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二年张爱玲化名前往了香港,一路上战战兢兢不敢多说一句话,但在罗湖的海关处,检察人员还是认出了她。
幸运的是这个人并没有声张,只是嘟囔了一声:“你就是那个写小说的张爱玲吧”。出了海关,张爱玲赶紧找了个挑夫挑行李,过了桥就是香港了,这才算真正的出境。可她万万没有想到,挑夫突然撒腿狂奔起来,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家,竟然一手提着两个大箱子,另一手提着扁担,把张爱玲都吓了一跳。他们飞速地穿过一片荒土地,老人家这才气喘吁吁地放下了箱子说道:“好了,这里安全了”。而张爱玲之所以下定决心背井离乡,还要从两年前那场文艺代表大会说起。当时她身穿灰色旗袍,罩着网眼白绒绒衫,是上海千金再正常不过的打扮,但在一片蓝灰色的中山服海洋里还是显得格格不入。

就连文化宣传部部长都要亲自找她谈心,劝说道:“你穿中山装也许更好看”。这句话一说,她才真正地明白了胡适为什么宁愿戴上背叛大陆的帽子也要南下台湾。当时几乎所有的文人都把批判胡适来表明自己站对了立场,而张爱玲却迟迟没有动笔。早在香港留学时,她就偶然读过《胡适文存》,看完之后爱不释手,接着又读了《人心大变》《海外缤纷路》等等,敬意更是多了几分,就连头顶炮弹飞过,她都想着“好歹让我看完再说”。她明白胡适思想中的自由与宽容有多重要,也坚信胡适的判断一定有更深的考量,于是她不顾亲友阻拦,费尽心思地弄到了去往香港的船票。然而在当时,像她一样认同胡适的人并不多。就连胡适的亲生儿子胡思杜在关键时刻都拒绝出走,他满心欢喜地留在了北平,结果却是学业未成,生活困顿。

即便多次表明立场与父亲划清界限,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遭遇过多次打击后,胡思杜在三十六岁悄然离世,被堂哥草草埋在了山野田间,这也是胡适先生一生的痛。但是到了晚年,他还有一个人让他难以忘怀,他就是吴晗。作为胡适最得意的弟子,胡适在南下前专门给他留了一句话:“学者要坚守真理良知,要敢于批判错误和不正之风,而不是迎合权势,被政治和利益所左右”。但是显然吴晗并没有领略到这句话的精髓,胡适也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文字点醒沉睡的人呢?只是,百年才总结出了一句:聪明的人看看历史就会觉醒,善良的人看到真相会觉醒,无知的人经历过苦难也会觉醒,唯独愚昧的人到死了都不会觉醒。曾经有一种价值观是牺牲个人自由去求得国家自由,但胡适却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靠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因为社会最爱专制,往往用强力摧折个人的个性,压制独立自由的精神。等到个性被消灭了,社会自然也就没有生气了”。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凡是跟着胡适的人都是学有成就、善始善终的人,凡是摇摆不定、妄想着夹缝里求生存的人,安度晚年的又能有几个?胡适一百年前的论断和分析至今都还没有过时,而他毕生所求的自由与怀疑之精神至今都相当的稀缺。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但时代的格局性有时候会一叶障目。为什么张爱玲能够安享晚年,而胡思杜和吴晗却下场凄凉?胡适又是靠什么保持清醒的判断力?这些都能从他深浅的演讲和文章中窥见一二。胡适的精华几乎都全部囊括到了这套《胡适文集》当中,一共有七本。看完之后,你会明白他的处世哲学有哪些,他的人生观是什么,为什么他的学生个个都有所成就。许多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包括人生、社会、历史、思想认知各个方面。不得不说,在今天胡适的思想能够回归,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笔无法衡量的精神宝藏。
张爱玲告诉作者了?一个小检查员会认识张爱怜?作者瞎编也的靠谱点,造谣者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