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正月怕十三”,今日正月十三,有何怕的?看老祖宗怎么说

听双说情感故事 2025-02-10 20:16:39

导读:老话“正月怕十三”,今日正月十三,有何怕的?看老祖宗怎么说。



“鱼龙灯火斑斓会,户户祈福点灶灯”。转眼间,正月十三到来了。正月十三可是民间一年一度“点灶灯”的日子,因为这天是“灯头生日”。所谓“点灶灯”,就是在厨灶下点灯,这盏灯一旦点亮之后,要彻夜不熄,直到元宵节活动结束后才能熄掉,其寓意就是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安康,灯火通明,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据说这一习俗源于对灶神的信仰,灶神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民间家庭的保护神,负责监察一家人的善恶。而每逢正月十三,百姓都会供奉灶神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饮食无忧。此外,点灶灯还是对元宵节的预热,因为两天后就是元宵节了,而元宵节最大的习俗的就是赏花灯,为了确保这天花灯的正常运行,就有了提前试灯的说法。所以正月十三也是民间百姓比较重视的日子。

当然,对于正月十三而言,民间还一直有“正月怕十三”的说法。那么正月十三有何怕的?这天又有何讲究呢?接下来就跟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话“正月怕十三”

首先,正月十三是“杨公忌日”。杨公忌,很多人也都知道,就是一些不吉利的日子,古人认为这些日子里行事容易不顺,甚至可能会带来不好的运势和意外,因此这些日子也被称为“百事禁忌日”。而正月十三正好是第一个杨公忌日,为此这天就被赋予了更多的不吉之意。

杨公忌日源于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所定的十三个忌日,一般来说,在正月十三这一天,民间讲究不走亲访友、不订婚嫁娶、不出远门、不搬家、不开业庆典、不动土等。

杨公忌日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杨筠松在制定风水时遭遇了十三次险境,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后人为了纪念这些经历,将这些日子定为忌日,为此杨公忌日也称“杨公十三忌”。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杨家将的杨继业在正月十三战死,因此将这一天定为忌日‌,为的是提醒大家不忘忠良,谨记历史。

此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也比较受大家认可,那就是“杨公自夸惹祸‌”。据说,古时候有一个姓杨的老汉,他有十三个儿子,为此特别沾沾自喜,经常在邻居面前夸耀,说大话,而邻居们都比较厌烦他。一日,杨老继续在邻居面前炫耀,甚至说出了自己儿子多,就算一月死一个,还是有儿子能为自己养老送终。不料,这一年生瘟疫,杨老的儿子真的一个月去世了一个,而恰逢这一年又是闰月,为此他的十三个儿子都病死了,杨老也变得后悔起来。后来人们认为这些日子不吉利,因此形成了忌日。

其次,正月十三的天气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也是非常害怕的。因为民谚有云 “不怕十三雨,就怕十三晴”,说的就是这天天晴会影响接下来的农事活动,对庄稼收成产生影响。

据悉,正月十三属于立春之后,此时如果是晴天,则可能会引发春旱,影响播种和作物生长,而这也是农民朋友比较担心的事情。而如果此时出现下雨,那么后续一个月可能还会出现连续降雨,这对春耕春播都会比较有利,是农民朋友比较高兴地事情。

而对于这一说法而言,民间还有很多的农谚都能解释这一观点,如‌“正月十三日头晒,春来播种需防旱”‌、“正月十三雨淋淋,秋收稻穗弯了腰”、“正月十三雨,春天雨不缺”等,都能直观的显示这天天晴的不利及下雨的好处。

看得出,“正月怕十三”的原因是怕杨公忌日以及这天天气晴。当然,对于这些说法而言,往往也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但是毕竟这些说法都是古人留下的文化,因此也值得大家去了解和传承。

总之,今天就是正月十三了,对于这天而言,还是建议大家遵循老传统,不忘老传统,尽量按照传统行事,这样也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说的关于正月十三的问题了。话说,你觉得这天讲究有道理吗?你准备好按照传统行事了吗?可以留言、评论,跟大家说说你对此的看法。

0 阅读:22

听双说情感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