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这电影火得不得了,搞得大家都跟着疯,商家也赶紧凑热闹,整出一堆哪吒的玩意儿,什么藕汤折扣啊套餐啊写真啊,反正哪吒哪吒的,到处都是,连大人小孩都学着哪吒那样扮相动作,搞得线上线下都哪吒热,好像全世界都被哪吒附了身似的。
这两天,北京有家湖北菜馆搞了个哪吒限定双人餐,里头有排骨粉藕汤啊藕夹啊藕粉啊,吸引了不少人来吃。昨天中午我去那家店看了看,门口摆着块牌子,上头哪吒,喝'猪莲'璧合,重塑肉身类的话。店里人说,这套餐是电影上映那天就开始卖的,不过只能网上买,要是没买套餐但有看哪吒电影的票根,来店里藕汤还能打个88折。他们说粉藕排骨汤是招牌菜,十月到三月是湖北的莲藕季,正好赶上电影上映就搞了这活动。这几天电影越来越火,来问的人也多,光国贸这家店一天能卖二三十份套餐呢。
有个姓王的湖北女士是这家店的常客,每次来都得点粉藕排骨汤。尺这套餐里头都是藕做的菜,不光是湖北特产,还能让人想到电影里用莲藕重塑哪吒肉身那段,挺有意思里人说,用电影票根打折这事儿2月12日就结束了,不哪吒限人餐可能会一直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下映或者3月湖北莲藕季结束。
这家店搞的活动还真挺有意思,把电影和湖北特产结合起来,既吸引了看过电影的人,又推广了自家的招牌菜。不过我觉得这种蹭热度的做法也有点过头了,好像什么东西都能跟哪吒扯上关系似的。但是话说回来,要是能吃到好吃的藕汤,顺便还能省点钱,那倒也不错。只是不知道这藕汤到底有多好喝,值不值这个价。
说起来,这家店的营销手段还挺高明的。他们不光是简单地打折,还设计了一套主题套餐,把电影里的元素都用上了。比如说猪莲个词,就是把哪吒的猪肉莲藕身体和他们的菜品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既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又能让人对菜品产生兴趣。不过话说回来,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蹭热度的嫌疑呢毕竟电影和餐厅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营销方式确实挺有效的。你看,连我这个不是特别喜欢吃湖北菜的人都对这家店产生了兴趣。我在想,是不是应该找个时间去尝尝这个哪吒餐虽说可能有点贵,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偶尔花点钱也无所谓。而且,说不定这家店的藕汤真的很好喝呢如果真的好吃,那这次营销活动就算是成功了。
最近好多儿童摄影店都推出了哪吒主题的写真,那些扎着红发带、穿着红上衣的小朋友,看起来可真是可爱。北京有家儿童摄影店的人说,他们年前就知道《哪吒之魔童闹海》要上映,就提前准备好了服装和道具,还拍了样片。年后上班第一天就把哪吒主题写真的样片发出去了。没想到电影一火,哪吒主题的儿童写真也跟着火起来,好多家长都来问,想给孩子拍一套应景的写真留个纪念。现在店里已经有不少预约了。
这些摄影店还真是会做生意,抓住了哪吒热这个机会。不过话说回来,给孩子拍个哪吒主题的写真,好像也挺有意思的。想想看,等孩子长大了,翻出这些照片,肯定会觉得很有趣。只是不知道这些写真的价格如何,希望别太贵,不然就有点过分了。毕竟,给孩子拍写真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再加上主题服装和道具,价格肯定会更高。
不过,这种哪吒主题的写真,也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审美。毕竟,哪吒的形象在动画片里是很酷的,但是真人版的可能就没那么好看了。而且,每个孩子都穿一样的衣服,扎一样的发型,会不会显得有点千篇一律我觉得,如果真要拍这种主题写真,摄影师应该多动点脑筋,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来设计pose和表情,这样才能拍出有特色的照片。
说到底,这种哪吒主题写真的流行,其实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对于流行文化的追捧。一部动画电影火了,连带着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也跟着火起来。这种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它展示了文化产业链的力量。从电影到周边产品,再到各种衍生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对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不过,我们也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如果所有的文化产品都变成了赚钱的工具,那么文化本身的价值可能就会被忽视。比如说,哪吒这个形象本来是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变成一个卖萌的形象,那就有点可惜了。所以,我觉得在做这些主题写真的时候,也应该适当地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让孩子们在拍照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
在短视频平台上,模仿哪吒装扮的视频特别火,不光是小孩,连大人都玩上瘾了。从来生死都看淡,专和老天对着干。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成魔不成跟着这首顺口溜,电影里的哪吒还有一套行云流水的武术动作。大家原本以为这只有动画才能做到,结果网上已经有好多人在现实中演示了同样的动作,那些高难度的技巧在网上也掀起了一阵热潮。
这些模仿哪吒的视频还真是有意思,看着那些人扮成哪吒的样子,又搞笑又可爱。不过话说回来,有些动作看起来挺危险的,希望那些模仿的人别太拼命,安全第一啊。我在想,这些人是不是练过武术或者跳舞啊不然怎么能做出那么难的动作呢反正我是学不来,光看着就觉得累。
