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 林海伦
苦苣苔科植物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多年生草本,它们多数生长在阴湿的岩壁环境中。苦苣苔科的许多种类是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种质资源,近年来普遍受到业界的热捧和关注。
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已知的苦苣苔科植物有700多种,广西省是这个科的分布中心。据新版的《浙江植物志》记载,本省有19种,加上浙东长蒴苣苔(新种),也就20种而已。而宁波的苦苣苔科植物更是少得可怜,仅有6种,分别是苦苣苔、吊石苣苔、旋蒴苣苔、大花旋蒴苣苔、半蒴苣苔和浙东长蒴苣苔。因此,在宁波的每种苦苣苔科植物都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物种。
今年2月1日,就是正月初一,那天空中还飘着雪花。一早我就去龙观乡深山中考察植物,在一片丹霞岩壁上意外发现有许多苦苣苔生长。
当时,苦苣苔的地上部分已经完全枯萎,但去年残留的果序还顽强地挺立着。就是这些干枯的果序表明了它们的位置和数量。苦苣苔虽然在省内的分布是比较广的,但这种岩生植物在宁波境内却是种极为罕见的物种,比许多兰科植物都要稀少得多。
在我的记忆中,最早发现苦苣苔的地方是在宁海的茶山山顶上。当时也是在早春时节我在拍摄巨大的冰凌时偶遇了生长在背阴岩壁上的苦苣苔。一开始我认不出那是苦苣苔,还误以为是兰科植物的果序,其叶片十分皱缩地挤在根茎边上,很奇特的一种岩生植物,后经仔细鉴定才确定是苦苣苔。
首次看到这片苦苣苔时的情形,去年的残留果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22-2-1)
去年的残留果序和后边的干枯下垂的叶片(22-2-1)
去年的残留蒴果特写,蒴果长椭圆形,且有花萼宿存
去年的残留果序特写,果序明显较花序伸长,为典型的二岐聚伞花序(22-2-1)
首次看到这片苦苣苔时的情形,越冬的小叶片已明显膨大,基部有锈色长毛覆盖(22-2-1)
第二次遇见苦苣苔是在茶山区域的一个山谷的阴坡处,植株数量也不多,大约5-6株的样子,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种植物了。
我在宁波的野外寻找搜索野生植物资源已经有33个年头,而且对生长在岩壁环境中的植物是格外关注的。苦苣苔称得上是种无比稀有的种类。据《宁波植物研究》一书记载,宁波的苦苣苔分布只有奉化和宁海,而奉化的分布点是依据老版的《浙江植物志》的记载,宁海的分布点也就是茶山区域的那几株。
龙观乡的这处苦苣苔却是连片生长,粗略估计有数百株之多,这一下子颠覆了我对这种稀有植物在野外生长的认识。我想,这与其生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处高耸的垂直断崖的丹霞地貌环境,苦苣苔全部生长在阴面的岩壁上。由于这里的岩石均为砾岩,岩石表面十分粗糙,非常适合许多岩生植物的攀附生长。我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儿的海拔超过了500米,夏天的气温相对较低,才有苦苣苔大量生长。而整个宁波丹霞区域的岩壁多数是处于海拔500米以下的环境,因此在众多的丹霞岩壁中并不能看到它们的踪影。
为了对这种罕见岩生植物有个深刻的认识,我小心地从岩壁上采挖了2株带回栽种培育。一是想把握其开花的花期,二是想了解其在人工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经过我4个月的精心养护,那2株苦苣苔很快长出硕大的叶片,并在6月16日开花吐蕊。
