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17日,加拿大总理卡尼在一场电视辩论中高调抛出“中国最大安全威胁”言论,毫无征兆地引燃了新一轮对华口诛笔伐。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仅仅三天前,中国与加拿大刚刚签署一笔月度进口730万桶原油的巨额协议,创下历史新高。
经济合作红利尚未送达,政治逆转风暴却已轰然而至。

这样的反差背后,暗藏的不仅是政客为选票而策动的“反华秀”,更折射出当今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复杂交织。
眼看中加经贸往来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异军突起,为何卡尼突然转身,试图扭动选民情绪?究竟是谁在鼓动,谁在埋单?
一、拿下中方石油大单后,加总理宣告反华2025年3月加拿大对华原油出口数据陡然上升,中国自加拿大进口量同比激增170%,在单月内达到730万桶,大幅超越此前任何月份的纪录。
与此同时,美国对华原油出口则惨遭腰斩,从巅峰时期的2900万桶骤降到300万桶,跌幅之大足以证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全球能源格局正悄然洗牌。

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中加能源合作蜜月期的象征。
跨山管道扩建令加拿大对华出口能力提升约20%,中国石油企业在加拿大境内的投资额度也已突破50亿美元,可谓将“蛋糕”做得相当丰厚。
然而所谓的“蜜月期”只维持了短短几个星期。
4月17日卡尼在加拿大联邦大选竞选辩论中突然将矛头对准中国,公开宣称中国“对加拿大国家安全构成最大外部威胁”,并强行捆绑台湾问题及中俄合作机制,渲染加拿大即将陷于“中国势力”的侵袭之中。
次日,加外交部迅速宣布暂停中加自贸协定谈判,对包括科技合作项目在内的诸多领域进行“全面审查”。
一时间,原本因能源合作而不断升温的中加关系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从欢欣转入寒意。

追溯到2024年,中加关系一度出现相对和缓的迹象。
两国签署了多项能源对话协议,涉及油砂开采合作、天然气管道项目以及联合投建炼化设施等内容。
然而如今的形势急转直下,愈演愈烈:4月20日,中方宣布对加拿大油菜籽进行反倾销调查,一大批加方涉农、矿产企业也被列入复审名单。
对于依赖资源出口的加拿大而言,这样的变故不啻于当头棒喝。
由于卡尼在辩论中连续使用的“反华威胁论”措辞相当尖锐,加之他点名要对科技领域全面排查,自然刺激了中国国内的反弹情绪。
回看这条矛盾激化链条,不难发现其清晰脉络:先是中加能源合作不断升温,多项大单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敲定;
随后,加拿大踏入大选周期,为争取选票,卡尼语带挑衅企图转移国内视线;继而,中方针锋相对展开反制,矛盾被推向顶点。

意料之外,却也合情合理——经济暧昧与政治对立,就这样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180度大转向。
二、卡尼为何要这样做?1、选举利益驱动,刻意挑动“反华”情绪
加拿大自由党与保守党之间的争斗由来已久,而2025年4月28日即将到来的大选,更让卡尼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
从多家民调看,卡尼所在的执政党支持率近来有些吃紧,落后对手5个百分点左右。
他很清楚,大部分加拿大传统保守派在意识形态上更倾向对华警惕乃至排斥,“反华”旗帜往往能有效唤起他们的投票热情。

世界政坛不乏类似案例:2024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多个竞选人通过煽动选民对华情绪成功吸睛;同年英国特拉斯也借“对华威胁”逆转选情成功竞逐党首。
从现实出发,卡尼在4月17日将中国标签化,无疑是复制已有的“重复验证过的套路”。
外界普遍认为,这招对某部分选民确实很管用。
根据加国内有关中国的调查数据,45%的选民表达过对中国在安全领域的疑虑。
卡尼深谙这一点:对华示强,就能赢得决定大选命运的保守派基本盘。
2、美加矛盾转嫁,一箭双雕的险招
卡尼选择在此时爆发式地对华发难,也和美加关系的波动不无关联。

长期以来,加拿大与美国看似唇齿相依,实则暗流涌动。
过去几年,特朗普先后将加拿大形容为“美国第51个州”,在关税问题上对加拿大大开杀戒,从钢铝到汽车都加征高额关税。
眼看大选临近,卡尼政府想要稳住经济基本面,却又害怕美国追加制裁,所以急于向华盛顿示好,打出“我对华也强硬”的姿态。
卡尼明白:只有将反华调门提高到足够水平,才能向美国军工集团、国会中鹰派证明渥太华的“政治可靠性”。
这也是为何在乌克兰危机上,加大对乌军援300%的背景下,卡尼仍被美国商务部宣布“扩大对加钢铝限制”——美方似乎并不那么容易买账。
然而加拿大毕竟要赌一把,希望对美立场高度一致,终有一天能够换取更大的市场豁免或关税减免。

