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朱鹮灭绝后,我国陕西却找到7只!为何后来要分给韩国日本?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2025-04-07 14:36:30

信息来源于中国新闻网,观察者网,央视新闻,潮新闻,洋县林业局,中国绿色时报。

朱鹮的濒危与重新发现

朱鹮(Nipponia nippon),拥有“东方宝石”和“吉祥之鸟”的美誉,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国宝级物种。

朱鹮拥有一种古典的气质,想要区别它们跟其他鸟类确实很简单。第一眼你肯定会忍不住看向其头部朱红色的鲜艳皮肤,然后会发现其腿部是绯红色;再看其羽毛竟然是白色,跟头部腿部对比巨大,不过其羽毛在繁殖期有显现出不同的感觉,繁殖期的颈部会泛出铅灰色光泽,另外如果被阳光照射,其羽毛也会展现出淡红色;再加上黑色且尖端微弯的鸟喙。

三种主要颜色各自差异极大,使得朱鹮看起来很像是古代写意画作中简单绘制的鸟类。

它们是中型涉禽,体长70~80厘米,翼展可达150厘米,重量在1.8公斤左右。朱鹮历史上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往北最远可到俄罗斯阿穆尔河流域,往南到中国台湾、海南岛,东边到日本北海道,西边到甘肃的陇南。朱鹮喜好温带湿润气候的栖息地,最好是海拔500~1200米的水田、河滩沼泽及周边阔叶林,这些地方的各种小型动物丰富,尤其是水域中的生物,这也是它们的菜单上的主要餐点。

在东亚的文化中,朱鹮具有很高的地位。我国古代描绘朱鹮的著名诗词很多,比如《汉乐府·朱鹭》和《朱鹭》,古代将其称为“朱鹭”,级别跟神兽“朱雀”类似,被认为是吉祥和财富的象征,出现在各部族的图腾和工艺品之上;日本的《古事记》记载,朱鹮羽毛曾经是用于祭祀神器“御币”的装饰,在江户时代,朱鹮更成为皇室的贡品;而在朝鲜半岛中,朱鹮被视为国运昌隆的象征。

很可惜,虽然在东亚,朱鹮都具有极高的文化地位,但这并没有阻止其陷入差点完全灭绝的危机。

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东亚的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农业集体化和现代化的改造。当时太穷了 ,压根顾不上保护野生动物,大量的湿地被开垦为农田,许多朱鹮栖息的浅水区都直接消失,这个情况在中日韩三国都是一样的。我国是“大跃进”,日本是“耕地整理计划”,朝鲜半岛则是“南北分治”,朱鹮被逼得只能寻找新的栖息地,没有合适的区域,它们压根不敢繁殖。

慢慢找总是有的吧?但有农田就肯定有农药,许多有机氯农药被广泛使用,即使朱鹮没有直接摄入,但这些农药会残留在环境中或者朱鹮的食物中,而处于食物链较高层次的朱鹮因为食物链富集效应,导致出现各自健康问题,甚至朱鹮的卵壳都变薄了,使其卵的孵化率从70%暴跌至不足20%!

1975年,国际鸟类保护联盟(ICBP)在东京召开紧急会议,确认全球朱鹮仅存日本佐渡岛5只、韩国2只,中国自1964年甘肃康县标本采集后再无确凿记录。

197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朱鹮列为“极危”(CR)物种,该组织推测朱鹮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

陕西洋县的奇迹

不能放弃!我国的土地如此辽阔,必然还有幸存的朱鹮种群!

于是在1978年9月,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中国朱鹮专项调查”,当时才43岁的鸟类学家刘荫增成为了主要负责人。

如何考察?自然是根据历史上朱鹮的分布地来寻找了,当时计划重点排查鄂陕交界的大巴山区。可惜考察了两年都没有任何收获,而且日本佐渡岛的那5只朱鹮的人工繁育也失败了,如果在我国真的找不到朱鹮,那朱鹮连人工饲养的个体都将灭绝了,情况比想象得还要糟糕。

转机出现在1981年5月,陕西林业局多年来一直在跟当地百姓宣传鸟类保护知识,努力得到回报,当地的一个农民向林业局报告,说他看懂“白鹤”在树上筑巢。陕西林业局干部石文怀马上联系了刘荫增团队,不能错过任何可能性。

一直搜寻到5月23日,团队终于在姚家沟海拔1200米的青冈林中发现2对朱鹮成鸟和3只幼鸟。全球唯一幸存的朱鹮野生种群,如今全在眼前了,毫不夸张的说:它们就是该物种最后的希望!

