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高炽死在朱棣之前,朱棣还会不会传位给好圣孙朱瞻基?

墨初写史 2025-03-25 08:51:07

朱棣在位前,继承人的争夺就已开启,这场纷争持续许久。仿佛他还未登基,就不慎给自己埋下了棘手难题,后续围绕继承人的争斗,始终是个大麻烦。

那会儿,朱棣在长江北岸浦子口,被盛庸带的朝廷大军打得连连后退,都寻思着往北撤去议和。好在朱高煦迅速带兵赶来,就像给朱棣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他瞧见新盼头。

他伸手轻拍朱高煦后背,语气带着几分隐晦,低声讲道:“加把劲,你兄长身子骨不硬朗。”

对朱高煦而言,这话就好似成功后太子之位已归他。兴奋不已的他,立刻率部与盛庸展开激烈拼杀。战场上喊杀声震天,最终,朱高煦成功击退盛庸。

最终,朱棣率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南京,顺利将这都城纳入囊中,随后稳稳坐上那象征无上权力的皇位,开启了属于他的统治时代。

此时朱棣,压根没打算履行承诺。他纠结犹豫长达两年,心里反复权衡,最终出于对宝贝孙子朱瞻基的考量,决定将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

吃了败仗的朱高煦,没就此罢休,一门心思琢磨着怎么攻击太子、抢夺皇位。这场储君之位的争斗,持续了整整20年,直到朱棣与朱高炽离世,朱瞻基亲自率兵出征,把朱高煦打得大败,这场纷争才画上句号。

这里面,朱棣离世和朱高炽驾崩的时间间隔仅有10个月。要是朱棣晚年不拖着多病之躯执意亲自率军出征,最后在返程途中去世,没准他会比朱高炽活得更久呢。

尽管历史既定,人们难免琢磨,要是朱高炽早于朱棣离世,朱棣会像朱元璋那般,册立皇太孙当新帝,还是会直接把皇位传给朱高煦,以防又来一场类似靖难之役的动荡?

要知道,朱允炆的惨痛教训就在眼前。即便朱棣对朱瞻基宠爱有加,心里也难免犯嘀咕,琢磨着日后朱瞻基面对朱高煦这个叔叔,究竟有没有应对的本事。

但依我看,即便朱棣忧虑朱高煦图谋皇位,要是朱高炽比他先离世,朱棣大概率仍会选定皇太孙。原因主要有三:其一,皇太孙有自身优势;其二,局势需要稳定继承人;其三,背后存在政治权衡。

【01、朱瞻基的地位】

同样身为皇太孙,朱瞻基跟朱允炆可有着明显差别。一个在后续帝王之路上展现出独特的政治手腕与治国方略,另一个却在复杂局势中面临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

朱元璋在太子离世后,权衡思忖了仨月,才敲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通常情况下,太子亡故,惯例是再立一位太子,而非从太子的子嗣中挑选皇位继承人。

就算在太子之子中挑继承人,朱允炆优势也不突出。他本有个哥哥朱雄英,那是朱标原配嫡长子,朱元璋嫡长孙。满朝皆知,要是没变故,朱雄英妥妥就是明朝第三代皇帝。

然而,年仅9岁的朱雄英不幸早夭。在他离世之前,其母亲便已亡故,之后朱允炆的母亲被扶为新的太子妃,取代了朱雄英母亲之前的位置。

接着,出现了个尴尬状况。朱允炆身为现任太子妃所生,可算嫡子。但他三弟朱允熥,乃是朱标原配太子妃之子,那肯定同样也是嫡子。

要是家里有两位嫡子,一个是原配夫人生的,另一个是继室所出,在继承这件事儿上,到底谁能优先获得继承权呢?

朱元璋挑中了朱允炆。说不定,他在抉择时,想到朱允熥跟蓝玉沾亲带故这层关系,担心其中或生变故,故而没选朱允熥,反倒将朱允炆定为后继之人。

紧接着,朱元璋为稳固朱允炆地位,痛下杀手处决蓝玉。后来不少人认为,要是蓝玉还活着,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根本没法得逞。

朱瞻基很特别,在他父亲身为太子还在世时,就被朱棣立为皇太孙。朱棣这是提前越过儿子一辈,直接选定隔代的朱瞻基作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纵观古代史,太子在世便立皇太孙的情形极为少见。这其中风险颇高,比如太子离世,皇太孙能否堪当大任?太子若被废,皇太孙又该如何安置?要是皇太孙被废,太子岂不是处境尴尬?

要知道,皇太孙并非太子嫡长子那种常见叫法。皇太孙是经正式册封且公告于天下的,那可是如假包换的皇位继承人,身份意义大不一样。

年仅12岁时,朱瞻基就被立为皇太孙。那时,他父亲朱高炽颇不受朱棣待见,正遭受朱棣的压制。

不管从啥角度考量,当时册立朱瞻基当皇太孙,既没啥实际压力,也不着急。这一决定,完完全全是朱棣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的,没有别的因素影响。

换个说法,自朱棣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起,他便打定主意。朱高炽的地位稳固至极,朱高煦彻底没了夺嫡可能。哪怕朱高炽先他离世,继承皇位的也必定是朱瞻基,而非朱高煦。

