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凌晨,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的举动引发行业震动——即日起对美国市场销售的内存模块和固态硬盘征收“关税附加费”,部分产品价格涨幅高达50%。
几乎同一时间,美国电脑制造商Framework宣布暂停在美销售多款笔记本电脑,原因是关税提高,他们卖一台亏一台,不能再卖了。
这两家企业的价格策略调整,将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的现实冲击推至台前。
2个月前,特朗普政府以“纠正贸易失衡”为由推行“对等关税”政策。4月5日,针对进口商品的10%普遍关税率先生效;4月9日,针对特定国家的差异化税率正式实施,税率从11%到50%不等。
美光科技此次加价,正是因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模组生产基地需承担新增关税成本。以一条价值100美元的内存条为例,假如叠加25%关税后,到岸成本升至125美元,而美光选择将其中部分增幅转嫁给客户。
不仅仅是美光,美国模块化电脑品牌Framework在4月9日宣布,搭载Ultra 5 125H和Ryzen 5 7640U芯片的基础款笔记本电脑暂停销售。公司声明称:“原本定价基于0%关税设计,如今10%的税率让最低配机型每台亏损87美元。”尽管未透露具体受影响机型数量,但其官网已下架三款主力产品。
美光与Framework的遭遇并非个案。据业内人士透露,多家消费电子企业已启动紧急测算:某头部PC品牌估算新关税将使整机成本上升12%-18%;一家服务器厂商的存储采购成本激增30%。但与Framework的公开表态不同,多数企业选择“静默消化”——或微调配置压缩成本,或延缓新品发布。
这种集体沉默背后是更深层的焦虑。一家不愿具名的硬件厂商负责人坦言:“公开抱怨关税可能引发政治风险,但涨价又会丢失市场份额。”消费者的反馈验证了这种担忧——Reddit论坛上,有用户晒出同一款固态硬盘4月8日与9日的价格对比:2TB容量型号从129美元跳涨至194美元,评论区充斥着“疯狂”“难以承受”的抱怨。
特朗普团队宣称,“对等关税”通过精密算法计算得出,旨在迫使贸易伙伴“公平竞争”。但现实中的政策执行却显粗糙。
更严峻的问题在于政策的不确定性,企业难以预判未来税率波动。一家跨国电子集团供应链总监透露:“我们不得不同时准备三套报价模型,对应不同关税场景,这严重拖慢了决策效率。”而白宫对美光加价事件的沉默,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不安。
贸易战回旋镖击中美国制造讽刺的是,这场以“保护本土产业”为名的关税行动,正反噬美国科技业。美光一旦涨价,可能加速客户转向三星、海力士等竞争对手。Framework的停售决定则暴露出更深层危机——当“美国制造”依赖进口零部件组装时,关税大棒最终打在了本土企业身上。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若当前关税政策持续,美国消费电子整体价格将在2026年前累计上涨22%,导致市场需求萎缩约15%。这场由华盛顿发起的贸易博弈,正在演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正如Framework声明结尾那句无奈的提醒:“我们仍在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但现阶段,暂停销售是唯一负责任的选择。”
当关税从政治口号转化为企业账本上的数字,或许该重新审视一个基本事实:在全球产业链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的贸易政策,都可能成为射向自己脚背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