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马迹”是用来形容非常细微的痕迹和线索。
“蛛丝”很容易理解,毕竟蜘蛛吐的丝,非常细小也很难被发现,在成语的语境中也是比较合理的。
但是这个“马迹”如果望文生义的话就是马的脚印,可马在地上走出的“马迹”相当明显呀,完全不符合成语的含义。
那此处的“马”还是策马奔腾的“马”吗?
“蛛丝马迹”一词最早形成于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的《撼龙经》中:“离踪断处多失脉,抛梭马迹蜘蛛长”。
《撼龙经》是杨筠松的代表作,是古人了解与应用“风水”的佳作之一。杨筠松认为,有些跌断失脉看起来像是断了,但实际并没有断,因此一定要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认真观察脉线是否存在断裂。
所以此处的“马迹”肯定不是我们骑的马,毕竟马的脚印那么明显,根本不需要仔细寻找呀。
这个“马”指的是“灶马”,是一种经常出现在古代灶房的小昆虫,如今很多地方称呼的“灶鸡”指的就是它。
“灶马”学名为“突灶螽”,和蝗虫、蛐蛐长得有一些相像,与蝈蝈是近亲。因其属于直翅目驼螽科,其背部隆起像驼背一样,在国外也有“驼蠡(Camel Cricket)”的叫法。
另外,灶马虽然不会飞、不会叫,但是一位跳高选手。它们的后腿非常发达,能跳跃体长的60倍高度。
这样一来“灶马”就与“蛛丝”对应上了,蜘蛛走过会留下蛛丝,灶马爬过也会留下“马迹”,因此“蛛丝马迹”才代表着有迹可循。
早在唐代《撼龙经》之前就有关于灶马的记载,《酉阳杂俎·虫篇》中“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
意思是说,灶马长得像蟋蟀,只是相比稍大一些,一般栖息于灶台附近,以人们留下的食物残渣为食,因此古代如果灶旁有灶马,就象征着不缺吃的。
唐代还有将灶马入药的记载,同时《本草纲目》也有收录,称其能“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肿之功”。
到了清代,“灶马”还曾演变为“灶王爷的马”。
当时人们认为灶马是灶王爷的坐骑,就是那个分管凡人饮食的灶神菩萨。在古代拮据的生活条件下,灶台上还能散落剩菜剩饭养活灶马,那说明这户人家过得还是不错的,受到了灶神菩萨的保佑。
比如清代《佩文韵府》记载:“二十四日,都人至夜,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
可见人们还有将灶马贴在灶上,祭祀灶神的习俗。
小时候也会听到老一辈人的教诲,见到灶台旁的灶马不能打死或赶走,灶马是灶神吩咐,给家里驼钱来的,是个小吉祥物。
所以说嘛,马脚印那么显眼的东西怎么会跟看不见的蜘蛛丝放一块儿呢?原来是此马非彼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