朱棣坚信,朱瞻基跟朱允炆截然不同,这孩子有本事守住大明江山。在朱棣眼中,朱瞻基能力出众,绝非朱允炆那般,能稳稳当当地将他打下的江山延续下去。

【02、朱瞻基的能力】

自打确定朱瞻基会成为接班人,朱棣便开启对他全方位的用心栽培。从学识到谋略,从治国理念到军事韬略,无一不精心教导,只为让朱瞻基能担起未来的重任。

朱瞻基9岁时,便以预备储君身份开始读书学习。11岁,受朱棣安排,留在北京,在大臣协助下处理日常事务。12岁正式被立为皇太孙,此后常伴朱棣身旁,聆听教诲、学习治国之法。

那会儿朱棣忙着筹备迁都事宜,朱瞻基便常往返于南京与北京。忙碌间隙,朱棣会让大臣领着朱瞻基去民间逛逛,体会百姓生活的不易,以便为日后登基治理天下积累经验。

年仅16岁,朱瞻基就被朱棣带上战场。即便处于战事中,朱棣对其教导也没放松。白天,朱瞻基随部队行进,学习治军;夜里,他在营帐内听学士讲授经史,军事与文化学习两手抓。

朱瞻基实实在在奔赴战场拼杀。虽说此次战役的战果不太如意,可就凭这一点,便足以将他与那些只晓得在书本谋略上夸夸其谈的皇子皇孙区分开来。

朱棣对自己培养出的成果颇为得意。他不止一次跟朱高炽讲,这孩子以后肯定能成为安稳治理天下的皇帝。

能确信,朱棣对朱瞻基用心栽培,甚至不惜担极大风险带其奔赴战场。这显然是他从朱允炆不懂军事的教训中得到启示,深知军事素养对储君的重要性。

他早就针对朱瞻基日后或许会面临的靖难之局,着手做了充分准备,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确保朱瞻基届时能应对裕如。

几乎同一时间,朱棣对朱高煦的压制未停。刚立朱瞻基当皇太孙没多久,便借朱高煦犯下数十桩违法之事,将其囚禁,还宣称要把他降为平民。

朱高炽极力替朱高煦求情,朱棣拗不过,只好削减朱高煦两支护卫力量,又诛杀其亲信,随后打发他前往乐安去就藩,如此处置,也算是给了朱高炽一个交代。

明初规矩,每位藩王能拥3支护卫队,每支人数少则几千,多可达万余。正仗着这股强大势力,藩王们才有资本跟朝廷抗衡。

朱瞻基能力超卓,比朱允炆强出不少,反观朱高煦,其能力跟朱棣相比差一大截。这种情形下,朱棣还大力削弱了朱高煦的支持势力。

在这般局势变化中,朱高煦根本难以同朱瞻基较量。朱棣大可不愁,就算他把皇位传给朱瞻基,朱高煦也没法对朱瞻基的地位构成多大威胁。

【03、朱瞻基的支持者】

朱瞻基身为太子嫡出的大儿子。那些秉持嫡长子继承制理念,且在太子遭多方排挤时还坚定护持太子的文官们,毫无悬念地坚定支持朱瞻基。

朱瞻基自幼便常伴朱棣左右,甚至还亲临战场历练。正因如此,在武将与勋贵群体里,他收获了诸多拥护者,这些人脉为他日后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朱棣早早便立了皇太孙,还将朱高煦打发到乐安。这一系列举动,无疑是向朝堂众人释放一个强烈信号:皇太孙才是明朝正统。明智之人,别跟朱高煦有太深瓜葛。

实际情况表明,朱高煦对自己靖难从军的过往颇为得意,可这并未让他收获众多拥护者。像张玉之子张辅,这位朱棣极为信赖的大将,在当时就果断站在朱瞻基阵营,直接拒绝了朱高煦的拉拢。

几乎朝堂上下的大臣,都支持朱瞻基。即便朱棣动了废朱瞻基、立朱高煦的念头,也得慎重考虑,毕竟得瞧瞧朱高煦有没有本事坐稳皇位。

【04、写在最后】

从朱棣早早确立皇太孙稳固朱瞻基地位、还特意压制朱高煦,以及朱瞻基与朱高煦能力实力的较量来看,实在难以找出朱棣会废掉朱瞻基,把皇位传给朱高煦的可能。

然而,历史并未给朱棣带来这般严峻考验。朱高炽身体欠佳,身形肥胖到无法骑马,可他硬是比朱棣活得久,就连自幼身体康健的儿子,寿命也不及他。

如此一来,朱高煦那点儿渺茫的念想,彻底没了。他只能眼睁睁瞧着大哥跟侄儿,相继坐上皇位,自己却始终只是个没多大权势的汉王。

朱高煦心有不甘,朱瞻基登基后,他决定起兵造反。他盼着能像朱棣当年靖难那样,复制成功之路,实现自己的野心,夺得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然而朱瞻基和朱允炆大不相同。朱瞻基亲自率军出征,没费多大功夫,就把朱高煦收拾了,顺利成为这场争斗的赢家,尽显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果敢气魄。

要知道,纵观古代历史,众多藩王中,从自己的封地起兵造反,最后还能成功登上皇位的,也就只有朱棣这么一位。

并非人人皆像朱棣那般,既具备超凡能力,又拥有绝佳运气,进而得以成功登上皇位。并非随便一人,就有这般能耐与运气去夺取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你觉得这样对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