人工培育后,苦苣苔提早开花了,花冠呈紫色,颇似马铃薯的花朵(22-6-16)
人工培育后,苦苣苔提早开花了,花冠呈紫色,颇似马铃薯的花朵(22-6-16)
其花朵呈紫色,外形上看颇有几分马铃薯花朵的模样。
苦苣苔的花冠呈紫色,花心处具橙色斑块,色彩反差强烈(22-6-21)
但其花冠基部又有橙黄色的斑块,开放的花朵是朝下的。不过,进入7月份后,在高温的炙烤下,我培育的这2株苦苣苔马上枯萎死亡。这表明苦苣苔真的十分畏惧炎热的气温环境,难怪它们的生长地都在高海拔的岩壁上。
苦苣苔的聚伞花序背面特写,花萼分裂至基部位置(22-6-21)
见家中苦苣苔开花了,我于6月18日特地去龙观乡的这处苦苣苔的原生地跟踪花期。到达现场后,我发现野外环境的苦苣苔居然没有一株开花的,它们的花序才刚刚从根茎处拱出来,看上去离它们的盛花期还有一个月的光景。
考虑到前期气温低,进入7月后,气温大幅上升,苦苣苔的花期可能会加速提前。于是,我又在7月9日冒着酷暑去探访其开花的情况,希望能看到岩壁上花团锦簇的壮观景象。
到达现场后,我看到只有一个花序刚刚开出花朵来,其余的植株还都是细小的花序紧贴地面,估计还要等上半月左右。
苦苣苔原生境处的情形,花序才刚刚启动生长,较山下环境的花期足足晚了一个月(22-6-18)
苦苣苔原生境处的开花情形,第一个花序终于有花朵开放,花期明显较山下晚了一个月时间(22-7-9)
苦苣苔原生境处的开花情形,第一个花序终于有花朵开放,叶片薄纸质,比手掌大(22-7-9)
苦苣苔原生境处的开花情形,第一个花序终于有花朵开放(22-7-9)
但是就在这半月的时间里,高温加上干旱,对于生长在岩壁环境上的苦苣苔来说又是一种生死考验。好在该处的小生境十分优越,山高谷深,空气湿度较大,苦苣苔这种植物又有天生的耐干旱的本领,即使看上去叶片已经干透,一场雷雨就能让它们起死回生。
苦苣苔原生境处的第一个花序特写,开放的花朵是完全朝下的(22-7-9)
苦苣苔原生境:第二个花序也有花朵开放,最上边一朵先开,其余均为花蕾状态,是典型的二岐聚伞花序
苦苣苔原生境处的情形,植株密密地附生在岩壁上,处于半阴的光照环境中
苦苣苔原生境处的情形,植株密密地附生在岩壁上,多数只有幼小的花序
苦苣苔原生境处的情形,植株密密地附生在岩壁上,多数只有幼小的花序
苦苣苔植株密密地附生在岩壁上,去年的残存果序还未脱落
苦苣苔原生境处的情形,多数已有幼小的花序,距盛花期还有约半个月时间
苦苣苔原生境处的情形,多数已有幼小的花序,距盛花期还有约半个月时间
苦苣苔生长的岩壁表面比较粗糙,都是砾岩,非常适合这种附生植物生长
7月23日,大暑节气那天,我再次顶着40℃的高温来到苦苣苔的生长地。仍然没有看到我想象中的那种花团锦簇的美景。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个季节虫害比较严重,许多花蕾被虫子啃食,无法正常开放;另一方面是因为苦苣苔的聚伞花序的开花是次第进行的,不像浙东长蒴苣苔那样几乎整个花序的花朵是同时绽放的。不过此时的盛花期的确是已经到来了。
大暑节气到来时,苦苣苔才进入到盛花期,花序明显短于去年的果序,表明花后花梗还会伸长(22-7-23)
大暑节气到来时,苦苣苔才进入到盛花期,但其花朵是次弟开放的,并未出现花团锦簇的壮观景象
高温季节到来时,苦苣苔才进入到盛花期,但其花朵是次弟开放的,并非同时盛放(22-7-23)
苦苣苔植株的结构比较简单,根茎粗短,须根倒是比较发达,在根茎处只有一片叶子伸出,叶片有手掌那般大,叶片薄纸质,叶柄处有翅。在根茎处伸展出1-2个聚伞花序,花序柄比叶柄略长,花后花序柄会继续伸长。在根茎边上可见有锈色的长柔毛覆盖着明年的幼叶,幼叶表面无毛,可见明年幼叶的出现时间是与其今年的生长期是同步的。
