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咱国家啥都缺,百废待兴。苏联老大哥一开始对咱挺好,帮了不少忙。抗美援朝的时候,给咱提供军事装备,让志愿军在战场上能和敌人好好干。后来在旅顺撤军,也留下些建设成果。特别是那156项工程,帮咱打下了工业基础,对咱刚起步的新中国来说,那作用可太大了。
可后来赫鲁晓夫上台,情况就变了。他想和西方国家缓和关系,减少对外输出革命。但在台湾问题上,咱中国坚决不让步,台湾是咱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底线。还有在印度边界问题上,咱也有自己的立场,绝不让别人欺负到头上。就因为这些思想和战略上的冲突,中苏关系慢慢就变差了。
1960年7月,苏联干了两件事,可把咱坑惨了。一个月多点,在中国帮忙的1390名苏联专家全撤了,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也没了。这一下,好多项目都进行不下去了,特别是战略尖端武器研发,本来靠着苏联技术,现在只能自己从零开始。更过分的是,苏联把以前的援助折算成86亿外债,让咱还。那时候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十年,工业基础差,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收成不好,啥物资都缺,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巴巴的。但咱中国人就是有骨气,就算勒紧裤腰带,也得把这债还上,绝不在不合理要求面前低头。
咱当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就和苏联商量用东西抵债。一开始想着卖点家里闲置的换钱还债,可那时候大家都穷,物资又少,根本没地方卖,这条路走不通。
没办法,只能另想办法。咱国家工业起步晚,没啥高端工业产品能拿去抵债,就想到了农副产品。河南是产粮食和猪肉的大省,那时候可遭老罪了,产出的好多肉和粮食都拿去还债。但苏联对这些农副产品要求特别苛刻,送过去的鸡蛋、苹果,都得用专门的圈量,大小不合适就退回。老百姓为了省粮食,口粮都是定量供应,家里主要保证干活的人能多吃点,三个月能吃上一顿肉,那都算是运气好。好多人因为长期吃不饱,营养不良,都得了浮肿病。就算全国人都省吃俭用,可农产品不值钱,靠这个还债,根本不够。
后来专家们一合计,觉得用矿产品还债可能行得通。咱中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多,而且矿产品比农产品值钱。苏联同意后,咱就开始大力找矿、开矿。这里面,新疆的可可托海矿区可立了大功。
可可托海矿区能产出80多种矿石,占全球已知矿石种类的80%。1960年冬天,新疆特别冷,经常零下40度。新疆冶金局长白成铭接到命令,带着职工们开始开采稀有金属。条件那叫一个艰苦,没有先进设备,大家就点火化冰,用风钻打眼放炮,手工选矿。矿石挖出来,就用羊皮背篓一点点背上来。好多人的手脚都冻伤了,但还是没日没夜地干。就这么着,大量矿产品运往苏联。事实证明,用矿产品还债这招真不错,压力小了,还钱时间也短了,还能省下点农产品,让老百姓勉强能维持生活。
到了1965年,咱中国把所有贸易欠款都还清了,不光摆脱了苏联的牵制,国内的公债也没了。可可托海矿区贡献特别大,大概承担了35%的债务。1965年12月,外交部长陈毅跟外国记者说,咱中国现在既没内债也没外债了。这消息传出去,全世界都惊了,中国在国际上的信用一下就立起来了,为以后吸引外资打下了好基础。
在这么艰难还债的时候,中国也没停下发展的脚步。虽然经济压力大,但对科技和国防的投入一直没少。那时候条件苦,科研人员怀着一腔热血和爱国心,搞“两弹一星”研发。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沙漠里升起蘑菇云,这下世界都知道咱中国有了保卫自己的厉害武器。1967年,氢弹也试爆成功,国防实力更强了。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从太空传来《东方红》的音乐,咱中国正式进入航天领域。这些成绩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默默付出,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实现了科技大突破。
回头看这段历史,中苏关系破裂后还债的这些年,是中国发展过程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压力这么大,中国人民没被打倒,反而更团结。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不仅还清了债,还发展了科技,给国家未来赢得了尊严和希望。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只要坚持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中国就是在这样的磨练中,一步步变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