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最让人意难平的莫过于“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一事了,最终岳飞被奸臣所害,遗憾而终。
在民间流传着一段传说,当年岳飞路过一座寺庙,寺中禅师送给他一首保命禅诗。
而岳飞临终时才突然醒悟,那首诗究竟是什么意思?
当年,北宋皇帝宋徽宗,受奸臣吹捧,自觉功高盖世,于是想将北方燕云十六州夺回来,完成宋太宗未竟大业。
当时燕云十六州被北方契丹占领,是古往今来的兵家重地,能够夺回来自然再好不过。
但北宋的那些奸臣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北宋重文轻武,当时兵力衰退严重,根本不是契丹的对手。
但这群文臣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左思右想,想了一个遗臭万年的“馊主意”,和东北地区的金国联手。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当时金国虽然占领的国土面积小,但早已崛起,兵力十分强盛。
而北方的契丹刚刚经历内乱,看似强大,实则一碰即碎。
北宋和金国联手,无异于引狼入室。
但这群“奸佞小人”丝毫不管,只想着尽快打下燕云十六州,就可以邀功请赏,名留青史了。
于是宋、金结盟,合力夹击北方契丹。
而宋徽宗当时只顾着享乐,导致南方内乱,早该北伐的大军,却被用于南征方腊。
结果金国靠着一己之力,竟然吞并了契丹,而应该夺取燕云十六州的北宋,却在平复方腊内乱。
这导致燕云十六州多半都落在金国手中,而北宋想要城池,只能用钱财丝绸来换。
结果北宋将钱财物资进贡给金国后,金人越发觉得南宋繁荣,贪心越来越大,于是撕毁盟约,大军南下。
最后金人攻破开封城,掳走了靖康两位皇帝,让整个宋朝蒙受了耻辱。
而中原失守后,赵构南下逃亡,躲到临安城内不敢露面,不久后称帝,史称南宋。
虽然皇帝逃往了长江南岸,但北方中原还留有大量宋朝士兵和将领,为夺回家园日夜奋战。
一代名将岳飞就在其列,他亲眼看见两位帝王像奴隶一般,被金人欺辱。
面对敌军的种种恶行,岳飞痛恨不已,想要将金人赶出中原大地。
但家中还有老母,不知状况如何,岳飞只好先行突破金军包围,回到老家。
而岳母见岳飞私自跑回来,将其呵斥一番,并在背上刻上“精忠报国”四字,让其回到军中,夺回中原大地。
岳飞是否能顺利完成母亲的嘱托,完成复仇大业?
岳飞安顿好母亲,再次回到中原大地,加入宋军大将宗泽旗下,继续率领宋军与金兵交战。
当时宗泽是北方抗金的主要战力,但赵构却不加以信任。
因为重文轻武的缘故,朝中文臣比在外征战的武将权力大得多,他们一心只顾逃亡,完全不顾前方的战事。
北方战事仿佛成了赵构与金军议和的筹码,每次北方取得一波胜利,南宋朝廷就和金国进行一波议和。
在议和期间,必定让其退兵,方便他们议和。
这导致每次都不能做到乘胜追击,反而给金兵留出休整的余地。
当时南宋陷入了一种极其诡异的局面,他们既需要率兵打仗的猛将,想要创造谈判筹码。
同时,他们又需要主张议和的“儒将”,防止宋军不顾后方安危,贸然北上,引怒完颜家族。
于是金宋两军变成一种无休止的拉锯战。
今天你进我三里,然后两国使者进行议和;明天我攻你五里,朝中文臣进行谈判。
这让岳飞一度十分恼火,他恨透了那些不作为的将领,每日不想着如何打仗,只想着向朝中权臣献媚,以此讨取功名厚禄。
不甘受辱的岳飞,和主将大吵一架,然后带着手下三百名将领北上抗金,一路打到了现在的大名府。
如果此时后方军队快速支援,必将夺回河北等地。
但没想到己方将领不为所动,导致金军大举南下,将岳飞击溃。
岳飞只好逃往陕西一带,四处作战,扰得金兵日夜不宁。
但终究势单力薄,因为没有粮食补给,再加上连日作战,士兵死伤甚众。
好在宗泽重掌大权,他十分欣赏岳飞的勇猛,于是再将岳飞招入麾下。
虽然将遇明主,岳飞在宗泽手下作战愈发勇猛,但无奈于躲在临安城内的皇帝和大臣频频怯战。
当时金军势弱,如果宋军能北渡黄河,必然能夺回故土。
作为一军之将,宗泽连续上二十多封请求出兵的奏折,但无一回复,最后因病复发,抑郁而终。
临终前,他嘱托岳飞,日后一定要北渡黄河,夺下故土。
自此之后,岳飞心思愈加沉重,他知道一味地闷头杀敌完成不了宗泽遗愿。
只有获得皇帝的支持,才能实现已亡将士的遗愿。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岳飞对外积极作战,对内多与皇帝上疏。
随着岳飞在朝中地位日渐提高,而且多次平定叛乱,夺回失地,已然成为北方第一大将。
同时,岳飞的名号响彻北方大地,只待他一声令下,百万民众必然起兵抗金。
见时机成熟,岳飞积极响应,决定率大军北上,同时中原地带的百姓纷纷响应。
就连驻守开封的完颜宗弼都被吓坏了,面对百万大军,他决定撤出开封,回守燕地。
有百万民众的支持,岳飞能否收复中原?
