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2024 年 12 月 26 日,社交媒体上突然流传出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照片和视频,画面中,一款造型科幻的高性能有人驾驶战机在空中翱翔,身旁伴飞的竟是我国现役王牌战机歼 - 20 !一时间,全球军事爱好者和媒体的目光都被紧紧吸引,大家纷纷猜测,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中国第六代隐形战斗机?
这可不是普通的传言,美国 “动力” 网站迅速跟进报道,信誓旦旦地称中国当天成功试飞的正是一款第六代隐形战斗机。从流传的画面来看,这款新型战机采用了独特的无尾翼设计,这种设计在降低飞机雷达信号上有着显著优势,能让飞机在不同波段和各角度下都更难被敌方雷达捕捉到。同时,它还配备了相对罕见的三台发动机,机翼下方能看到两个方形的进气道,第三个进气道则位于机身上方。独特的设计不仅提高了气动效率,减少了空气阻力,更为持续高速飞行和巡航飞行提供了强大的性能保障。
中国第六代隐形战斗机(资料图)
不仅如此,美媒还注意到,这款新型战机尺寸比歼 - 20 更大,双轮主起落架表明它重量可观,这一系列特征反映出该机对远续航能力和较大内部空间的高度重视,大空间便于容纳大量燃料,还有众多的武器和传感器,这意味着它能在没有加油机支持的情况下,在远离基地的空域长时间盘旋,对美国的加油机、运输机、预警机、侦察机以及前沿部署的盟军舰艇和地面部队都将产生实际影响。
然而,对于这一消息,并非所有人都深信不疑。毕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官方媒体出面证实这就是第六代战斗机。有人质疑,这或许只是一款正在进行技术验证的新型战机,虽然具备诸多先进特性,但还不能就此认定它就是六代机。在世界范围内,第六代战斗机的标准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曾经的第四代、第五代战斗机标准,主要是按照部分美西方国家的定义来划分的,而如今,还没有任何一款得到各国官方确认的第六代战斗机出现,所以,对于中国试飞的这款新战机,到底能不能被称为六代机,众说纷纭。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先进战斗机技术研发上一直默默耕耘,取得了众多决定性的突破。即便这款战机不是最终定型的第六代战斗机,也极有可能是下一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按照传统军事技术发展流程,从技术验证机到正式服役的战斗机,一般不会超过十年时间。再结合它由歼 - 20 伴飞的情况来看,其整体作战能力大概率要比传统五代机更强。
中国歼 - 20战斗机(资料图)
在全球六代机研发竞赛中,各国都在摩拳擦掌。美国作为军事强国,也早早启动了相关项目。美国空军的 “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项目,计划在 2030 年左右服役,以取代现役的 F - 22 隐形战斗机。这款战机采用翼身融合与无尾设计,配备两台新一代的自适应变循环涡扇发动机,具备超音速巡航、全向和全频谱隐身能力,还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能与无人僚机协同作战。2020 年 9 月 15 日,美国空军成功执飞了一架全尺寸的飞行演示机;2022 年 6 月 1 日,项目进入工程与制造开发阶段。但 2024 年 7 月 30 日,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宣布 “暂停 NGAD 战斗机的发展”,原因是该项目陷入成本暴涨的困境,预计单价可能接近 3 亿美元,成为史上最贵战斗机,连财大气粗的五角大楼都难以承受。2024 年年底,肯德尔再次表态,称它的命运将交由 2025 年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决定。
除了美国,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六代机计划。欧洲的法国、德国和西班牙联合研制 “未来空中作战系统(FCAS)”,未来 20 年的投资可能超过 1000 亿欧元。该项目不仅包含新一代战斗机,还涵盖新型飞机发动机、无人机系统、作战云、传感器、低可探测性技术以及一个集成所有组件的模拟实验室,计划在 2035 年之前完成开发并转入批量生产。日本、英国和意大利则共同推进 “全球作战空中计划”(GCAP),意图打造一种将超音速巡航能力和最新空中作战技术融为一体的先进战机,以替代现役的欧洲 “台风” 和日本 F - 2 战斗机,计划在 2035 年前部署。
欧洲 “台风” 战斗机(资料图)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六代机研发竞赛中,中国此次试飞的新型战机无疑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和潜力。即便它还不能被完全确定为六代机,但已经展现出了超越传统五代机的技术优势,这让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在军事技术发展的同时,中国在其他领域的科技突破也同样令人瞩目。2024 年 11 月,解放军在珠海航展上公布了第二款第五代战斗机歼 - 35,这一亮相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又一成果。歼 - 35 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空军的装备体系,提升了空军的作战能力。
同年,解放军新型大型航空母舰福建号的海上试验也相当顺利。福建号航母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海军在航母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它不仅拥有更大的排水量和更先进的舰载设备,还可能采用了电磁弹射等先进技术,这将大大提升航母舰载机的出动效率,增强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号航母(资料图)
2024 年 12 月 27 日,076 型两栖攻击舰顺利下水。这款两栖攻击舰装备了电磁弹射器,与传统两栖攻击舰相比,其整体作战能力有了本质的改变。电磁弹射器的应用,使得两栖攻击舰能够搭载更多种类的舰载机,包括固定翼预警机和战斗机等,大大提升了两栖作战的空中支援能力和作战半径。
此外,中国在半导体技术领域、核能技术领域等多个重要科学技术领域也都取得了显著突破。在半导体领域,中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在芯片制造、半导体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核能技术领域,中国的核电站建设技术不断成熟,新型核反应堆技术也在研发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中国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快速发展,却引来了一些美欧国家的无端指责。一些欧美媒体声称中国是 “伪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理由仅仅是中国在军事技术和各种科学技术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从经济数据来看,按照汇率法计算,我国 2023 年人均 GDP 按美元计价只有 1.2 万美元左右;就算按照 PP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法计算,人均 GDP 也仅有两万美元出头,仅是美国按 PPP 法人均 GDP 总数的不到三成,甚至连拉脱维亚这种小国家的人均 GDP 水平都比中国高。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美欧媒体的这种说法,背后其实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抹黑中国,离间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破坏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他们想借此让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从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但他们的这些小算盘注定无法得逞,中国始终清楚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目标,不会被这些无端指责所干扰。
中国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发展,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和军工科学家们辛勤努力的结果。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也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未来,中国应继续保持这种发展态势,加大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军事领域,要持续推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打造一支更加强大、更加现代化的军队,以应对各种潜在的威胁和挑战。同时,中国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科技、经济等领域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