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中美酒价值千金,盘中佳肴昂贵无比。
古代皇帝的饮食奢侈程度远超想象,每顿饭的花费动辄上万钱,这还只是保守估计。然而,即便皇帝胃口再大,也不可能吃完所有食物。那么,这些剩下的饭菜究竟怎么处理?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过去帝王们怎么吃饭,以及他们吃饭的规矩。
【“古代”皇帝们的选择】
我们通常所知的皇帝饮食,大多来自近代帝王的生活习惯。然而,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唐代之前的皇帝们,在饮食方面并不像后来那样奢侈浪费。
《左传》记载,郑灵公执政期间,偶然获得了一只来自楚国的大鼋。为了庆祝这一意外收获,他召集了国内所有显赫的贵族共同分享这份珍馐。
在那个时候,虽然“皇帝”这个称呼还没出现,但郑灵公的权力和地位已经跟皇帝没啥两样了。那么,古人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作为领导者,应当与群众共享欢乐。若能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展现自己的权威和魄力,那将是最理想的情况。
秦始皇自封为始皇帝后,尽管他与大臣们很少共同进餐,但皇帝的饮食规格并未达到后来满汉全席那样的奢华水平。
早在汉代,某些君主为了推行节俭政策,生活水平甚至低于朝中官员。然而,自唐代起,随着皇权地位的不断提升,帝王们的膳食标准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清朝时期,帝王的饮食标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餐饮的奢华程度来看,其他朝代的君主确实难以企及清朝皇帝的水平。
谈到"浪费"这个词,清朝的实际掌权者们或许会毫不谦虚地认为,没有谁比他们更懂如何挥霍。他们的奢侈程度,简直无人能及。从皇家园林到宫廷宴会,从珍奇异宝到锦衣玉食,清朝统治者们将挥霍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似乎从未考虑过节约,反而将奢华视为理所当然。这种无节制的浪费,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对人力、物力的肆意消耗上。可以说,清朝统治者们将"浪费"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堪称史上最会挥霍的统治者。
【膳食的规格与处理方式】
到了清朝,皇帝的饮食规格已经变得极其奢华。特别是在康熙之前的皇太极和顺治时期,宫廷膳食的规模更是达到了顶峰。根据当时的制度,皇帝每餐必须准备120道菜肴,这一规定直接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宫廷生活的极度铺张。
皇帝独自用餐,显然无法消耗所有食物,但场面上的气派必不可少。相比之下,努尔哈赤就没这么讲究了,他那会儿事业刚起步,虽有雄心壮志,但实际条件有限,无法讲究排场。
到了康熙、雍正和乾隆这几代清朝皇帝在位时,宫廷的饮食标准依然保持着每餐120道菜的规模。然而,康熙对此感到极为不妥。他认为,即便是20道菜,每样尝几口也足以饱腹,剩下的菜肴岂不是白白浪费?这种铺张的饮食习惯在他看来毫无必要。
康熙时期,宫廷膳食规模被压缩至64道,随后乾隆进一步削减到48道。这种节制之举本应得到肯定,但慈禧掌权后却反其道而行,将菜品数量大幅提升至108道。
说到奢侈浪费,慈禧太后绝对无人能及。她用餐时,不管吃不吃得完,排场总是大得惊人。在她面前,其他人根本不敢提"节俭"二字。要论铺张浪费,慈禧认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她的饮食起居,无不极尽奢华之能事,堪称挥霍无度的典型代表。
面对剩余的佳肴该如何处理?若直接丢弃,慈禧太后或许无动于衷,但侍从和厨子们却会深感惋惜。这些并非寻常菜肴,每一道都是精心烹制的珍馐美味。
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处理方式:一种是皇帝或慈禧太后直接赏赐给朝廷重臣;另一种则是通过太监总管或御膳房总管,将物品转卖给地方上的富商显贵。
皇帝赐菜,那可是天大的恩典。大臣们接到御赐菜肴,心里那个激动,简直无法形容。他们觉得,皇帝居然还想着自己,真是受宠若惊。这些臣子们会想,自己到底有什么能耐,居然能跟皇上一起享用美食。这种荣耀,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拿了朝廷的俸禄,就该为朝廷效力,尤其是吃了皇帝赏的饭。哪怕只是一道剩菜,也能让人热血沸腾,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仿佛要从胸口迸发出来。
古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确实让现代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历史记载告诉我们,他们确实就是这么直接和强烈。
其他官员听说皇帝将剩菜赐给某位大臣,立刻前去讨好。他们认为这是上司对你特别重视的征兆,意味着你即将晋升。整个朝廷上下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却没人关心那些剩菜是否已经变质。
有些大臣城府极深,虽然心里打着算盘,但表面上还得恭敬地说声“谢皇上恩典”。要是皇上赏赐了残羹剩饭,他们还敢摆脸色,那就不是老谋深算,简直是胆大包天了。
向民间富豪出售物品其实非常容易。古代太监们的渠道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广泛。他们只需稍微透露一点风声,就会有大批商人和地主蜂拥而至。
这些人追求的是虚荣心。即便是皇帝吃剩的菜,只要沾上皇家的名头,立刻身价百倍。哪怕只是寻常菜肴,一旦被冠以御膳的头衔,立刻引发富豪们争相竞价,最终卖出天价。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身份象征的狂热追捧。
那些有钱有势的显贵们,仗着兜里鼓鼓的银子,招来周围人羡慕嫉妒的眼神。他们走路时昂首挺胸,神气活现,连脑后的辫子都翘得老高,仿佛要戳破天似的。
这时候可不能用权势压人,万一惹恼了太监总管,他跑到皇帝面前说些不该说的,那可就麻烦了。大家都得靠自己的本事,能买到的兴高采烈回家显摆,买不到的就只能等第二天再说了。
在清朝末年,街坊邻里之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人相互拱手问候,随口说道:“今天您家饭菜挺丰盛?”“哪里哪里,要不一起吃点?”那时候,满汉全席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大家并不急着赶时间,反而更愿意慢慢享受美食和人情味。
“走吗?”“走。”路人们虽然没听懂他们在聊什么,但气氛融洽,一切都显得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