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4岁创业,白手起家,靠着零食代理权赚下人生第一桶金。
后又代理伊利液态奶,成为内蒙古奶王。
靠着敏锐的嗅觉,在商业下拿下一个又一个帝国,35岁身价25亿,成为寒门逆袭的代表。
可他依旧没能摆脱“男人成功就狂”的自大。
在生意惨淡的时候,他不收手,反而打肿脸充胖子,甚至还大额投资,宣称要建造“亚洲最大的大豆基地”。
谁也没预料到,这个有着包头首富之称的人,会在44岁选择在大豆地中自焚。
人到中年的他,为何如此绝望?
贫穷与早熟
1967年,金利斌出生在包头一个赤贫之家,父亲重病缠身,母亲每日天不亮便出门做工,夜里还要挑着扁担沿街叫卖。
生活的重担让母亲早早佝偻了腰,也让年幼的金利斌过早尝尽人间冷暖。
金利斌记得最深的一幕,是父亲为不拖累全家选择自我了断,那天,母亲抱着襁褓中的他跪在床前,眼泪砸在地上,却始终没发出一声哭喊。
初中毕业后,金利斌辍学进了工厂,流水线上的日子枯燥却安稳,直到24岁那年工厂倒闭,他揣着最后一份工资站在街头,突然意识到:所谓“稳定”不过是穷人的幻觉。
金利斌转身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跟着母亲学摆地摊。
正是这辆三轮车,载着金利斌驶向了命运的转折点。
逆袭神话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包头,南方零食是稀罕物。
金利斌发现,一包湖北产的话梅瓜子能在本地卖出三倍高价。
于是,金利斌抵押全部家当南下武汉,抢下包头独家代理权。
两个月后,这笔孤注一掷的买卖为他赚到40万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两百年的收入。
这次成功像一剂强心针,让金利斌对未来更有信心。
当伊利公司研发液态奶的消息传出时,金利斌再次押上所有身家。
这场豪赌让金利斌一年内身家过亿,成了内蒙古的“牛奶大王”。
2002年,金利斌成立惠龙集团,从食品零售跨界到酒店、地产,巅峰时总资产达25亿,连政府颁奖词都称他“寒门逆袭的标杆”。
崩塌
2006年,金利斌不顾劝阻进军高端洗浴业,斥巨资建起豪华浴场,开业当天,水晶吊灯映得大堂金碧辉煌,但客流量却冷清得刺眼。
管理层建议降价促销,金利斌拍着桌子吼道:“我金利斌的场子,只做有钱人的生意!”
此时的金利斌已经听不得半点反对声,洗浴中心日均亏损数万元,他非但不收手,反而借高利贷硬撑。
债主们看中的是他“包头首富”的名头:月息3分!年息36%!这串数字让无数人红了眼。
卖房凑钱的退休教师、抵押田地的农民,甚至借校园贷的大学生,都争相把钱塞进他的口袋,他们不知道,这些钱正被填入一个无底洞。
2008年,金利斌盯上国家扶持的绿色农业,他在荒地上竖起“亚洲最大豆业基地”的招牌,宣称要打造“大豆界的伊利”。
开工仪式上,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金利斌举着香槟对镜头微笑:“三年内必上市!”
没人注意到金利斌西装下被冷汗浸透的衬衫,彼时他每日需支付400万元利息,而豆业基地还是一片钢筋水泥的骨架。
2011年春节后,生产线故障频发,产品滞销堆积如山,债主们举着欠条包围了办公楼。
昔日称兄道弟的官员开始避而不见,银行大门向他彻底关闭。
这一切都让金利斌心灰意冷,他叫来司机喝酒,醉眼朦胧间念叨:“人活着,有时候比死更需要勇气。”
次日凌晨,金利斌驾车冲进豆业基地,用20升汽油点燃了自己。
结语
法医在焦尸口袋里发现十几张银行卡,余额总计不足4000元。
这个曾坐拥亿万身家的男人,临终前连一张经济舱机票都买不起。
更讽刺的是,金利斌自焚的豆业基地,半年后因债务纠纷被法院拍卖,成交价不足投资额的十分之一。
金利斌的悲剧,是时代风口的缩影,他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每个暴富机遇,却也在资本游戏中逐渐迷失。
那些追捧他的投资者何尝不是赌徒?他们押注的不是大豆或牛奶,而是一个“快速翻身”的幻梦。
当泡沫破裂时,没有一片雪花承认自己曾助推过雪崩。
如今,包头人提起他依旧唏嘘,曾经看似很成功的一个人,殊不知所有命运的馈赠,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