不过,这种模仿视频的流行,其实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追随热点,跟风模仿。这种行为背后,可能是想获得关注,或者simply想融入某个群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自我认同的表现。通过模仿大家都喜欢的角色,人们可能会感觉自己也变得更酷,更受欢迎了。
但是,我觉得这种模仿行为也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如果有人为了拍出更好的效果,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动作,可能会受伤。还有,如果大家都一味地模仿,可能会忽视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我觉得,欣赏别人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话说回来,这种模仿视频的流行,其实也给了普通人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以前,可能只有明星或者专业人士才能在大众面前表演。但是现在,只要你有一部手机,有一个创意,就可以制作视频,获得关注。这种democratization of content creation,我觉得是挺好的一个趋势。它让更多人有机会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
哪吒这个传统文化IP被现代化演绎,搞得这么火,确实让人有点意外。这种商业化的做法对文化传承到底是好是坏呢一方面,它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个传统故事;另一方面,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可能会改变一些原有的文化内涵。不过话说回来,文化本来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只要核心精神还在,形式上的改变也未尝不可。
这次哪吒热,让我想到了文化认同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会这么喜欢哪吒呢是不是因为在这个角色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中国人特有的性格特征比如说不服输、敢于挑战权威之类的。这种文化认同感,可能是哪吒热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它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也找到了一种文化归属感。
不过,我觉得我们也不能把哪吒这个形象想得太完美。毕竟,它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不应该被过度神化。而且,哪吒的一些行为,比如说削骨还父,剔在现代社会看来其实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在欣赏这个角色的同时,也要有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崇拜。
说到底,哪吒热的出现,其实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态度。不再是简单的照搬或者排斥,而是试图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尝试,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它可能会为我们的文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这次哪吒电影的成功,让人看到了动画电影产业链的巨大潜力。从电影本身,到周边产品,再到各种衍生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种模式,其实是借鉴了好莱坞的做法。不过,我觉得中国的动画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这次哪吒很成功,但是能不能持续下去,还是个问题。
说到IP开发,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宝库。像哪吒这样的故事,中国还有很多。如果能把这些故事都做成动画电影,再加上周边产品的开发,那市场潜力真的是很大。不过,关键是要把故事讲好,不能为了商业化而丢失了文化内涵。这需要创作者们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
周边产品市场确实很有潜力,但是我觉得也要注意质量问题。不能为了赚快钱就随便做一些劣质产品。好的周边产品应该能延续电影的精神,让人在使用的时候,能回想起电影中的情节和感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IP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文化输出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中国动画如果能走出去,确实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不过,我觉得首先要把故事讲好,让本国观众喜欢。如果连自己人都不买账,那就更别说输出了。而且,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文化差异的问题。可能需要做一些本地化的改编,才能让外国观众更容易接受。
总的来说,动画电影产业链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但是,这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创作者,还包括投资方、营销团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