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现在,允许中国的经济超越我们,让他们培养出比我们更多的工程师,让他们的科技公司打败我们的科技公司,那我们就离军事科技落后的那天不远了。美国和中国的激烈竞争中,我一定站美国队。”
乍一听,这番话又是来自美国的政客之言,一如从前的中国威胁论。不过,说出这番话的人并不是美国的政客或者智库人员,而是曾经在中国垄断市场30年之久的数据库巨头,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2019年5月,对于北京的一些外企员工来说,失业的阴云沉沉笼罩。就在劳动节小长假过去不久,有些人就在中关村拉起了横幅,路过的人乍一看,兔死狐悲之伤油然而起:“我们要工作!我们要养家!”
甲骨文公司退出中国市场,裁中国员工,也让人们重新审视外企,在高福利、高薪资外衣下,另一番隐秘的面貌……
先一步进入的外企1989年,甲骨文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时,这里还是一片亟待开发的蛮荒之地。个人家用电脑对许多家庭来说还远在天外,而互联网冲浪聊天也是少数人才接触的新兴科技,对于这样一个远远不算成熟的市场,甲骨文公司却欣喜若狂。
对于甲骨文公司来说,中国符合他们心目中一切长期发展市场的特征:拥有巨大的人口和发展前景,在电脑、软件方面还有许多潜力,以及理想型的、开放的政府企业客户。
甲骨文公司在北京扎下了根,三年后,北京的中关村里,甲骨文的独资公司正式开门营业。
在当时,数据库对中国的许多政府和事业单位还是陌生的概念,甲骨文招聘了中国的工程师,到处走访客户,向政府官员、国有企业解说什么是Oracle,靠着代理Oracle,甲骨文首先开辟了这个看似荒凉的市场。
相比之下,IBM和Sybase、Microsoft这些老对手都看走了眼,几乎迟了两三年才进入中国市场。那是外企在中国发展的黄金年代,拔剑四顾,看不到本土的对手,于是他们在巨大的市场面前欣喜若狂的坐下来,一屁股坐在金山银山的宝窟之中。
当时的外国软件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对手的竞争,而是盗版软件的泛滥。一套正版的Oracle软件要卖1700美元,而盗版的软件只需要2500元人民币,Oracle公司在权衡之后,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将把软件降价,降到盗版软件的价格,并附赠培训、服务、手册等相关的服务类产品。
这一招无疑是令人迷惑的,不过,他们放低姿态的成效很快显现。中关村的盗版一扫而空,正版销量暴涨,Oracle在中国站稳了脚,而Oracle对中国市场判断的准确,更是让它在随后拿下了重要的政府项目:九七工程。
在当时,我国的电信行业发展迅速,每年业务量以45%以上的速度递增。为了处理这些业务,原有的系统就显得格外拖延和落后。人工整理、长途、国际业务甚至需要两到三个月才能结算,引入一套先进的数据库、搭建完整的服务系统,成为了最迫切的问题。
1995年,我国提出“九七工程”的建设,即“市内电话业务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两年后,甲骨文公司拿下了东三省邮电管理局5期工程的大单,一骑绝尘,给对手来了个漂亮的领跑。
而对于甲骨文公司来说,这样的故事叙事正如他们所熟悉的那样。和政府部门、军政部门合作,拿下利润可观的大单,这正是甲骨文在美国创立之后的盈利模式。
毕竟最初的他们就靠着海军和中情局的大单打响了名声,依靠着昂贵而周到的服务,良好的合作关系,甲骨文得以高枕无忧,坐在稳定的业务上面轻轻松松就赚得盆满钵满。
而在这种模式中,优秀的本地员工是必须的。甲骨文对于员工的福利待遇,可以说是外企一度在中国留下的普遍好印象的顶级版本:工作轻松、福利完善、在家工作的灵活性、对于适龄生育女性的友好、住房公积金、补充医疗保险……
曾有人戏称,甲骨文公司是北京中关村的养老院。确实如此,甲骨文数据库的主要研发集团在美国,对于一家科技公司来说,研发部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甲骨文公司除了将主要研发部门设立在美国,同时又把ERP的研发放在了印度,至于中国,往往只有一些零散的研发任务。
在中国市场上,甲骨文更看重销售岗位,销售人员同时负责售前售后,跑客户,服务于客户单位的业务,同样也必须有技术能力,优秀、周到,能让客户如沐春风,这样的岗位工资比研发高出许多。
似乎从这时候开始,甲骨文公司就早有安排,提前做到了他们后来的狂言:不能让中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程师。
风起云涌的市场甲骨文公司在中国发展之轮,是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一手推动的。2008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硅谷顽童》一书,专门提起了他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恐惧,而贪婪。
“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经济引擎,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投资是必要的,哪怕有一定的风险。”埃里森表示:“在中国组建销售团队,培训一支队伍,把产品销售给中国企业,这是一种平衡投资。不投资中国是危险的。”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全世界有目共睹,但对于中国市场的恐惧似乎是挥之不去的幽灵,缠绕着许多折戟沉沙的外资企业的思维。
甲骨文比起许多外资企业,胜在于积极主动的本土化——本土化团队,招聘最好的大学出来的员工,给与高薪和诱人的福利,这让一开始的开拓格外顺利。
水土不服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顽疾,要想克服这个顽疾,就要有足够了解风土人情的中国员工来度过摸索阶段。但是否能在中国这个市场更好的发展下去,往往不再是看战术,而是战略阶段的规划。
