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深夜,一则消息突然引爆全网——华人首富李嘉诚突然宣布,将旗下遍布23国的43个港口资产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交易金额高达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0亿元)。

这里包含巴拿马运河最大的英国费利克斯托港和荷兰鹿特丹港。这些全球贸易的“咽喉要道”一夜之间改换门庭。
消息一出,网友瞬间暴走,各种议论不绝于耳:
“关键时刻总在跑路,这就是首富的爱国?”
“美国施压就低头,为何不找中国撑腰?”
“一边在内地套现,一边给英国捐钱,吃相难看!”
其实在这场争议背后,却藏着太多被误读的真相。下面就让我们暂时平息怒火,或许能看清一个更真实的李嘉诚。

2025年1月,美国佛罗里达海湖庄园内,特朗普曾经对媒体放话:“巴拿马运河必须由美国盟友控制!”
这句话看似针对中资企业,实则他已经惦记上了李嘉诚和他旗下的巴尔博亚港。因为巴尔博亚港掌握着运河大西洋入口,每年有全球6%的贸易货物都会从这个港口经过,背后的利益可想而知。
2月14日,巴拿马总统科尔蒂索突然翻脸,甘当美国走狗,直接宣布退出我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同时还启动对运河港口的“国家安全审查”,无耻至极。
3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禁止外资控制“关键基础设施”。而李嘉诚的港口特许经营权,恰恰在2047年到期。

“这是逼我贱卖资产!”李嘉诚火冒三丈,却又无计可施。曾多次试图寻找中东买家,迫于贝莱德集团背后的美国政府的施压,李嘉诚自知没有华为任正非的傲骨和魄力,只能以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完成交易。
看似是公司对公司的商业行为,其实美国一插手,就已经超越了商业,已经是政治收割了。
为何李嘉诚为何宁可背负骂名也要出售港口给美国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商人本性使然:商人逐利,自古便是如此。
1978年,李嘉诚以2000万港元抄底香港黄埔码头;
1994年,他又趁英国私有化浪潮,以5亿英镑拿下费利克斯托港;
至2025年,这些资产已升值超30倍。

要知道李嘉诚所拥有的只是港口特许经营权,而不是不是永久产权。一旦经营权到期,他可能会血本无归。
一位投行高管算了一笔账:巴拿马港口剩余经营期仅22年,而全球贸易增速已经从2010年的12%跌至2024年的2.3%。现在不卖,十年后或许只能卖白菜价,任何一个商人都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二、美国插手逼迫: 美国要的从来不是港口,而是“遏华通道”
巴拿马运河承载了中美间38%的集装箱运输。仅2024年,中国经此运河的货物价值就已经突破5000亿美元。
美国贝莱德接手港口后,就立即与地中海航运(MSC)签订了协议。
而中海航运是全球第二大航运公司,长期替美军运输战略物资。美国通过中海航运控制运河港口后,就能在台海或南海出现危机时,对中国实施‘软封锁’。

三、中国开发北极航道,巴拿马两个港口价值缩水
2025年3月,中俄联合宣布北极航道商业化运营。这条航线不仅比巴拿马运河节省40%航程,还不受美国制约。
2024年,中国经北极的货运量暴涨73%,而李嘉诚的加拿大的港口恰好在北极圈内。
巴拿马的两个港口犹如鸡肋,食之无味,不如卖掉。卖掉旧资产,押注新航道,这才是他的精明之处。
当全网痛批他“不爱国”时,很多人可能忘了这些事实:
1990年苏联解体时,中苏关系莫逆,外资疯狂撤离中国。而李嘉诚却逆势注资100亿港元开发了盐田港,建成全球最繁忙集装箱码头;
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第一时间捐出1.3亿元,创造了当时香港商界最高的个人捐款记录;
2020年香港修例风波,他登报呼吁“黄台之瓜,何堪再摘”,被极端分子砸毁旗下超市却仍不退缩;
2023年河南水灾,基金会连夜调配2000万元物资,比多数内地企业反应更快。

“有人说我‘跑路’,但我至今在内地持有21个港口、53个地产项目。”2022年,李嘉诚在长江集团年报中写道,“商人要赚钱,但取之有道。”
你敢相信,已经九十多岁的李嘉诚依然保持每天5:59起床,阅读全球港口吞吐量报告。这个从茶楼跑堂变成千亿巨富的老人,身上始终带着旧时代的烙印。
他精于算计:抛售英国电网套现1200亿,却在上海保留世纪汇广场收租;
他坚守底线:从未像某些富豪那样转移国籍,始终是香港永久居民;
他矛盾挣扎:既给英国剑桥捐10亿建医药中心,也资助汕头大学28年直至移交国家。
“商人没有祖国,但人有。”一位跟随他30年的老员工说,“李先生在董事会坚持用粤语,办公室挂着‘黄大仙’符咒,你说他心里装着哪里?”

商业归商业,政治归政治。不能指望所有商人都能承担国家战略,但是需要警惕关键资产外流。
北极航道、中欧班列等自主通道,才是破解围堵的真正王牌。
我们要理性看待企业家,爱国不是道德绑架,而是遵守法律、创造就业、回馈社会。
正如人民日报曾评论:“李嘉诚们的选择,恰恰提醒我们——核心技术、战略要道,必须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互动话题:你认为李嘉诚是爱国商人还是逐利至上?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