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过《雍正王朝》之后明白的道理(7)

茅塞盾开 2024-03-27 22:02:38

1、某天,向来以火爆脾气,只许自己怼别人、别人绝不能怼自己而著称的胤禛,居然在纸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忍”字,然后耐心地和乔引娣说:

要学会忍耐。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场面有点滑稽啊,不禁让人想起网络上的另一个段子:

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呼吁各方要以和平对话形式解决危机,杜绝暴力。

胤禛这么操作,只是为了在乔引娣面前故作深沉,想凭借老男人的阅历和魅力,逐步俘获美女芳心呢?还是说,他自担任皇帝以来,经历了这么多波折之后,有了更新的感悟呢?

我认为两者都有吧,而且后者的因素居多。

可能不少人觉得奇怪了,胤禛都成为了雍正皇帝了。放眼天下,处处都是需要听他发号施令,他还需要忍受别人、对别人妥协吗?

然而,现实来看,的确如此。

一个人越是身居高位,意味着再往上他能够依靠的背景越来越少,而往下都是需要依靠他的人。

而为了平衡向下的这一切,他往往需要做出更多的让步、妥协。

比如推行新政,在旁人看来,下面的人只需要听命胤禛的安排,按部就班去执行那些条例即可,殊不知,任何新生制度的推行,总是会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两难境地。

这些难题,最后都会汇总到胤禛这里,等待他做出新的调整。

为了确保新政能够被执行下去,也许胤禛就只能以忍耐、妥协、让步作为代价。

比如在处理李绂事件过程中,实则胤禛是做了一定的让步的,要不然难以抚平天下读书人的怒气。

所以,身居高位的胤禛,处处碰壁的遭遇会更多,他对“忍”的理解,可能会比旁人更多一点。

2、八阿哥所理解的“贤”到底是什么概念呢?

按照八阿哥临了之际重新强调了一下自己的人设:他一辈子是耽误在一个“贤”字上了。

那么,八阿哥自己是如何认知这个“贤”呢?

就拿剧中的几个细节来说吧。

凌国康给小弘时看完病后,八阿哥早已经把银票准备好了,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是体恤下人的表现,可以称之为贤。

十阿哥当街殴打田文镜的时候,八阿哥及时出手拦住了犯浑的老十,这么做也有那么点“贤”的味道。

胤禛因为追比国库欠款不利,被康熙当众训斥的时候,他先太子一步,主动站出来为胤禛说好话,也是“贤”的具体表现。

再后来,佟国维因为顶撞康熙,被康熙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八阿哥照样站出来为佟国维解围,声称自己宁愿退出新太子的竞选,只为成全佟国维。八阿哥把自己这种“舍己为人”的举动,称之为“贤”。

如果我们对八阿哥这些能够称之为“贤”的举动,进行分析的话,不难发现,八阿哥干的基本上都是“锦上添花”的事。

做“锦上添花”的事,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便是不用花费什么努力,也不用冒什么风险,而且还特别容易见效果,属于借力打力却很容易摘到桃子。

同样道理,“锦上添花”的事做得再多,往往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受益的群体也往往只是小范围的。

因为这类事只和小范围的群体有关,所以才好做嘛。

而真正影响大规模群体的事情,往往都是大事、难事,阻力重重,需要逆向而行。

对于这类事情,八阿哥是连碰都不会碰一下,绝对会绕着走。

比如江南筹款赈灾,比如追比国库欠款等。

而放眼诸皇子,也只有胤禛敢去啃这些硬骨头。

所以说,八阿哥所认知和理解的“贤”,似是而非,只不过是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迎合一部分官员的需求,而刻意表现出来的一些举动。

其实不光《雍正王朝》剧中,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类人。

他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能做一些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表面工作,却只会盘算着在别人那边落个好。

(全文完)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