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中方警告,澳总理态度强硬,若中企不出售港口,澳将强制收回

是汽车女魔头 2025-04-15 11:06:26

"李嘉诚售港口事件降温之时,澳大利亚就港口问题对中国有所企图。"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对中方警告态度强硬,声称若中企不自愿出售港口,澳方将采取强制征收措施。

这究竟为何?澳大利亚关注中企控制的哪个港口?

达尔文港位于澳大利亚北领地,因地处印度洋与太平洋交汇的战略要地,自二战以来一直是军事和贸易的重要枢纽。

2015年,中国岚桥集团斥资5.06亿澳元(约3.2亿美元),与北领地政府签订了一份为期99年的租赁协议,正式接手并运营该港口。

岚桥集团依据协议,将投资超过2亿澳元用于港口设施升级,租赁期限直至2114年。

该合作被视为双赢:北领地政府债务危机得缓解,岚桥集团则承诺提效港口、创造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岚桥接管港口后,吞吐量由初期2000万吨以下增至2019年的2630万吨,液化天然气运输量突破1400万吨,确立为澳大利亚北部能源出口的关键节点。

十年后,这份初衷为经济合作的协议,意外成为中澳地缘政治竞争的核心议题。

今年4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于竞选连任之际宣称,计划将达尔文港重新纳入澳大利亚国家所有。

他主张港口作为战略资产应由本国掌控,并透露可能会利用联邦资金,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收购。

反对党领袖达顿随后声明,谈判若破裂将采取强制手段。两党此番罕见共识,显示出澳大利亚对华政策正集体调整方向。

澳方自2021年起质疑达尔文港租约,前总理莫里森当年宣布启动国家安全审查。

这场审查起因于美国防部报告,指出达尔文港距美军驻澳基地仅20公里,存在安全风险。

美国印太司令部前司令菲利普・戴维森在国会听证会上指出,中国企业掌控达尔文港,或对美军在亚太的行动自由构成影响。

然而,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公布的调查结果出人意料。

2023年10月审查报告显示,岚桥集团运营未对澳大利亚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报告着重指出,港口商业运营与军事设施物理隔离明确,货物均经公开市场交易,无数据泄露或军事用途证据。

2025年4月,尽管围绕达尔文港的政治操纵未停歇,阿尔巴尼斯在竞选中突提“赎回达尔文港”方案,旨在将该战略资产重归澳大利亚人所有。

反对党领袖达顿持更激进立场,声称将推动法律修改,以强制手段收回港口。

4月8日,澳前北领地总检察长约翰·埃尔芬克称,租约签订时联邦政府未提安全担忧,所谓风险是后来的政治化操作。

达尔文港紧邻美军轮训基地,常年有2500名海军陆战队员驻扎,作为美澳军事合作的重要枢纽,其地位举足轻重。

自2015年中澳租约签署后,美国即刻表达不满,奥巴马政府更公开指责澳大利亚“未进行事先协商”,保留了原意且表述清晰。

澳方收回港口,被视为配合美国推进“印太战略”,以遏制中国在区域影响力的战略布局。此举体现了澳方在美国该战略中的配合态度。

面对澳大利亚方面的压力,岚桥集团多次重申无意出售,并坚决表明将秉持合同精神,继续履行其既定义务。

2025年4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称,敦促澳方勿泛化国家安全,勿将商业合作政治化。

需指出,“99年租约”受澳大利亚国内法及国际商事规则保障,澳方若违约,岚桥集团可申请国际仲裁,追索赔偿。

2015年协议规定,终止租约须付违约金及投资补偿,金额或达数十亿澳元,此举或损澳大利亚国际信誉,阻碍外资进入。

中国为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总额2200亿美元,澳大利亚高度依赖对华出口铁矿石、农产品等。

争端升级时,中方或采取关税调整及进口限制反制,重创澳经济。2020年澳葡萄酒、煤炭受中国制裁案例,已表明此类博弈的高昂代价。

达尔文港事件非个例,从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至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中资海外港口项目频繁面临政治阻挠。

全球化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展现“双刃剑”效应,经济价值提升的同时,战略敏感性的矛盾也日益显著。

达尔文港争端是中澳关系的考验,亦是全球化与地缘政治较量的体现。澳方若坚持将商业合作政治化,将损己利并可能升级区域紧张局势。

0 阅读:89

是汽车女魔头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