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今天都正月十五了!再忙也得记得吃元宵啊!”一大早,我妈的语音就从手机里蹦出来,我缩在被窝里忍不住笑——这话她说了二十多年,连表情我都能脑补出来。揉着眼睛翻日历,忽然想起小时候在胡同里举着纸灯笼疯跑的日子,那些老规矩啊,就像奶奶缝在我棉袄上的盘扣,看着旧,可一摸都是暖的。今天和大家聊聊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看看你都了解吗?
一、吃3样:从灶台到外卖盒
“头一样,必须是元宵!”小时候的元宵是“滚”出来的。奶奶总在正月十四的晚上搬出大簸箕,糯米粉铺得厚厚一层,把芝麻糖馅的小球往里一丢,抓着簸箕边沿来回晃。我踮着脚扒着桌沿看,白生生的粉扑簌簌往下掉,活像下雪。“小丫头别捣乱,当心迷了眼!”她嘴上凶,转头却偷偷塞给我一颗没裹完的馅儿。现在打开手机点外卖,榴莲馅、巧克力馅的元宵花里胡哨,可咬开那层软糯的皮,总觉得少了簸箕摇晃的“沙沙”声。
第二样是饺子,但得是“老鼠饺”。奶奶包的饺子尾巴尖尖翘着,说是“鼠咬天开”迎好运。有一年我为了找包着硬币的“福气饺”,硬生生吃了二十多个,最后瘫在椅子上直哼哼。如今我在出租屋里自己擀皮,包着包着就乐了——当年那个硬币早被我妈换成了花生,怕我吞了卡喉咙。现在干脆改成抽红包,家族群里抢到最大金额的,必须请大家喝奶茶。
第三样最怪:面条得在中午吃。“这叫‘缠住年兽的腿’!”爷爷当年唬我的时候,眼睛瞪得铜铃大。现在我中午嗦着外卖送来的阳春面,突然想起他碗底藏荷包蛋的小把戏。视频通话里他还在念叨:“你碗里放青菜了没?要青白分明才吉利!”我赶紧把沙拉里的生菜叶子往面汤里按了按——传统嘛,得“灵活传承”。
二、做2事:灯笼从纸糊到充电的
头件事是“踩小人”。小时候正月十五下午,我妈会翻出我爸的旧皮鞋,让我在门口砖地上使劲跺三脚:“把晦气都踩碎咯!”我穿着大好几码的鞋跟企鹅似的晃悠,逗得邻居王奶奶直拍腿。如今写字楼里讲究文明,我改在朋友圈发“踩小人”表情包,结果部门主管默默点了个赞——可能大家心里都藏着几个“小人”吧。
第二件事最热闹:偷青。当年跟着表哥翻菜地的刺激,现在想起来还心跳加速。黑灯瞎火摸进张大爷家的菜园子,揪一把小葱撒腿就跑,背后传来中气十足的吼声:“小兔崽子!记得拿红绳扎上!”现在超市里蔬菜区挂着“元宵特供偷青角”,扫码还能领红包。我举着包装精美的“吉祥葱”哭笑不得,倒是闺蜜说了句大实话:“好歹不用被狗追了。”
三、忌1事:吵架比丢钱包还严重
“正月十五拌嘴,整年鸡飞狗跳!”这是我家的祖传紧箍咒。记得八岁那年,我和堂弟抢灯笼打翻了供桌,眼见我爸抄起扫帚,奶奶一个箭步挡在前面:“今儿不能发火!要罚等过了十二点!”结果我们憋笑憋到脸抽筋,零点钟声一响,立马被追着满院子跑。现在家庭群里要是有人抬杠,二叔就甩出个“和合二仙”表情包:“正月十五呢!散了散了!”
今年翻朋友圈,发现传统习俗全被年轻人玩出了花:元宵搞成了DIY手工课,饺子皮混进了菠菜汁、火龙果汁,猜灯谜变成了直播连麦PK。最绝的是表妹,她把AR技术和纸灯笼结合,手机一扫就跳出立体锦鲤,配文写着:“电子蜡烛不怕风,赛博祈福更拉风!”
傍晚煮着超市买的黑芝麻元宵,忽然听见楼下小孩在唱:“元宵圆,元宵甜,吃了元宵好过年...”蒸汽模糊了眼镜,恍惚看见奶奶在雾气里嗔我:“慢点吃,烫嘴!”那些老规矩就像元宵馅,一代代裹进新的糯米粉里。管它是手工滚的还是机器摇的,是踩旧鞋还是发红包,只要咬开那层热腾腾的皮,里头包着的,永远是对平安喜乐的念想。
蛇年啊,愿我们像老话里“蛇盘兔,辈辈富”,把传统盘出新花样,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