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连载为了;原创 北京往事 26光年 内蒙古
八十年代,是一个迷一样的时代,是风云际变、认知觉醒的年代,是缤纷的年代,也是单纯的年代,是刚刚离开我们不久又已成为历史的年代,是一部视觉独特的史诗,是晨钟也是暮鼓,它凝聚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林林总总,承接了九十年代与新世纪的金银晨曦,尘烟滚滚、旗帜烈烈,它浩浩荡荡不容置喙的溶入到这个国家的历史和一代人的命运。
八十年代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在政治层面,是言必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还是开放的农贸市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农村和城市恢复了曾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农贸自由市场。饱受短缺经济困扰和国营菜店冷落的老百姓,以一种欣喜的心情接受农贸自由市场的到来。那个时候,实现四个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随处可见的四个现代化标语非常醒目,提醒人们继续努力,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在经济层面,八十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和深圳特区的设立以至后来的浦东开发(1990年4月18日),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经济所经历的巨变包含了太多引人入胜的故事,那是精彩纷呈的改革现场和热火朝天的改革历程。前一段时间很是火热的电视剧《繁花》,正是那个时代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个缩影,十里洋场,雪月风花,形色男女往来穿梭,追逐着名利,追逐梦想,追随着心底无尽的欲望。曾名不见经传的青年阿宝驰骋股市(那个时代的股市似乎与今天的大A有所不同,那是真正的股市)与商界,盆满钵圆,眼见得起了高楼,平步青云,熙熙攘攘的黄河路是当时上海的缩影,而上海是无数个商海的缩影,几多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当然那个时代在浅水区摸着石头过河,抓到老鼠好猫的骄傲也一定程度上在制度和法制层面为后来埋留下了不少的欠账和遗憾。
在文化艺术层面,八十年代似乎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争鸣和文艺思潮的演进,从《人民文学》到《今天》,从《上海文艺》再到《诗刊》,从艾青北岛到顾城舒婷,从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人们从最初的伤痕文学走出,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阅读欧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派戏剧和意识流作品等等。与此同时,自由而大声的歌唱也终于从人们的喉咙里迸发出来,从乡恋到在希望的土地上,直到崔健蒙上一块红布,喊出了属于时代之音的一无所有!
当然,一些学者认为八十年代只是单纯地完成了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遗产简单化、庸俗化的过程。从某种相对片面的观点来看,五四建构了西方文化乌托邦,引导了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八十年代也无可避免的建构了西方国家乌托邦,引导了对西方国家的崇拜,和对以西方利益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崇拜。为此,我们今天坚定地提出文化自信!
在民间层面,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各种文化现象风起云涌,人们的菜篮子和餐桌越来越丰富,衣物的颜色从单一走向色彩,音乐、电影、不同的艺术类型不断涌入,从霹雳舞到太空步,从迪斯科到喇叭裤,戴着“蛤蟆镜”,那个遥远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手提六卡的录音机放着迪斯科音乐招摇过市是何等“时髦”的一件事情!连“AIDS”也被演绎为“由爱滋生出来的毛病”。流行风气开始进入内地,年轻的妈妈们开始流行起烫发和染发。烫发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那种头上卷着无数个塑料夹子的卷发技艺,至今还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留在时代的发梢上。当然,也有伴随这一社会现象的,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怒喝。在现在看来,当时更多的是呈现在物质领域,是对欧美国家与国内物质生存条件极端悬殊的一种“趋利性”群体心理。
迷一样的八十年代,我承认我缺乏真切的时代体验感,但是,在穿越时光的幽深角落,在上一代人的只言片语,在今天一些艺术作品的还原重塑中,那个迷一样的年代还是时不时的像植叶露光般的折射,像某一个奇妙的此前未至又似曾相识的处境,像格格不入又命中注定的迹印,潜入到我的意识里来,好奇又着迷。生在八十年代的那批人,长于社会生活领域物质主义、实用主义泛滥,崇尚投机,崇拜商业英雄的年代,再往后的生于九十年代和零零后的这代人没能亲身经历八十年代的浪漫、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甚至有些个体对有关八十年代闻所未闻。
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街道上很少见到汽车,自行车是那个时代的标志,与这个时代一样的是,在通往上班的路上,同样人潮汹涌。
那个时代,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wifi,固定电话的装机数量似乎也远没有想象的多,而被称为”大哥大“的移动电话似乎在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步出现,但是,这些也并未妨碍人们之间的交流,人们总是上一次见面的同时做好了下一次见面的约定。
那个时候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了,那个时代的计划生育与今天的有计划的鼓励生育并不相同,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大街上随处可见都是大幅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那种直观的、幽默的甚至暴力的标语清晰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一面。
那个时代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没有到处可见的亮丽广告牌,更没有液晶显示器。许多广告基本上是画在墙壁上,大部分看上去都很土味,没有今天的这么精致。
那个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监督者,少先队员戴着折叠三次成为小三角形的红领巾,少先队员们经常到街上检查卫生,认真监督行人们注意爱护环境卫生。
那个时候,没有商品房。没有月租、没有按揭,没有拆迁和腾退,也没有贷款和公摊。大家都住在自己的老屋里,你敢相信吗,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居然从来没有想过房价是个什么东西。
那个时候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到这里“的课本和今天的课本是不太一样的,似乎那个年代的课本和笔记本都是值得纪念和珍藏的记忆......