对此,甲骨文公司则远远没有一开始的灵敏矫捷,毕竟,蛋糕吃多了,谁会在意游过水下的小鱼呢。
狂妄和恐惧,同样会蒙蔽清明的眼睛。甲骨文的创始人曾经是美国的传奇,当他创立甲骨文公司,拿到军方和政府部门的大单,是科技和新技术打动了市场上最大的客户。而他也曾经描述自己怎么发迹:他离开了父母和妻子期待的道路,没有成为一个外科医生,他极度集中自己,终于找到了喜欢的事业。
随着这份事业的发展,技术不再只是技术,还裹挟了资本、政治、商业的起伏莫测。甲骨文公司和谷歌打了十年的产权官司,在美国人看来,一点都不稀奇,因为诞生之初,埃里森就多次收购竞争对手,避免业务受到冲击。
知识产权有时候是保护创新者利益的政策,但转过身来,也会在含糊不清的解释里成为创新者的阻碍。大鲨鱼不喜欢竞争,更喜欢把小鱼一口吞下,而后消化了需要的资产后,裁撤不需要的业务和人员。
埃里森的“狠”,一度被拿来和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相提并论。但是在创新产品上,甲骨文公司却远远不能笑傲群雄,毕竟,坐在以往的产业和技术上,甲骨文公司就已经吃得脑满肠肥。
垄断之下收费昂贵,一度是甲骨文公司最为人诟病的缺点。在没有竞争的时代里,甲骨文公司有多赚钱?想要用甲骨文的服务,一大笔服务费绝对跑不了,而每年的服务费以外,服务费的22%作为维护费用也是基本的支出,除此之外,甲骨文公司还有各种其他维护项目。
有人曾说,买得起,用不起。长期的维护费用有时候远比购买费用更高,而用上了甲骨文提供的系统,又怎么能有其他的公司进行后续维护呢?放长线,钓大鱼,一鱼多吃的销售模式,造就了甲骨文长期以来的高额利润。
不仅市场份额占了50%以上,更是靠着中国企业每年的消费,销售收入稳居亚太第一。甲骨文公司曾经说,在中国的利润超过了35%。而对于选择了甲骨文公司服务的客户来说,尽管甲骨文公司收费昂贵,但能够替代的同类产品,始终没有出现,能够选择的产品,又不如甲骨文技术成熟。
不过,天地无常为常理,恐怕连甲骨文公司也没有想到,后来让他们招架不及的公司,居然会来自于一开始他们都不大看得上的企业客户。
1999年后,互联网企业逐步兴起,随着用户数据增多,对于数据库的要求也越来越急切。但是甲骨文公司这样的外国公司又负担不起,渐渐地,一些国产数据库公司应运而生。
国产企业的爆发在中国,淘宝的诞生和使用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巨大改变。线上购物,手机支付成为一时潮流,面对增长巨大的用户数据,互联网巨头们深刻的意识到:数据库将成为扼制他们发展的瓶颈。
阿里并非不想继续用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服务,但业务的需求超过了甲骨文公司能力的上限。在需求倒逼的结果之下,可以说是被逼无奈的走上了自我研发的路线,2009年起,阿里咬牙开始“去IOE“,即放弃Oracle,使用开源MySQL。
这一举动是时势所逼,也是命运使然。2009年开始的双十一活动,使得人口十三亿的大国在短短时间里暴涨的数据成为了巨大的挑战,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挑战是长期的、增长的,而外国公司一度领先于中国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阿里的需要。
甲骨文公司渐渐褪去了光环。市场风起云涌,新生一代的竞争者野心勃勃,磨刀霍霍。甲骨文公司已经不能用收购的方式对付竞争者,他在美国对谷歌提起的诉讼,始终没有迎来胜利,更多人认为,坐在宝窟里的少年已经老去,长出了鳞片,长出了尾巴。
2013年,甲骨文的Oracle系统被完全清出淘宝系统,数据库替换为自主开源的AliSQL系统,到了2014年,支付宝交易系统发生了同样的清理,开源的Mysql开始取代了甲骨文引以为傲的技术,令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进一步严峻起来。
云数据库的崛起更是令风起云涌的市场走向百家争鸣,新的需求推动了新的业务生态。而甲骨文公司在云数据库的迟钝反应也让它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落后于原本的竞争对手,时代变了,不愿努力奔跑的人,往往比以前输得更早。
尽管甲骨文公司在中国市场一度风光无限,激烈的竞争和并不美妙的前景到底让过去的王者心生退意。
而另一方面,甲骨文公司始终对中国有着强烈的担忧,这一担忧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了,尽管他们不培养优秀的工程师,中国依然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掀起了市场上的狂澜。
拉里埃里森在接受采访时,深切的表示了这种担忧。这也许是因为数据库的特性本来就有很强烈的安全需要,而甲骨文公司又和美国政坛走得太近,摆明车马的支持政客,和美国军队、中情局合作密切。
又或许,是因为中国表现出来的强大竞争力和活力,对于不断打出知识产权牌的甲骨文来说,来不及围追堵截,也有可能是从棱镜门事件之后,人们越来越怀疑美国公司是否也为美国政府工作,不惜出卖商业道德。
2019年5月,甲骨文公司宣布裁撤中国区研发中心,首批确认裁员约 900 余人,占据中国区六成以上,第二批的裁员,还在路上。这些员工大多年龄在37岁以上,在程序员的求职市场上,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年纪。
当市场上到处都是利润时,甲骨文公司不惜做出亲近的姿态,给出诱人的福利和待遇,而市场一旦不再乐观,也就大袖挥挥,一走了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对于技术人员如此,对于企业生存如此,对于国内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更是如此。
好文章
甲骨文死翘翘迟早的事!典型的吃东家的饭砸东家的锅!养不熟的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