中国政府启动特级保护机制,给予了陕西洋县很高的权限。

洋县于是随即着手成立了“朱鹮保护观察站”,划定了15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在保护区内推行了“四禁”保护措施,包括:严禁砍伐朱鹮筑巢的树木、禁止开荒放炮、严禁农药流入农田、禁止捕猎和掏取鸟蛋。

为了不影响朱鹮,工作人员不敢多打扰朱鹮,但是在附近的水田中制作了一个投食池,每天放10公斤的活泥鳅进去,让朱鹮意味自己是纯运气好;当地的水稻种植周期也调整了,农民们会保留冬水田,并且不能使用农药,这是为了维护朱鹮的觅食环境,当然是会补贴农民的;人不能打扰朱鹮,猎食者也不行!工作人员还在朱鹮栖息的树下设置了3米的金属防蛇板。

这些措施确实非常有效,在1981~1986年这5年期间,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从7只变成了17只。增速不低,可能都是从这7只繁衍出来的,因此幼鸟的畸形率高达30%。无论无何也比不繁殖好,现在是特殊时期。

1986年,洋县增加了新的保护手段,他们开始要尝试人工繁育工作了!洋县成立了“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努力研究朱鹮的繁殖模式,他们克服了朱鹮在人工环境中的“繁殖抑制”现象;解决了雏鸟需要亲鸟反刍半消化的食物的喂养方式;配置了仿巢箱,模拟青冈林的微气候条件。

在这些努力之下,终于在1990年5月,朱鹮“华华”诞生了,它是第一只完全由人工孵化诞生的朱鹮,这是技术上的巨大突破!又过了5年到了1995年,我国的朱鹮人工种群已经又50只了。为了尽量避免近亲繁殖造成的威胁,我国还引入了“谱系簿”制度进行遗传管理,确保每只朱鹮的血缘均可追溯。

截至2000年,我国圈养朱鹮种群数量达到200只,野生种群数量恢复至300只!

为何“赠鸟”给日韩?

很多人都知道,我国先后赠送了几只朱鹮给日本和韩国,当时的新闻宣传非常多。从上个世纪开始,就有很多人对此表达了不满,他们认为日本和韩国都不是好东西,没必要将成果拱手送人。

但实际上“赠鸟”的举措是出于对朱鹮种群的延续和外交层面的双重考量的。毕竟日本跟韩国本来就是朱鹮的栖息地,在这些区域如果能有野生朱鹮存在,那就能将遗传多样化,维持朱鹮种群的稳定。

我国朱鹮保护开枝散叶的期间,日韩两国情况却很糟糕。日本的的野生朱鹮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没了,人工养殖的种群的多次繁殖尝试均以失败告终。1995年,日本的最后一只雌性朱鹮“阿金”的最后一次繁殖,产下的全是未受精的卵,如果我国不出手帮忙,日本的朱鹮就全部没了。

1998年11月,中日两国正式签订了《朱鹮保护的合作备忘录》。作为合作的一部分,中国向日本赠送了一对人工培育的朱鹮——雄性“友友”与雌性“洋洋”。交接仪式在东京上野动物园举行,由时任日本首相小渊惠三亲自主持,现场吸引了约10万民众的热情参与。

两年后的2000年秋季10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日期间,再次赠予日本一对朱鹮“美美”和“华华”,日本方面则以两台朱鹮繁殖专用恒温箱作为回礼。

截至2023年,通过持续的人工授精和交叉哺育技术,日本国内的朱鹮种群数量已恢复至800只。其中,在佐渡岛放归的300只朱鹮已成功形成稳定的野外种群。

于日本的积极尝试不同,韩国是在2005年才开始计划在朝韩边境恢复朱鹮历史栖息地。经过多年的磋商,在2008年,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总统访华期间,我国送了两只朱鹮,“龙亭”和“洋州”;在2013年,时任总统朴槿惠总统访华期间,我国又送4只朱鹮。后来韩国在庆尚南道昌宁郡建立“朱鹮复原中心”,中国专家还特地前往当地指导韩国的朱鹮人工孵化工作,不但送粮食,还送餐具,成功将韩国朱鹮的幼鸟成活率从30%提升至80%!

2022年,韩国的朱鹮突破700只,其中63只被放归洛东江河口湿地,野外自然繁殖时隔近半个世纪终于在韩国实现了。

保护成效与未来挑战

2023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朱鹮的总数,包括人工养殖和野生的个体,已经突破了9000只。其中有7000多只都在我国,日本有800多只,韩国有700多只,还有一些小种群生活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

可以说保护的成效相当明显,尽管总数依然不多,但朱鹮已经有了自然繁衍下去的能力。而且洋县还因为朱鹮保护催生出“有机农业链”:全县禁用化肥农药,12万亩稻田获得有机认证,“朱鹮生态大米”售价是普通米的3倍,带动3万农民脱贫。

但还是有隐患存在的,因为现在这么多的朱鹮都来自于1981年的那7只朱鹮,现在这些朱鹮的遗传多样性已经下降了32%,有些朱鹮的种群出现了一些畸形,比如喙骨畸形、免疫力下降等等。另外,朱鹮的栖息地依然碎片化,光是陕西的朱鹮就被分割成了11个种群。

栖息地问题我觉得是能慢慢解决的,但是遗传多样性的问题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