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开封城里茶馆的小角落里,几位老者正在闲聊,一位长者聊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你们觉得,包拯如果活在今天,他能当上啥官?”大家陷入了沉思,随后纷纷给出了各种猜测。
有人说可能是市长,有人认为是部长,还有人坚持说他能当副总理。
究竟哪个说法更接近实际呢?
让我们一探究竟。
包拯的官场起步:从小县令到大员包拯的官场起步并没有太惊艳的地方。
他的第一份差事是在和州当知县,基本上就是个小地方的“县长”。
包拯不但管着地方的吃喝拉撒,还要处理各种纠纷和案件。
说起来这官不大,但却是包拯的官场生涯的起点。
知县在北宋官制中属“差遣”,实际干活的岗位,品级大概在正八品到从七品之间。
不算特别高,但也是一个打基础的好机会。
包拯在这时候就展露出了他铁面无私的作风。
地方上有人来求情,想让他睁只眼闭只眼,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连亲戚也不例外。
这个“铁面无私”成为了他的标志性特点。
正因为这种作风,让他在官场的名声渐渐传开来。
开封府尹与“铁面无私”的传说包拯从地方调到了京城,任开封府尹。
这职位可不简单,是北宋首都的“市长”兼“最高法院院长”,权力不小。
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因为他总能妥善处理各种大案要案。
在人们的故事里,他是那个能替天行道,为民请命的“包青天”。
有次,皇亲国戚仗势欺人,包拯毫不犹豫就将人抓起来,全然不顾权贵的面子。
他把证据一一摆出来,最终给出了公正的审判。
这种“直言无忌”的作风不但让百姓拍手称赞,也让官场上下对他敬畏有加。
包拯官场生涯最高的职位是枢密副使,这官相当于“副国防部长”,是个二品大员,权力和地位都非常显赫。
在北宋,枢密院主管军事事务,枢密副使虽然高贵,却还是处于“副手”位置,军事大权始终掌握在皇帝和宰相手中。
尽管如此,到了这个层级,包拯的政治能力和他处理事务的手段已经显露无疑。
尽管他的局限性也在于北宋重文轻武,但他在官场上的影响力和声望仍然无法忽视。
包拯在当代的对标:现代官职级别分析那么,包拯的官职如果放在现代又会是什么级别呢?
他的早期官职知县相当于今天的县长,正处级到副厅级之间。
到了转运使的时间,他实际上是在管一省的财政,相当于省级财政厅长或者物流总管,也就是正厅级或者副部级。
任开封府尹时期,他已经类似首都的市长,权力可达正部级。
他真正接近“副国级别”的时候是担任枢密副使,但因为北宋对于军事的限制,他的实权并不像当代副国级的大员那么全面。
不过,综合来看,包拯的官职生涯在古代还是颇具影响力的。
包拯用了35年的努力,从初入官场的小县令,一步步走到枢密副使。
虽然他的官职在今天看似更大,但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不畏权贵、不贪钱财的精神。
这种正气不仅让他名垂千古,也成为了后世对政治清廉的追求和向往。
纵观包拯的一生,他的故事不仅关乎官职大小,更关乎一个人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才是当代人需要思考和传承的正能量。
龙图阁直学士这个你忘了,这个放现在可以是国务委员,而且枢密院副使也相当于军委委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