在岳飞即将北伐之际,没想到朝中大臣慌了,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岳飞夺回中原失地,必将功绩无双。
到那时候,他们这些议和派的大臣,都将受到贬黜,有些人还要掉脑袋。
这些议和派的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便危言耸听,对皇帝说:岳飞一旦收复中原,肯定会拥兵自立的。
果不其然,皇帝也被吓到了,于是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
而岳飞忠肝义胆,从来没想过自立为王。
他也能理解皇帝的担忧,为了自己的清名,也为了让皇帝安心,他决定撤兵回朝,亲自与圣上说明情况,表明忠心。
在他撤兵之时,当地很多百姓哭着挽留他。
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岳飞撤兵,这些举家支持岳家军的百姓,肯定会遭到金兵的追杀。
即便岳飞再次起兵北伐,他们早就成为一堆枯骨,再也无法站起来了。
虽然岳飞悲痛万分,但还是听从皇命,南下归朝。
在班师回朝路上,岳飞看到一座寺庙,向来不信佛的他突然想去寺中走走。
这时,寺中一名禅师见到岳飞,心生不忍,于是送给他一首禅诗。
岳飞拿过信笺,上面写着:风波亭下水滔滔,千万艰辛把舵牢。只恐同行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深涛。
常年征战四方的岳飞,一时间悟不透诗中的含义。
禅师望着南方,长叹一声:岁底不足,提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荼毒。
禅师说完,便转身离去,不再多言。
岳飞风尘仆仆回到临安,刚想入宫面圣,就被秦桧抓住,押入大理寺监牢。
面对严刑逼供,他据理力争,但终究敌不过奸佞之臣的百般诬陷。
而皇帝也放任秦桧肆意用刑,自始至终没有为岳飞说过一句话。
最后行刑前,秦桧担心当街处斩会引发民众不满,决定直接在狱中处死他。
当岳飞遍体鳞伤,被酷吏拖出来的时候,他看到大理寺院中有一座雨亭。
亭子上赫然写着三个字——风波亭。
突然天空乌云遍布,下起了瓢泼大雨。
岳飞顿时醒悟,“风波亭下水滔滔”,而自己字为“鹏举”,亭下水波滔滔,今日难逃一死。
于是他又问执刑的刽子手,今天是什么日子?
刽子手回复,说:今天是腊月二十八,马上就要过年了。
岳飞喃喃自语道:“岁底不足,果然没坚持到年末,而奉下两点,不就是秦嘛,自己果然是死在秦桧手中。”
他仰天大笑,如果自己能早日悟透,何必回这临安城。
只可惜为时已晚,他悍然赴死,一代名将,死于瓢泼大雨之下。
倘若当年岳飞抗旨北伐,夺回中原之地后,纵使拥兵自立,那也是一代明主。
但历史没有如果,岳飞忠肝义胆,他不允许自己做出抗旨之事。
他以“忠义”二字被世人称颂,却也因“忠义”而亡,可歌可泣,而秦桧注定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