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过去,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妄图让中国低头;
如今,中国经济屹立不倒,新能源车席卷全球,人民币国际化势如破竹,美国的霸权梦却碎了一地!
气急败坏的华盛顿又出新招:美国财长贝森特宣布暂停对华谈判,还威胁升级“禁运”,企图拉拢他国孤立中国。
但国际社会不傻,匈牙利率先站队中国,公开唱衰美国!
那么这背后,是中国硬实力的全球号召力,还是美国霸权的穷途末路?
匈牙“利站”队中国?
美国自以为挥舞“美元霸权”就能让全球俯首称臣,但现实狠狠打了它的脸!
2024年4月28日,匈牙利经济部部长纳吉·马顿掷地有声:匈牙利绝不减少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美国的投资潜力“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比”!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美国霸权赤裸裸的回击,过去几年,特朗普政府游说东欧国家“去中国化”,但匈牙利却选择务实外交,牢牢抱紧中国大腿。
为什么?因为中国在匈牙利的投资实实在在:
2024年,中国对匈牙利电池、电动车等领域投资高达数十亿美元,占中国对欧投资的44%!中国还在匈牙利南部规划新工厂,助力当地经济腾飞。
而匈牙利的选择,绝非个例,塞尔维亚、希腊等欧洲国家也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尝到甜头,像中欧班列2024年开行量突破2万列,运货总值增长35%,让沿线国家赚得盆满钵满。
反观美国,除了空洞的“民主口号”和军事威胁,能给盟友什么?
2023年,美国对欧洲的液化天然气出口暴涨,但价格比中国管道天然气贵30%,让欧洲企业叫苦不迭。
美国还强推“芯片禁运”,结果害得德国大众、荷兰ASML等企业损失惨重。
国际社会早已看清:跟着美国,只会被当“棋子”;跟着中国,才能共享发展红利!
但美国显然不甘心失败,财长贝森特的最新表态暴露了它的焦虑。这场“站队风波”背后,美国的下一步棋又是什么?
美国暂停谈判、威胁禁运
美国财长贝森特4月28日的表态,堪称“霸权嘴脸”的大曝光!
他宣布暂停与中国的贸易谈判,声称中国对美出口额是美国对华出口的5倍,关税失衡“不可持续”,还威胁若中国不让步,就升级到“全面禁运”。
这套说辞乍听吓人,但细看全是“纸老虎”的虚张声势。
贝森特还透露,美国正与15至18个国家(如印度、越南)推进新贸易协议,妄图打造“去中国化”的全球供应链。
美国的算盘打得响:通过经济孤立和军事施压,逼中国在谈判桌上“跪下”。
但美国的如意算盘,早就被自己的内忧外困戳得千疮百孔!
美国2023年加征的125%-145%对华关税,直接让美国消费者“买单”。
数据显示,低收入家庭承担了80%的关税成本,超市物价上涨15%,沃尔玛、亚马逊等零售巨头库存告急。
美国农民更惨,2024年对华农产品出口暴跌40%,大豆、玉米堆满仓库卖不出去。
而美国企业界集体则“造反”,从沃尔玛到农民协会,纷纷要求政府停止关税战。
贝森特自己都承认,关税“不可持续”,但为了保住特朗普政府的“强硬形象”,只能继续嘴硬。
不过,面对美国如此咄咄逼人,那中国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中国不跪!以斗争求合作
面对美国的“谈判暂停”和“禁运威胁”,中国没有一丝慌乱,反而用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不跪!
2024年4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双语视频《不跪!》,以日本半导体、法国阿尔斯通等历史案例,揭露美国如何通过经济胁迫打压他国,强调“以斗争求合作则合作存”。
视频以“台风眼”隐喻美国孤立中国的阴谋,呼吁全球抵制霸权,24小时内全球点击量破亿,引发国际热议。
有网友留言:“中国硬气!美国再嚣张,也挡不住东方崛起!”
外交上的强硬,只是中国反制的“开胃菜”,经济层面,中国早有准备:
2024年,中国粮食储备足够全国使用两年,能源自给率超80%,可再生能源占比近60%,光伏发电量全球第一,风电装机量是美国的3倍。
即便美国搞“全面脱钩”,中国也能稳如泰山!
得益于RCEP和“一带一路”,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额分别增长25%和30%,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额暴增47%,连美国盟友日本、澳大利亚都开始用人民币结算能源。
这些硬实力,让美国的一切威胁显得苍白无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国际舞台展现了大国担当,2024年金砖峰会扩容,马来西亚、埃及等国主动加入,全球南方国家“朋友圈”扩至20国,占全球GDP的40%。
反观美国,盟友离心离德:欧洲忙着能源危机,日本警惕被美国“割韭菜”,印度、越南左右逢源,谁还愿意陪美国玩“新冷战”?
未来的博弈,中国有底气笑到最后,即使美国继续关税战,从而导致2025年全球GDP可能下降1.5%,但中国凭借内需市场和区域合作,完全能对冲风险。
美国呢?财政赤字1.695万亿美元,国债34万亿美元,特朗普支持率低迷,关税反噬迟早让它自食恶果。
结语
美国财长贝森特的“谈判暂停”和“禁运威胁”,不过是霸权衰落的垂死挣扎。
参考资料
环球网:《匈牙利经济部长:“没看到能与中国媲美的美国投资潜力”,不会削弱与华经济联系》2025年4月29日
人民日报:《美财长称应该由中国来缓和关税战,外交部回应》2025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