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头几天,林乎加正忙着开市委的会议,结果他突然接到一个急电,说让他火速返回北京。
那时候,林乎加调到天津市委当第一书记还不到四个月,手头还有好多事儿等着他忙呢。他就问,能不能等会儿开完了再去。
对方直接拒绝道:“没门,得立刻到。”
到底是出了啥事儿,这么火烧眉毛的?
中央决定让他赶紧接手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位子,负责起北京市委的全部工作,这事儿得立马行动起来,不能耽误。
到了北京,林乎加就跟华国锋抱怨:“我在天津那边,位子还没坐热乎呢。”
林乎加碰到了不少麻烦,他觉得自己在天津待着都挺吃力的,到现在还是忙得不可开交。再说了,他不住在北京,对那边的事儿也不太清楚。
当然,华国锋心里也有盘算,他这样说道:
对于北京市的人选问题,中央琢磨了好几个候选人。考虑到你在上海和天津都有过工作经验,特别是在城市管理方面,你上手应该很快。所以,中央觉得你特别合适这个岗位。
林乎加犹豫了一下,又说:“现在只能说勉强把局面撑住了,离工作真正步入正轨还差老远呢。”
华国锋干脆利落地说:“不光是那些大城市,全国都还差得远呢。中央已经有了决定,这事儿就别再提了。”
得知中央已经有了决定,林乎加也不再拒绝,他立刻上任,开始找中央的老一辈领导人请教,弄清楚工作中的难题,并着手处理。
那时候,北京市委的工作碰到了点麻烦,原来的市委书记吴德主动请辞,中央很快就决定让林乎加赶紧来北京挑大梁。
林乎加的调动来得挺突然,就连当时北京市政协的头儿白介夫都惊讶地说:“连我们北京市委常委都没得到风声,他这就要来了。”
就像华国锋讲的那样,关于北京市的领导人选,中央那边琢磨了好几个候选人,可为啥最后挑中了林乎加呢?
【进入“小计委”】
1916年,林乎加在山东长岛县呱呱坠地。到了20岁那年,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两年后,根据胶东特委的安排,他挑起大梁,发动并指挥了埠柳乡校的起义,从此走上了武装抗日这条路。就在那一年2月份,他又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林乎加小学毕业后就没再上学,但他自己努力学习,知识水平达到了高中程度。他思维敏捷,行事果断迅速。1956年7月,他成了浙江省委书记处的一员,主要负责农业方面的工作。
农业一直是中央领导特别重视的事儿。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经常跑到浙江的乡下看看,实地了解庄稼长得咋样,农业生产有啥难题。
1961年春天,大概是四月到五月那会儿,林乎加带着省委的工作团队,还有各地方的领导,直接跑到最前线,扎根在公社里做调研。他们一边搞整风整社,一边动手改造那些发展不好的地方。
就在这段时间,中央办公厅的副主任,也是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接到任务,带着中央的一个调查小组去了浙江做调查。
这次调查后,林乎加和田家英两人的发现,对毛泽东做农业方面的决定起了大作用,给了他不少实打实的参考。
林乎加在农业方面搞得红红火火,慢慢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1965年开头那会儿,毛主席拍板要搞个“小型计划委员会”,别看名字里有个“小”字,它可担着大担子呢。
毛主席有明确吩咐,“小计委”得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来带,别的副总理都不能插手。他还特地选了些关键的人手,林乎加就是其中一个,他被安排做了副主任,主抓全国的农业事务。
为了明确和国家计委的工作划分,“老计委”现在主要管日常杂事,而那个“小计委”呢,就一门心思钻研大战略。他们的头等大事,就是琢磨怎么制定好那个“三五”计划。
毛主席对小计委在制定计划时提交给中央的简要报告,他都会亲自过目,大体上都表示赞同。
在“三五”规划里头,讲到了国防、农业、工业这些大事,农业这块呢,主要就是林乎加在抓。
“小计委”这个部门,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点名要建的,特别看重。农业嘛,在我们国家经济里头,那可是顶呱呱的重要。林乎加能被挑中管这事儿,足以说明他本事不小。
【参与筹建宝钢】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以后,中央做了个决定,要派中央的工作组去上海,直接管起来。这次任务呢,就交给了彭冲、苏振华还有倪志福他们三个人来挑大梁。
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急需一位经济方面的高手一同去那边帮忙。倪志福找余秋里商量,让他推荐个合适的人选。结果,林乎加就这样被大家看中了。
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林乎加不管担任的是上海市革委会的副主任、书记处书记,还是市委书记的职位,他主要负责的都是财贸和经济方面的工作。
那段时间,我们主要忙活着建宝钢这事儿。
1977年新年头一天,林乎加给冶金部的头儿唐克打了个电话,说上海那边生铁紧缺得厉害,想让咱们在上海搞个新型的大钢厂,设备啥的都得现代化。
打了将近半个小时的电话,唐克部长最后答应了,而且这事他也挺上心的。
没过多久,冶金部那边就派了专家到上海来实地看看情况,跟地方上商量着要在上钢一厂新建两个1200立方米的大高炉,外加一个炼铁厂。这事儿商量妥当后,他们就在那年3月直接向国务院申请了项目批准。
光有这些可不行。
1977年9月到10月那会儿,中国派了个冶金考察团队去日本,待了快一个月。他们主要就是想瞅瞅日本钢铁工业到底有多先进,好回来咱们这儿建些新型钢厂。
