出资,快速建设出一批新房。

而这一理念衍生出来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济适用房”。

这一政策得到落实后,上海迅速掀起了一股盖楼热潮,那些条件简陋的危房、旧房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就变成了高楼大厦。

在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江泽民还着手推动地铁、机场、排水系统、公用电话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不仅如此,他还很有远见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完善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举措令上海市区的面积迅速增长,上海也乘着改革开放的这股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我评价:我性格急躁

这就是江泽民的为政风格,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一切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原则。

这样不骄不躁的领导风格,让上海乃至中央的不少官员都非常佩服,朱镕基也不例外。

因此在“竞选演说”中,朱镕基专门说到了这一点:

我性格急躁,缺乏领导者的风范,平常对下属的干部批评过严,要求过急,做工作也是急于求成,这一方面我应该多向江泽民同志好好学习。

的确,朱镕基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下属亦是如此。

在他本人看来,这样的性格不利于他在日后的工作中与上级领导、下属官员打交道,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改正这一缺点,多向江泽民同志学习。

那么,在一方面,江泽民如何做的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江泽民是如何与下级单位的同志相处的。

在江泽民调离上海后,有一次他又回到上海考察,并在一次展览会上会见了上海的主要干部和各界人士。

当时一位名叫张蔚飞的报社记者负责跟进本次活动的拍摄工作,他原本是站在江泽民的前方,但江泽民忽然转身朝后面的同志们打招呼。

这时,张蔚飞准备穿过人群到江泽民的侧前方拍摄,但不知怎的脚底突然一滑,整个人闷声倒地。

众人纷纷朝他看去,张蔚飞窘迫不已。

江泽民也看到了他,但为了会议顺利举行,江泽民并没有吱声。

这次会议结束后,张蔚飞懊恼不已,认为自己不应该如此鲁莽,给会议添了这么个乱子。

两天后,张蔚飞依然沉浸在焦虑的情绪中,不料,这时《解放日报》的领导找到了他。

他以为是自己要受到批评了,没想到领导递给他一封慰问信。

他打开一看,眼眶顿时湿润了,江泽民同志一直惦记着前两天那位摔倒的同志。

离开上海前,他特意向身边同志询问小张同志的伤情,并嘱咐市委领导,一定要多多关心小张同志。

江泽民不仅没责怪自己,反而还关心自己是否受伤,这样和蔼亲民的领导令他既感动又佩服。

这就是江泽民,尽管他身处高位,但不管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一副宠辱不惊、不骄不躁的样子,给人以温润如玉的感受。

而朱镕基提出要学习江泽民的这一品质,既体现了他对于自身不足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他胸怀坦荡、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

朱镕基在上海做了什么?

这次演讲结束后,朱镕基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上海市市长。接过这个重担后,朱镕基认真分析了上海的情况。

当时,摆在他面前的两座大山:

一是财政滑坡,二是欠账太多。

即便如此,朱镕基还是克服一切困难。

在上海工作的三年期间,他为上海人民办了三件大事、实事:

保障菜篮子、改善住房质量、提升交通水平。

在朱镕基看来,一座城市不管经济水平如何,食品安全是第一位的,因为这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因此他上任市长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上海市的副食品供应,在他的雷霆铁腕下,那些不合格的食品生产单位被一一整治。

也正是这样的决心,让其他各个食品生产单位开始深刻自省,主动提升卫生标准,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食品。

对于住房问题,朱镕基也非常重视。

当时上海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处于全国排名靠前的水平,但由于人口激增,上海市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平米左右。

对此,朱镕基毫不马虎地承诺:

“在十年之内,基本解决上海人民的住房问题。”

如果换作一般的领导,是不敢这样放话的,因为这就是给自己背上了一块大石头,万一以后达不成目标那可是要砸自己脚的。

但他是朱镕基,他就敢这样对人们承诺。

之后,在他的带领下,上海率先实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到了十年之后,上海的住房矛盾果然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缓解,朱镕基也基本上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而对于棘手的交通问题,朱镕基则出台了一个重要举措

开发浦东,将浦西和浦东和连接起来,从而转移部分产业和居民。

在讨论连接浦西和浦东问题时,专家们向朱镕基提出了2个方案:

一个是搭建地面桥梁;一个是修筑地下隧道。

对于这个两个方案,政府领导班子们各执己见,一时间无法决定究竟采用哪个方案。

朱镕基在深度了解这两个方案后,提出了采用桥梁方案的建议,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一方面,搭建地面桥梁的耗资,要低于开挖地下隧道。

另一方面,搭建桥梁可以横跨江面,这将会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对于上海市民会起到“鼓信心”、“振精神”的作用。

最终,连接浦东和浦西的大桥拔地而起,而这个连接浦东浦西的举措,可谓从根本上解决了当时上海的交通矛盾。

不仅如此,朱镕基还带领上海政府的领导班子赴天津学习,着手建设轨道交通和环线交通,整治公共交通服务。

多管齐下之后,困扰上海居民多年的交通问题,终于得到了有效解决。

短短几年时间,围绕民生的菜篮子、住房、交通等重大问题都被一一解决,上海的经济也迅速腾飞,这其中不乏朱镕基的心血。

除了狠抓经济,朱镕基还在上海留下了“为政清廉”、“铁腕反腐”的深刻印象。

在朱镕基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他常常对自己和下级官员提出这样的要求:

“所有公职人员都要做到为政清廉,办事高效,做问心无愧的人民公仆。

只有这样,才能振奋上海人民的士气!”

为了落实这一要求,他反复强调要管好上海的2000个局长、两万个处长,甚至连农村的村干部,也要扶正其工作生活作风。

他是这样要求下属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身作则地长期奉行“五不”原则:

不登报、不上电视、不剪彩、不题字、不受礼。

他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标榜自己清廉,而是抓住了公职系统“上行下效”的作风,他作为市长都如此要求自己,下边的基层官员自然也不敢太过越界。

此外,这样做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营造“少讲排场、多干实事”的工作作风。

他坚信只有把这些搞排场的时间精力,用到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上,才能真正对得起人群的信任。

在他的带领和改革下,上海的政府单位率先开启了“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的办事方式,不断提升政府从业人员的办事效率,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这就是当年的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民公仆。

结语

朱镕基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话:

“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

意思是人民群众不会因为我能力突出而服我,但会因为处事公正而服我。下级官员不会因为我要求严苛而服我,但会因为我为政廉洁服我。

作为曾经的上海市市长、人民的好总理,朱镕基表面手腕强硬、不近人情,但却有着一颗柔软而又真诚的爱民之心。

这样的朱镕基,值得被时代铭记,值得被人民铭记!

0 阅读:118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