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2日,驻扎在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国际第88旅(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被苏联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司令普尔卡耶夫大将召去,向他传达了苏联红军即将对日作战的意图。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在苏联方面决定出兵东北的这一刻,就意味着日本帝国主义距离全面失败不远了。东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东北虽然在晚清时期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但是到民国时期,尤其是在张作霖治理时期,东北已经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还拥有十分完善的铁路系统。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遭到日本的大规模侵略,日本殖民者又对东北进行了进一步开发,日本关东军依靠东北丰富的资源逐渐发展壮大。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关东军已经发展到了百万之众,成为了二战期间日军四大方面军中人数最多,武器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悍的一支部队,被誉为“皇军之花”。东北丰富的矿产资源,粮食资源,林业资源,被源源不断地运到日本国内,为日本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在二战后期,缺乏资源和战略纵深的日本对东北的依靠程度更加强烈,一度有向东北大规模移民的想法。但是日本人的这种想法被苏联人打破了,1945年5月7日,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联红军经过短暂地休整,立刻向远东地区开去,准备进攻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东北抗联教导旅也开始进入战备状态,准备为苏军提供情报支持。
1945年8月9日,苏联百万大军从三个方向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苏联红军的这一举动对当时中国的局势影响很大,这意味着经过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大反攻和胜利的时刻即将到来。
8月10日和11日两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命令:命令吕正操,张学思,万毅,李运昌,贺龙,聂荣臻等部分别向热河,察哈尔,辽宁,吉林等省进军,与此同时,华中,华南,华北,华东等地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开始向所在的城镇和交通线发动大规模进攻,拉开了大反攻的序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抗战结束后,东北的战略位置更加重要,东北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完整的工业体系,谁能抢先占领东北,谁就拥有战略主动权。但是当时苏联的态度比较暧昧,东北到底去不去?派多少部队去?在当时其实是有很大的争议的?不过在经过一系列的争论后,中共中央还是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计划。
黄克诚极力主张去东北在最初争论是否大规模开赴东北时,有一员将领的态度是十分强硬的,他就是后来的开国大将黄克诚。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命令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一部,到淮南津浦铁路以西,和新四军第2师的部队会合,阻止国民党桂系部队东进。
在回师苏北的途中,9月13日经过华中局驻地时,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得知苏联红军已经占领东北,我军少部分部队也进入东北的消息,黄克诚立刻请时任华中局书记饶漱石给中央发报,建议中央派部队去东北,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都要下定决心到东北。当时饶漱石不同意发这封电报,他认为这不是他所管辖的事情,应该由中央决策。
性格刚直的黄克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给中央发了一封长电,提出了自己对当时局势以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电报应当多派军队去,至少应该派五万人,十万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前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根据地,支援国内战争。
黄克诚还特意强调:“目前我党若没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没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就不会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故集中兵力决战,当为当前之急。如果依靠谈判或国际干涉,均带有极大危险性。”从这封电报来看,黄克诚是有很深的战略考量的,他向中央发出的这封电报,和后来中央的部署很相似。
黄克诚的电报发到中央后,刘少奇向在重庆谈判的毛主席通报了相关情况,毛主席也很认同黄克诚的意见。1945年9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中央的命令,要求其率领新四军第三师开赴东北,当时不少北上部队都收到中央关于东北情况的通报。
中央在向下层层传达东北情况的时候,下面部队将本来就已经夸大的情况越说越乐观,说东北遍地是物资,枪支弹药要多少有多少,东北住大城市,吃大米白面。所以很多人都把手里的枪支弹药留给了留守部队,每个班只留下一支枪,用于站岗放哨用。华中军首长也请黄克诚将武器留下来,交给留守部队。但是黄克诚不信这个说法,他坚持部队要带上棉衣和武器装备,全副武装地到东北。
兵强马壮的新四军第三师在黄克诚率部离开苏北之前,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请黄克诚到山东之后,停留一段时间,协助山东部队执行作战任务。但是黄克诚认为兵贵神速,所以继续命令部队日夜兼程的北进,不做任何停留。
1945年11月中旬,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到达东北。此时的东北形势并不乐观,新组建的东北局经过几天调查后发现,东北的实际情况并不像曾克林说的那样乐观,苏军拆走了东北的大部分工厂机械,并将日本人财产没收后充当战利品运回国内,东北的武器弹药也不多,很多部队空着手来到东北后发现,武器弹药早就被新组建的部队拿走了,而这些新扩充的部队由于审查不严,出现了大规模叛变的现象,加剧了东北形势的混乱。
当八路军,新四军大规模开赴东北时,国民党军也没有闲着。1945年10月22日,蒋介石把他的心腹爱将杜聿明召到重庆,面授机宜。1945年11月5日,杜聿明指挥国民党军第13军,第52军等部队向山海关发动进攻,此时解放军的部队大都刚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东北,也没有接收到新枪大炮,没有群众支援,根本就无法和国民党军的美械部队抗衡。
1945年11月26日,杜聿明指挥国民党军进入锦州城。就在这最危急的时候,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到达锦西江家屯。起初杜聿明并没有把这支部队放在心上,觉得就一个师的部队,根本就无法和他的部队抗衡。但是杜聿明的参谋人员很快就调查出,黄克诚的这个师足足有三万多人,且都是带着武器来的。
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可不是一般的部队,这支部队下辖四个旅三个特务团,总兵力共3.5万人,比国民党军的一个军都多。新四军第三师的将领也都是百战名将,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开国大将),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开国上将),副师长刘震(开国上将),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开国中将),七旅旅长彭明治(开国中将),八旅旅长张天云(开国中将),十旅旅长钟伟(少将),独立旅旅长吴信泉(开国中将),特务第一团团长郑贵卿(开国少将),特务第二团团长何文清,特务第三团团长高昆峰。
新四军第三师的到来缓解了当时东北野战军的窘况,在后来的三年里,黄克诚带来的这支部队也都演化成了东北野战军的各支主力部队。新四军第3师8旅后来发展成为了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4师,新四军第3师第10旅后来发展成为了东野二纵5师,二纵5师是东野头等主力师,新四军第3师独立旅后来发展成为了东野二纵6师。
新四军第三师第7旅后来发展成为了东野六纵第16师,梁兴初任该部队首任师长,这个师也是东野头等主力师。新四军的三个特务团后来又发展成为了东野七纵第21师等部队,这些部队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东北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军事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