那是一个财富还未分化、阶级尚未固化的时代。
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人也从稚嫩走向成熟,并且无一例外的正在老去,存留在人们记忆中的那个时代,似乎就近在昨天,那是每一个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心中永远无法抹灭的印记。时间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属于年代的记忆,可以念旧,但别指望一切如旧,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八十年代的那批人,经历了这个国家发展最快的30年,他们的童年和成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小时候,似乎不像今天这么丰盈却很快乐,现在,却很难再找到属于年代感的那份快乐,抓过的蚂蚱,摔过的泥巴,吃过的冰棍,骑过的二八大杠,以及那最有年味儿的除夕夜......似乎都在昨天,似乎又都不在了,不在的还有你深深怀念过的人以及那个健康的抱有远大理想的跑起来箭步如飞的青春年少的自己。
可以写诗,可以写诗读诗讨论诗歌不被称为傻逼的白衣飘飘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此时此刻,是2024年的8月,距离立秋还有整整一周的时间,物质的身体终于还是现实又诚实的把精神的灵魂给拽了回来,因为,时间在催我们赚钱,年龄在催我们老去,在这身不由己的时代,成熟是什么,是曾经的万箭穿心,是现在的风轻云淡,大概没有标准答案,或许笑而不语才是最好的状态,或者,有人对你讲:”你还是一点没有变“才是对你最好的褒奖。
但是,我们终将改变!因为我们身处这个时代。
但是,我们也终将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
我在想,是不是在三十多年后,不,是肯定,肯定有人也像今天的我一样坐在这里,用更深刻的更准确也更好的笔触,回忆和书写今天的这个时代,只是,我无法揣探到他会怎样动笔,又怎样主观又客观地评价这个时代。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角度和史观,一个人最好也应该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辩能力,任何一个特定年代概念的产生,一定是伴随着特定历史环境,在大部分人心中美好无比的八十年代,昂着头颅尽情骄傲的同时也遍地充斥着野蛮可笑,但这些野蛮可笑并不是重要的。
正如学者查建英所说,“美国有关六十年代的回忆研究汗牛充栋。”他们回忆起这段岁月的时候,无疑也是痛并感慨着的。
所以,一千万个人应该有一千万个人的八十年代。有人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
也有人说:我始终对一个逝去的时代情有独钟,并不仅仅因为自己少生了几年,因难觅而神往,而是那种震颤心灵的精神力量——即便只是通过间接性的接触,已经令我为之疯狂。
还有人说:八十年代一方面是理想、追求、拯救、承担、激情、淳朴、使命、信仰,一方面是空泛、贫乏、无能、天真、宏大、浪漫和膨胀,伟大的和缺憾的交织在一起,虽然并不丰厚,却足够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相互交织的新历史时期,经历了八十年代的人已经不再年轻,但是总有人正年轻,我们在念旧的同时也完全不必担心今天的年轻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宝宠,他们是满腔热忱的、有思想、有道德、有是非观念的青年一代,他们看到了令人失望的现实,更看得到充满希望的未来,他们不是无法区分意识与载具的生活机器,不是没有高维灵魂的NPC,他们不愿随波逐流,不愿淹没在乏力空洞的口号里,他们的种种批评、对比与不屑,是希望让这个国家和时代变得更好,更兼大国情怀也更具人文关怀,不重蹈历史的覆辙。
我相信在危难之际,他们之中会有人挺身而出,会为了这个国家和时代而献身,他们会比上一代和我们更清醒更现实也更强,他们看到生活的真实,看到时代的真实,然后依旧勇敢地投入到他们所热爱的生活中去。
我们终将摘下蒙住双眼的红布,也终将走下时代的舞台,请收好那道光束,收好你用心的歌唱与舞蹈。
致敬八十年代 致未来
资讯图片摘自网络;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 如发现内容涉及版权问题时,
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