林乎加一听到消息,立马就看上了上海宝山这个地方,他说宝山工业基础扎实,港口交通也方便,就热情邀请冶金部的朋友过去瞧瞧。
林乎加下了真功夫,最后让新型钢厂项目在上海宝山安了家。
事情还没结束,林乎加为了解决宝钢建设时可能会碰到的难题,专门跑到日本去参观学习。回来后,他和相关部门一起给中央提出了解决办法。就这样,到了1978年12月23日,宝钢的开工仪式热热闹闹地办了起来。
可那时候,上海正举办着典礼,而林乎加已经离开了上海。
【时间不长,办的事儿不少】
1978年6月份,林乎加有了新的工作安排,他去了天津,当上了天津市委的一把手,也就是第一书记,同时还兼任了天津市革委会的主任。
从夏天六月到秋天十月,仔细算算,林乎加在天津真正待着的时间连四个月都不到。但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分白天黑夜地给老百姓办了许多实实在在、有益处、重要的事情。
首先,帮天津的老百姓搞定了他们头疼好多年的喝水难题,然后又解决了大家吃早饭的问题。
那时候,天津的居民想吃顿早饭,得赶个大早,走上好一段路去排队等。
林乎加刚上任没多久,他就把之前被拆掉的那些早点铺给重新弄回来了。不仅如此,他还发动全市,搞了好几百辆早点车,这样大家吃早饭的问题就解决了。
另外,林乎加也让干部们的行为变得更加正派。
有一次,他去了个工厂看看工作情况。到了中午,工厂里已经准备好了饭菜,就等着领导们来吃了。
林乎加就跟没看见似的,径直找了个旮旯坐下,从包里翻出煎饼果子就开啃,边吃边招呼:“大伙儿都没动口吧!甭客气,该吃吃,一块儿来。”
现场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想第一个坐下。
那时候,天津市为了解决大伙儿的吃饭难题,试着搞了个“面包计划”,可老半天也没啥大动静,进展缓慢。
林乎加知道这事后,马上就下命令:别再试验了,这样太耗时间了。
得赶紧派人去商业部、轻工业部,还有国家计委这些地方,再到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转转,瞅瞅现在最先进的面包制作设备和工艺是啥样的。得把图纸弄到手,然后买一套设备回来,直接交给经委的生产财贸部门。咱可别自个儿再瞎琢磨试验了,得快点行动起来。
说到上学这事儿,林乎加了解到,天津那边能招的学生名额真是太少了。可偏偏呢,那年高考有不少人都考到了及格线。这样一来,就闹得很多人明明考上了,却没学上,去不了大学。
林乎加马上组织了一个关于教育的工作会议,还把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头头脑脑们都请来了,一块儿商量天津市的大学能不能多招点学生。
会上大家纷纷说,最大的难题就是宿舍数量不够多。
林乎加关心地问,咱们的教师资源充足不充足?
了解到学校老师够多后,林乎加就建议说,咱可以招点不住校的学生来上学。
他觉得吧,这些考生都已经考过了试,还都达到了及格标准,现在国家又正好缺人才,所以用他们也没啥不行的。
另外,林乎加提议,咱们得把没用的老师资源用起来,那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着开分校,多招点学生进来。
这个点子邓小平很赞成,所以天津的大学就开了10个分校区,多招了大概8000名学生。
林乎加在天津虽然待得不长久,但他确实帮老百姓解决了不少生活难题,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记得他的好。
来到北京工作后,北京的考生们也碰到了和天津相似的问题。
有了在天津积累的经验,林乎加干起活来变得更加顺手自如。
在林乎加看来,那么多考试达标却没法进校门的年轻人,真是太冤枉了。说不定,他们这辈子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经过持续调配资源,减少管理开销,短短三个月,北京新开了三十六所分校,让一万六千名学生有了上学的地方。
林乎加特别看重亲自到现场了解情况,老爱往工厂里钻,干起活来简直不要命,是个十足的“实干狂人”。他自己是这样,对身边的人也同样严格,一点不含糊。
给林乎加当秘书,基本上就别指望有啥假期了。我们俩秘书是换着干的,但这种换班其实就是工作接着工作。
一个得全天候待在办公室,随时待命;另一个呢,得跟着林乎加出去搞调研,就连周末也不得空闲。
林乎加对待工作,向来都是勇往直前,从不退缩,也从不找借口推掉。他曾这样说过:
干部们思路不清晰,做事又爱推卸责任,导致好多该干的活儿都没人动手。就算勉强去做了,也是犹犹豫豫,一点不积极,也没有啥新点子。说实话,咱们共产党的干部,从来都不是那种胆小怕事的人。
凭借着那股子干劲和热情,林乎加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心,一时间声望大涨。就连北京的老百姓,日常聊天时都爱说“按乎加的意思办”,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后记】
林乎加这人特实在,干事靠谱,以前大家都叫他“救火英雄”。他真就是哪里需要就往哪冲,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革命需要我,我就是块砖,随叫随到”。
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是个特别认真负责的人。他思路清晰,信念坚定,做起事来脚踏实地,总是能把分内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有声有色。
因为有好多像他那样实实在在干事的干部,咱们国家才越来越繁荣昌盛。真心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人,向他们学习,好好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