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5月12日,燕王朱棣的大军进抵长江北岸的南京龙江驿站,此时,朱允炆政权已岌岌可危。至 6月13日,朱棣兵临南京金川门下,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城投降,朱棣几乎兵不血刃地破了京师。
京师沦陷后,惨烈的巷战随即爆发,南京朝廷中不乏对朱允炆忠心耿耿之士,其后那场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物殉难便是例证。
01
就在燕军与中央军于城内混战之际,南京内城的皇宫突发大火。
说是大火,实则仅几座偏殿失火,火势不久便被控制。火灾扑灭后,残垣断壁的灰烬中惊现几具烧焦的尸体。辨认尸体本就棘手,烧焦的尸体更是难上加难,因其面目全非,身份无从确认。不过,据宫中老宦官指认,他们认定这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及其皇后与长子的遗体。
朱棣对此结果既未肯定亦未否定,并非他故作糊涂,实乃他虽能君临天下,却无法如法医般精准判定。面对这几具破碎焦尸,他亦难以确认身份,但出于登基称帝的考量,在官方表述中,只能承认焦尸即为已离世的朱允炆。
毕竟,若朱允炆尚在人世,他的皇位便名不正言不顺。
那么,朱允炆究竟是否已死?其存活的可能性颇大。
从朱棣进抵长江北岸至南京城破,其间近一月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朱允炆理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命运,若他稍有智谋,定会为自己谋划退路。况且,即便朱允炆未为自身筹谋,其祖父朱元璋亦似暗中为他铺就了一条生路。
此并非指朱元璋能未卜先知朱棣将谋反,从而提前挖地道、备度牒、袈裟与剃刀,助朱允炆乔装成和尚逃生,此乃野史传闻,不足为据。
朱元璋生前极为关注子孙福祉,为使后世子孙明悉为君之道,他亲撰《皇明祖训》。书中巨细靡遗地规定了明王朝未来君主的行为准则,诸如皇帝的饮食起居、祭祀庆典、后宫管理等,皆有详尽规范。朱元璋注重细节,还特意强调皇帝需勤加锻炼,夜间外出巡视皇宫动静、观测星象、留意天气,时刻警惕自身安危。
朱元璋规定皇帝接见大臣时,带刀侍卫需距皇帝数丈之遥,非必要不得离宫。
若确需外出,务必配备周全安保队伍。平日于宫中生活,居所内应放置刀剑盔甲,宫中各处亦需养马数匹,以备不时之需。朱允炆身为二代皇帝,想来其执政时期,这些祖制应仍有效施行。如此一来,南京城破之时,朱允炆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出逃。因南京城与皇帝自身的预警机制完备,彼时并非朱允炆能否逃脱的问题,而是他是否有此意愿。
若他有意逃离,随时皆可成功脱身。倘若朱允炆果真逃脱,其下落又在何方?《明史》中有 “帝不知所终”“帝由地道出亡” 的记载。
有一种说法称,朱允炆自南京出逃后,颠沛流离,最终隐居于观音崖。
观音崖有两处,一在贵州省遵义市,一在陕西汉中的城固县。究竟朱允炆隐居于贵州还是陕西,尚无定论,只知他隐匿于观音崖。据说官兵搜捕时,他栖身于山崖下洞穴中躲避,此洞后称藏军洞。
流亡期间,朱允炆坚韧不拔,常以晋文公重耳事迹自勉,期望在外磨砺成长,有朝一日东山再起。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他听闻朱棣执政的诸多事迹,如五征漠北、六下西洋、修撰《永乐大典》,缔造永乐盛世。
朱允炆渐觉其四叔朱棣确有非凡才能,若自己仍为皇帝,恐难企及朱棣之功。在这种认知下,朱允炆逐渐放弃夺回皇位之念,归隐田园,了却余生。此结局虽美好,却仅为野史传闻。
02
是否存在更具依据与可信度的记载呢?答案是肯定的。万历二年10月17日,年仅11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向其师兼内阁首辅张居正询问:“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 张居正依据本朝史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大明正统年间,在广西平果市(时称森府),知州岑瑛外出,路遇一老僧当道。
官员出行,本有净水泼街、专人开道,百姓皆于路旁候立,鲜有人敢挡路。
岑瑛随从下马驱赶,老僧却毫不避让,反而高声呵斥,气势不凡。
岑瑛心生好奇,询问老僧姓名来历。
老僧反问:“汝不闻金川门之事乎?” 岑瑛闻之,察觉此老僧似在暗示自己便是建文帝朱允炆,不敢耽搁,立即上报悬案御史。
悬案御史震惊之余,快马加鞭赶回京师紫禁城禀报。
彼时,朱棣一脉皇位已历经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统治稳固。朱允炆是否现身,对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的统治已难构成实质威胁。
但朱允炆下落成谜,且身为先帝,其身份真伪仍需鉴定。朝廷遂派遣曾为朱允炆贴身内侍的宦官吴亮前往查验。岁月流转,吴亮与朱允炆皆已年迈,容颜沧桑,昔日君臣重逢,竟难以辨认彼此。
岂料老僧一见吴亮,便指着他说道:“汝非吾量也,我昔日在卞殿时,弃片肉于地,你两手不得空闲,伏于地而以口取之,记否?” 此语一出,吴亮大惊失色,扑通跪地,泪如雨下。
史书记载颇为微妙,未言老僧所述是否属实,亦未表明吴亮是否认定其为朱允炆,仅述吴亮震惊且涕泪纵横。吴亮回京复命后,老僧被接入紫禁城,于宫墙内安度余生,最终葬于西山。
《明神宗实录》中,张居正绘声绘色地向万历皇帝讲述,老僧入京途中感慨万千,留下一诗:“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此传闻中著名的建文遗诗,是否真为朱允炆所作?张居正口中的老僧又是否确系当年的建文帝?其实已不重要。
自金川门洞开那一刻起,朱允炆的专制统治与帝王权威便已崩塌,四年前的江山宏图亦灰飞烟灭。
这位大明天子的身后之事,留存于稗官野史的奇谈怪论与官修正史的蛛丝马迹之中。
“昨夜风开露井桃,奉天殿前月轮高。” 往昔种种,或可留存于史,然朱允炆本人却已消逝于历史的长河,独留后人无尽的遐想与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