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的判断,去理解对方的感受。”
可现实中,多少伴侣的对话,变成了“你为什么不理解我”的控诉?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有个博主分享说:和老公结婚五年,吵架的次数不算多,但每次争吵的导火索几乎都一样。
比如有个周六,她加班到晚上十点回家,累得瘫在沙发上说:“今天太崩溃了,客户临时改了三次方案。”
他老公一边盯着手机打游戏,一边轻飘飘地回:“改方案不是很正常吗?不用委屈成这样吧?”
她瞬间炸了:“你根本不懂我有多累!”
他更不耐烦:“行行行,你累你伟大,我闭嘴行了吧!”
很多时候,两个人的感情就毁在不会好好说话。明明想靠近,却越推越远。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述情障碍,有时他不是故意冷漠,而是真的“不会说话”。
述情障碍简单说就是“情绪表达困难症”。
有这种特质的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像戴了一副“情绪模糊滤镜”。
他们能感觉到生气、难过,但分不清具体是什么情绪; 就算分清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语言表达出来。
最后要么憋着不说,要么用攻击、逃避的方式“代偿”。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敏和男友吵架,起因是男友忘了她的生日。小敏委屈地说:“我准备了这么久,你连句‘生日快乐’都没有。”
男友低着头,沉默半天突然吼了一句:“不就过个生日吗?你至于上纲上线?”
小敏当场摔门离开,两人冷战了一周。
后来男友才坦白:“我当时特别内疚,但不知道怎么道歉,一着急就说了难听话。”
你看,述情障碍的人,心里可能翻江倒海,嘴上却总会说出相反的话:“对不起”变成“你烦不烦”,“我需要你”变成“随便你”。
要避免不会说话的陷阱,不妨试试这几个方法:
1. 给情绪贴标签
“贴标签”不是批评,而是帮对方把模糊的感受具体化。
比如伴侣冷着脸说“没事”,你可以问:“你现在是觉得委屈,还是有点生气?”
如果他回答“不知道”,就给出选项:“我感觉你刚才皱眉了,是不是我说的话让你难受了?”
2. 用填空题代替问答题
如果直接问“你怎么想”,可能会让对方更焦虑。
不妨试着把问题拆解成填空题:“你刚才不说话,是因为我_(做了什么)吗?”“你现在最希望我_(怎么做)?”
3. 主动当情绪翻译官
如果你老公有次加班到凌晨,回家后瘫在沙发上发呆。你与其骂他为什么回来这么晚,不如先倒杯水给他:“你今天累得像被抽干了是吧?”
他愣了一下,突然打开话匣子:“对!那个项目差点搞砸了,我差点急哭……”
你看,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追问,而是一句“我猜你现在可能____”。
为什么你的伴侣总是不会好好说话?
1.TA可能从小就是情绪孤儿
人的情绪表达能力,最早是从父母那里“镜像学习”的。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哭闹时总被训斥“憋回去”,生气时被嘲笑“小心眼”,TA就会认为: 表达情绪=丢人=被攻击。
长大后,TA宁愿用沉默或发脾气保护自己,也不敢暴露脆弱。
2.TA的大脑真的卡壳了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脑”和“语言脑”连接较弱。
简单说就是: 情绪来了→大脑死机→语言系统瘫痪。
这时候逼TA说“心里话”,就像让一台蓝屏的电脑立刻写论文。
有一位粉丝曾跟我说:“每次吵架,我脑子里就像塞了一团毛线,越扯越乱。明明想抱抱她,结果蹦出一句‘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说完自己都想抽自己。”

3.TA在害怕失控感
对述情障碍的人来说,表达情绪就像拆炸弹。说轻了怕对方听不懂,说重了怕关系崩盘。
这种“不确定感”会激活大脑的恐惧中枢,让人本能地选择“安全模式”:逃避或攻击。
如果你女朋友问你:“我穿这条裙子好看吗?”
你脱口而出:“胖成这样还穿紧身的?”
事后你可能会后悔:“我当时觉得裙子显肚子,但直接说‘不好看’怕她生气,一纠结就变难听了。”
4.TA误把忍耐当成熟
很多人习惯给“情绪稳定”贴上高情商标签,这让有的人走向极端: “成熟=不能有情绪”。
尤其是男性,从小被教育“男儿有泪不轻弹”,久而久之,连“我累了”“我需要帮助”都成了羞耻。
有一个网友的故事让人心疼:“父亲胃癌晚期时,他每天在医院陪床。他老婆问他‘你还好吗’,他永远回答‘没事’。
其实他半夜躲在厕所哭过好几次,但就是说不出口‘我快撑不住了’。后来父亲走了,她老婆哭着骂他:‘你为什么不让我陪你疼?’”
▽
有一句话说得好:
婚姻幸福的秘诀,不在于永远不吵架,而在于学会修复。
面对述情障碍的伴侣,我们不必强迫对方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有时候,一句“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一次“你不想说就先抱抱”的让步,就能让僵硬的关系慢慢回暖。
爱的本质,是两颗心愿意互相理解,而不是两张嘴非要争个输赢。
点亮「赞+在看」,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