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正常值在6.1mmo/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在7.8mmoL以下,如果高于这一范围,称为高血糖。
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通过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这两大调节系统确保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平衡,使血糖维持在一定水平。但是在遗传因素(如糖尿病家族史)与环境因素(如不合理的膳食、肥胖等)的共同作用下,两大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就会出现血糖水平的升高。
01
案例展示
小影初次咨询时,身高166cm,体重62kg。自诉从小到大容易便秘,白天容易疲倦,曾半年内体重涨了10斤。因为脱发头顶快秃了,小影更是焦虑不已。同时,她还存在睡眠障碍的问题,经常夜里反复醒好多次,次日起床也会觉得特别累。往年体检显示血糖偏高,但未给予重视。去年,她因脑雾和反复头晕去医院检查,发现空腹血糖8.4mmol/L,糖化血红蛋白7.6%。医生建议目前还年轻可以先不用药,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控制血糖。于是,小影通过朋友推荐找到我求助,希望通过非药物方式干预高血糖,并改善睡眠和脱发问题。
在干预前,患者的平均血糖约为8mmol/L,预估糖化血红蛋白为7.1%。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9.44mmol/L,糖化血红蛋白7.6%,空腹C肽3.64ng/mL,维生素D 24.2ng/mL。性激素检查中睾酮水平低于正常范围,血脂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也超出了正常值。这些数值提示着小影的身体不仅存在高血糖的问题,维生素 D 水平偏低,血脂异常也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结合检查结果,了解到小影有高血糖的家族史,并且偏爱淀粉类食物。我为其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计划:首先,我重点关注了她的饮食结构,减少了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执行低升糖、抗炎的饮食模式,增加了膳食纤维、全谷物、新鲜蔬菜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同时,我还鼓励小影增加身体活动,如每日身体活动量8千步以上,尽量避免久坐等,并嘱其每天饮水量达到2500ml以上 。小影因为存在睡眠障碍的问题,她在医院开了谷维素,医嘱早中晚各2粒,希望可以优化睡眠质量。
经过两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患者的平均血糖得到了显著改善,预估糖化血红蛋白降至5.7%。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降至6.02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至5.5%,总胆固醇降至5.77mmol/L,低密度脂蛋白降至3.75mmol/L,维生素D水平提升至52.56ng/mL,空腹C肽水平降至0.350ng/mL。这些指标的改善,反映了小影血糖控制的显著成效。此外,小影的体重下降了5.6kg,她的溢脂性脱发和焦虑的问题随着饮食的干预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显示了她整体健康状况的总体提升。
然而,虽然经过个性化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小影的血糖、血脂、体重等各项指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血糖仍不太稳定,碳水稍微加多一些血糖就波动比较厉害;其次,她的睡眠障碍问题未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便秘问题也依然偶尔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建议小影在维持原方案的同时,尝试使用硫磺菌来改善睡眠。这一建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服用硫磺菌液半个月后,小影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血糖水平也更加稳定。此外,小影还表示排便也变得十分顺畅,之前存在的便秘问题得到了缓解。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和肠道健康是维持生命、保障正常生长发育、提高生命质量、增强机体防病能力、延长健康寿命的物质基础,是疾病预防、康复和提高全民健康的基石。面对患者健康需求和前沿发展,加强营养-微生态-医学技术交叉学科融合,落实医防融合,可进一步提高我国慢性病防控水平。
长期的高血糖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如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肾功能受损、神经病变、眼底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1]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种系统化的综合管理,包含我们熟悉的运动治疗、药物治疗、患者教育和血糖自我监测,以及自始至终贯穿其间的医学营养治疗。其中医学营养治疗是贯穿疾病全程的一种基础管理手段。[2]案例中患者未用药物经个体化营养评估、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计划并在一定时期内实施并监测,实现了血糖和血脂等健康指标的有效干预。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肌肉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大部分葡萄糖转运至肝脏转化成脂肪。而这一过程中的脂肪大部分以饱和脂肪的形式存在,这就极大地增加了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当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降低到某一水平,胰岛素抵抗可能会得到改善,甚至是治愈。[2]案例中小影的血糖受碳水饮食影响波动比较大,饮食调理中减少了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以实现血糖的有效改善,也基本验证了这一理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空腹血糖水平较高、胰岛素抵抗增加、精神心理压力过大,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2%~71%,且一旦发生,将会严重影响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明显增加患者糖尿病并发症风险[3]。案例中患者存在夜晚睡眠多从中断及醒后疲倦状态,经个性化营养干预后虽然有效降低了血糖血脂,但血糖控制不够稳定、睡眠情况未得到改善,排便情况存在不畅,因此考虑增加微生态干预方式。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生态失衡的肠道菌群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下的研究指出,肠道菌群主要通过肠道通透性增加和慢性低度炎症反应,改变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的代谢紊乱等多方面参与二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4]。朱红硫磺菌在胃肠道黏膜的修复方面表现显著,可以显著降低血液中炎症因子的水平[5-6]。此外,国内研究发现其可以提高口服糖耐受量[7]等多种功效。由于其免疫刺激、抗氧化、解热、抗糖尿病、抗菌、抗炎和保肝活性,这种可食用的硫磺菌菇已在传统的欧洲和亚洲民族医学中使用了几个世纪。小影的成功正反映了其强大的改善胃肠功能和促进睡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