加拿大之所以能在中美贸易战的夹缝中获得几笔丰厚石油单,主要原因是中美关税战正打得火热,毕竟当下中美贸易已经实际脱钩。
然而随着卡尼此番言论发酵,中加石油合同再怎么丰厚,也难以掩盖双方政治互信的严重耗损。
一旦合作口子收紧,中国势必会加快与其他能源出口国洽谈,以填补供给缺口。
果不其然,4月19日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北极LNG二期采购协议,并宣告将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提升对沙特的石油进口总量。
市场消息一出,加拿大石油公司股票连续三日下跌,市值缩水超过15%,而投资者也对加拿大境内新管道扩建项目的前景产生了怀疑。
原本希望借此赚取中美摩擦红利的加方企业,瞬间陷入空前被动。

回顾往日,特鲁多政府曾一度试图在“价值观外交”与“务实合作”间寻求折衷,然而实际操作中却屡遭反复。
从华为事件到麦克风外交,眼下的卡尼以更偏激的姿态登场,说明加拿大政坛中存在着深刻的两极划分:
一派所图是维护同美国的联盟关系,以迎合西方主流舆论;另一派仍希望紧抓中国庞大的市场机遇,不愿放弃难得的经济增长动力。
卡尼执意打“反华牌”,揭示了某种政治上容易出效果的捷径。
但从长远看,这或许会对中加经贸互信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试想一国总理在签署大额石油合同后三天就抛出歧视言论,任谁都难再建立足够的互信基础。

更严重的是,加拿大的产业与就业势必因此震荡;阿尔伯塔省的油砂产区工人是否还能维系生计?跨山管道项目资金链能否顺畅?
这些现实问题都在警示加拿大政府,只靠一时政治操作难以收场。
当然,加方政客的此番操作也在世界范围内提醒人们,在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当下,经济与政治、理性与情绪间的博弈日趋激烈。
过去,依赖资源出口的国家往往踏着油价金价的涨跌起伏闯荡国际市场;
如今,谁能在极具波动的世界中自保,不仅要看手上有多少资源,更要看是否能与主要经济体建立稳定、互利、长久的合作机制。
卡尼的险招或许能为其政治生涯加码,但却可能让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面临信誉与前景的双重危机。

更深层的思考是,为什么“反华牌”在某些西方政客的选举策略中屡试不爽?
歧视性言论能否永久取悦选民,还是最终会反噬自身?
中美关税竞争已经导致全球供应链格局重新排列,欧洲、亚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也在暗暗寻找机会。
在这场由大国博弈引发的混局中,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全球化浪潮下的经济冲击。
从加拿大的角度而言,既要缓解与美国的关税纷争,又要维系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更要兼顾本国民意的走向和党派斗争需求。

这种“多线作战”一旦无法平衡,政坛就会祭出“极化”手段来吸引关注度,“反华表演”也就随之粉墨登场。
然而这究竟是否能真正确保国家利益?还是仅仅是暂时的政治烟幕?
未来迹象很有可能表明,大选之后的加拿大需要对各方关系做出理性可行的调整,否则将长久陷入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
加拿大的渥太华和北京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
合作共赢、务实交往仍然是大多数产业、企业和民众的真实心声。
只可惜,在选票压力的裹挟下,部分政客愿意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博取短期民意的盲目支持。

在历史的长镜头里,加拿大对华政策有时温和、有时冷峻;从特鲁多到卡尼,背后的矛盾始终是如何平衡“经济现实主义”与“政治机会主义”。
当消费主义与选举利益相互纠缠时,政治人物往往倾向夸大外部威胁换取内部分裂式的支持。
然而合作共赢才是全球经济的主旋律。
大国之间的竞争与矛盾时常出现,但任何企图用“碰瓷”与“撕裂”换取选票的短视举动,终将让本国经济与民众付出沉重代价。
当加拿大此刻沉迷于“反华牌”时,可能恰恰埋下了通往内外孤立的隐患。
历史会证明,谁能顺应合作浪潮,谁才能真正收获可持续的繁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加拿大总理卡尼高调宣扬“中国威胁论”. 中华网.
[2025-04-20]
中国首次对加拿大发起反歧视调查,并对加拿大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中国商务部.
[202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