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美军为什么从不告诉驻印远征军中国将领在哪日军在哪

文叔逗号 2024-04-02 22:27:11

前言

之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系列已经结束了,文叔从上一篇文章起,开始一个新的系列,聊聊中国远征军的装甲兵。上一篇聊了在中国对外的生命线都被切断,装甲兵没有零组件的补充,装甲兵也无法培训的情况下,中国装甲兵在远征军当中绝境重生。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依仗当时的美军,同时也受制于美军,也因此从民族自尊心上远征军战士们有一腔热血,却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将士们也为了民族大义荣辱负重,毕竟能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比什么都重要!今天我们就再来通过当时远征军战车第一营的视角来看看,当时远征军眼中的美军。

美军交付中国远征军100辆坦克 却摆了三天不敢开 背后原因令人心酸

驻印远征军装甲部队临阵换将 只因老美不喜欢

驻印军独立战车第一营在是1943年7月成立,根据战车第一营的抗日老兵董寿延,他就特别讲,他们成立的时候,营长是徐恒,副营长是许广生,可是不知道怎么样子的原因,突然换成赵振宇还有赵志华。

阵前换将是兵家大忌。赵振宇在他的书里面写说:

12月21日傍晚,突然之间接获,驻印军总指挥部的命令,战车第一营营长徐恒上校,因病准辞,遗缺由赵振宇上校接任,所以那天晚上,开始认真考虑干部人选,第二天清晨驻印军战车第一营举行装备交接,不到十分钟就完成。

干部遴选之后呢,赵志华就成为副营长,刚有提到说「因病准辞」,大家就会猜「因病准辞」一定有问题「事出有因」,生病往往是,对外发布消息的最好的理由。

有一种说法是,徐恒是东北人,因为出身日本士官学校,学历没有被老美认同,也可能是因为史迪威不喜欢,所以简单看起来,应该有可能跟,人情世故有点关系。

不过在兰加驻印军战车训练班,是在10月才开始接收展开训练,经过一个月的速成训练,营长徐衡与布朗上校相处不和,副营长也与老美处得不好,这时蔡主任也要另调他职,改由舒式存将军接任。

所以徐营长就退下来,由赵振宇上校接任赵振宇让赵志华出任副营长。

战车第一营编成,第二营兵员也快要到齐,美军成立一个战车临时指挥组,美军伯朗上校出任指挥官,副指挥官是由中国人来担任,在形式上好像是中美联合指挥。

可是据战车第一营营长赵振宇说:

这个中国指挥部,简直是多余的,因为美方在制定战略时,通常就是通知我们去看一看,就好像作秀一样。可是又不得不有这个联合的名义,因为是中国部队。

副营长赵志华他的英文好,但也糊里糊涂的占了中校参谋主任的职位,赵志华回忆录里是用的就是「糊里糊涂」来形容他占到职位。

赵志华的回忆录是这样写的:

这个时候战车第二营,在人员编齐的时候,面临与第一营差不多的问题,所以美军的联络官经常找他去协助,他因为了解内情,所以经常暗示国军部队,不论怎样也得咬牙顶下来,绝不能让美国人看咱们不起。

他说,我有这种心理的话是真心话,所以大家也都比较同意,问题就会减少。因此赵志华与美军,配合得比较好一点,再加上他对技术都比较熟悉,属于「技术流」所以赵振宇才会希望说,他来接副营长,而美军也同意,因此才一起被升任。

美军对驻印远征军并不信任

我们现在看这段历史,必须要承认,如果没有美军的协助,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在背后支撑,其实是无法在缅北的丛林里作战的。

赵振宇的《血战瓦鲁班》也有提及有美军,可是不会提战车第一营里面也有美国兵,他想营造全营都是中国兵的印象。

不过有些远征军装甲兵和有些打过仗的远征军老兵的口述历史中,我们了解到,除了美军指挥组,还有美军搜索兵、美军工兵等等。

在赵志华回忆录里面有提到:

3月3日开始的第一天的战斗,布朗先派中国工兵,配合洋人驾驶的推土机,先由一位美军工兵中尉来指挥开路,铲除路上的小树等等。整好了以后,坦克在后面成纵队跟进,有危险的地方都有美军指挥通过。