苦苣苔的花序特写,花朵是分批开放的,并非同时盛放,这是其聚伞花序的特点决定的(22-7-23)
苦苣苔的花序特写,花朵是分批开放的,并非同时盛放,这是其聚伞花序的特点决定的(22-7-23)
苦苣苔的完整植株标本,花序长于叶柄,叶柄两侧边缘具翅,根茎粗短,须根较发达
我对苦苣苔的花朵进行解剖后,发现其雄蕊比较特殊,花丝较短,花药部分全部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筒状的构造,花药顶端又有膜片状伸长,同样汇合在一起。它们开花时,花朵都是下垂的,雌蕊的花柱伸出雄蕊筒的下边。
苦苣苔的花序分枝处特写,具倒披针形的苞片,且被有锈色的毛茸
苦苣苔的花朵朝下开放,5个花冠裂片呈三角状狭卵形,雄蕊的花药聚合成筒状,花柱的柱头伸出到花药筒的外边。
苦苣苔的花朵朝下开放,5个花冠裂片呈三角状狭卵形,雄蕊的花药聚合成筒状,花柱的柱头伸出到花药筒的外边。
苦苣苔的花心部位特写,花朵朝下开放,雄蕊的花药聚合成筒状,花柱的柱头伸出到花药筒的外边
苦苣苔的花心部位特写,雄蕊的花药聚合成筒状,花丝很短
苦苣苔的花朵解剖图,紫色的花瓣下部为橙黄色,雄蕊的花药聚合成筒状
苦苣苔的雄蕊的花药聚合成筒状,药隔顶端膜质伸长且也汇合成筒状,花粉都是从花药筒的口部散发出去,整个雄蕊就像是一个孔裂的花药
苦苣苔的雄蕊的花药聚合成筒状,药隔顶端膜质伸长且也汇合成筒状,花粉从花药顶端逸出,接近孔裂。
苦苣苔的已经开败的花朵解剖,花心处没有残留花粉,表明雄蕊中的花粉都是从花药筒口向下散发出去的。
苦苣苔的花朵背部特写,花朵朝下开放,5个花萼裂片呈狭披针形,外面被短柔毛,萼片仅基部合生。
苦苣苔的叶片特写,叶片质地较薄,为羽状叶脉,叶片边缘具细锯齿。
苦苣苔的根茎部位特写,明年的幼叶已经形成,周围有锈色的空心长柔毛覆盖。
苦苣苔的根茎部位特写,根茎粗短,明年的幼叶已经形成,周围有锈色的空心长柔毛覆盖。
苦苣苔的根茎部位特写,明年的幼叶已经形成,叶片表面无毛,但周围有锈色的空心长柔毛覆盖
苦苣苔的花朵中没有花盘,也就是它们是没有蜜腺器官的。授粉的过程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自花授粉:筒状的雄蕊相当于是一个超大的孔裂的花药,花粉只能从筒的底部的小孔中扬出,雌蕊的柱头就在小孔的下方,授粉成功是很有保证的。
另一种可能是异花授粉方式,由于这个季节开花的植物非常稀少,即使没有花蜜,这种紫色的花朵对于采花昆虫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加上其花心处有与紫色花瓣反差强烈的橙黄色会让昆虫误认为是诱人的花蜜,当昆虫从花朵下方靠近时,会触动花药筒中的花粉,抖落下来的花粉会粘到昆虫的身上,而雌蕊的柱头也在几乎同一位置,可以达到异花授粉的目的。我想后者的情况概率应该会更加高些。
海曙龙观乡拥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境内的生物多样性在宁波境内是首屈一指的。这次在龙观乡发现成片生长的苦苣苔群落,再次证明龙观乡的物种的确十分丰富。希望当地政府部门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真正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22年7月29日
作者简介:林海伦,宁波市药品检验所主任中药师,30多年来一直关注研究宁波的乡土动植物资源,发现过大量珍稀物种,并长期致力于科普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