原来如此,所以也就是说,美军也配合当「开路先锋」的角色。

像赵振宇那本书里面也提到:

在3月3日开打的前一天,也就是2日的中午左右,美军的布朗上校,还有中方的主官,在一座树林里面,打开了一张地图,旁边摆了几张空照图。

我那时候建议,在新22师左翼正面的孟关平原,使用少数兵力实施佯动,至于营主力由左翼另循森林小径,对日军右翼进行迂回,结果获得布朗上校的同意。

对于赵振宇的说法,赵志华在他的回忆录是这样讲:

那天布朗约营长赵振宇和我,也就是赵志华到帐篷里面,在地图上面研究要怎么样迂回,布朗上校在透明图上画个迂回路线,可是在曲线图上并没有这条小径,可是向敌后迂回,却有一条失落多年的小径,布朗当时并没有特别说明,事后证明他是经过空照图片,先由一些幕僚来判读,知道说有这么一条小径。

所以说赵振宇的说法,跟赵志华的回忆录相互佐证,基本上是吻合的。

赵振宇与布朗

但是在副营长赵志华的回忆录里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他在帐篷里面还脱口问:「我们两个师的位置在哪儿?」

意思是说孙立人的新38师,还有廖耀湘的新22师在哪个地方。

布朗在图上画两个比鸭蛋还大的圈圈,就说在这个地方。赵志华有点懵,因为这每个圈子的实地面积都有200平方公里。

于是他又问:「敌人的主力在那里?」布朗很不高兴的又画了一个,比前两个都大的圈圈说:「大概就在这里」。

赵志华就有点忍不住的说:「不知道敌人主力在哪 又怎么能够去迂回?」这个时候布朗有些讥笑的响应:「那要去问敌人才行」赵志华心里很生气,可没办法,还是得听美国人的。

为什么美国人会对一些地图的位置信息讳莫如深呢?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吗?

赵志华道出了实情,说他做了副营长也时常也研究美国人的地图,可是所看到的地图,有些地方并没有特别去标示,有没有什么房屋、桥等等,他说多年以后,他才知道那个时候老美的目的,是不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事情。

第一、他们根本不信任中国的指挥官

第二、他们认为直接指挥,会比较方便,同时简化指挥程序。

第三、美方不让中国官兵与总部还有各师,有机会可以联系,唯恐中国的高级指挥官给他们下命令,让美军没办法指挥顺畅。

所以在瓦鲁班战役开打前夕,战车第一营正副主管,实际上是不知道中国两个师,他们的战况还有具体位置。

如果对抗战历史稍微有涉猎的话就知道,那个时候史迪威对中国将领的不信任,应该都知道有些故事。

像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甸作战,史迪威点出很多问题,譬如说像高级将领的素质偏低,甚至于还说有的将领都一直在后方。包括最后史迪威和蒋介石的关系,史迪威给蒋介石取了两个绰号,分别是花生米和小响尾蛇。花生米是低能的意思,小响尾蛇是爱吵架的人,只能说他们的关系也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

所以赵志华的回忆录有提到,战车第一营人员装备齐全到达后,开始进行真实的磨练,因为他们对保养技术,这些都还不够精熟,顾此失彼。

这也导致老美一天到晚都在指责,营长赵振宇那时候对技术方面没有兴趣,而他为了减少美方的不断指责是什么都学,看到连排有什么问题,就在美方发现前先指出来,所以他自己对技术方面是比较熟悉的,他的想法是,如果把美国当作严厉的老师,那就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如果有被异族的压迫感的时候,这个味道就不好受。

所以听起来是有点委屈的,我觉得那个时候为了中国的生命线,重新打通滇缅公路,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会以大局为重,就算牺牲也愿意。更何况,中国当时的条件,造坦克的钢材都炼不出来,拿什么去打造钢铁洪流?

而且训练两个月不到,就去缅北作战多少心里还是有点慌的。

前面两篇幅的文章,我们聊了中国装甲部队的重建以及中国远征军与美方的相处模式,那真正的战斗过程,接下来的篇幅持续为大家展开,希望大家关注加评论给文叔一点支持。

2 阅读:156

文叔逗号

简介:记者、资深媒体人、主流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