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几何时,我一直笃定自己的选择和信仰均是正确的。
当时做的决定,走过的路,每一条都是我当时权衡再三后,谨慎抉择下来的。
可是很多年以后的今天,想起曾经的种种过往,却觉得自己幼稚且天真,像个傻X。
36岁,果真是一个让人忽然惊醒的年纪。
某一天,我站在镜子前,看着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突然意识到:
人生已经过半,却好像没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一刻,忽然想通了许多事。
站在人生的半山腰,回望来时的路。
那些曾经让我焦虑不安的世俗标准,那些为了讨好他人而戴上的面具,那些被定义的人生轨迹。
突然变得不再重要。
我终于明白,生命的真谛不在于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在于活出真实的自我。
02
拒绝做讨好型人格的人
从前的我,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就像一副无形的枷锁,让我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压抑真实的自我。
害怕拒绝,害怕冲突,害怕不被喜欢,于是不断妥协、退让,几乎失去自我。
我总是以为只有讨好别人,才能获得爱与认可。
但36岁以后,我终于明白,真正的爱不需要讨好。
就像奥斯卡·王尔德说的:
"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已经有人做了。"
当我停止讨好,开始尊重自己的感受,反而获得了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那些因为我的真实而留下的朋友,才是真正懂我的人。
以前有着错误的认知,认为朋友越多越好,越多人喜欢,我就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所以总是过多地去在意别人的感受,如果自己的行为让别人不舒服,内心会充满愧疚感。
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我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了,但是依然觉得很痛苦。
我总是充满了野心,拼命想得到大家的认可。
我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明明遇到了令我不舒服的人和事,不懂拒绝亦不懂翻脸。
最终,让自己的内心压抑不堪。
有时候明明是别人的问题,我却总在怀疑自己,总觉得是我哪里没有做好。
人活着是需要不断自省和反思的,但是我经常自省和反思过了头,最终导致心里很堵很憋闷。
36岁以后我决定,要学会如何去拒绝别人,这是打破讨好型人格的第一步。
拒绝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负责。
当我能够坦然地对那些不合理的事说"不",我就在为自己的人生划清界限。
03
重新定义成功
从前的我,像是别里科夫,一个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
在父母传统的教育之下,在社会文明的约束之下,我活在条条框框之中,把自己死死束缚住了。
以前的世界,仿佛非黑即白,我的视野和认知,限定了我只能是一个中规中矩之人。
我也理所应当地对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了一定的定义:
与金钱、地位、名利。
我也被这些标准裹挟着前进,在追逐中,渐渐迷失了自我。
当我拥有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感到自信和骄傲。
当我失去以后,我便一点点自卑起来,像是卑微到尘埃里。
然而到了36岁以后,我开始质疑:这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成功的定义不应该是多元的吗?
对有些人来说,成功可能是实现儿时的梦想;对另一些人来说,成功可能是找到内心的平静。
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简单生活,虽然不符合世俗的成功标准,却让他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需要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
也许是一份热爱的工作,也许是经营一个温暖的家庭,也许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也许是栽种一片欣欣向荣的花园,浇灌一块小小的菜地,然后收获满园的春色和瓜果。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04
拥抱孤独,享受自由
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害怕孤独。
年轻的时候,我追求朋友的数量,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怕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所以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聚会、饭局、酒局,依然强颜欢笑,跻身热闹中。
但36岁以后,我开始明白,孤独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能力。
孤独让我们有机会与自己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
就像叔本华说的: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
在孤独中,我们能够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
享受独处,是一种高级的生活艺术,它让我们摆脱社交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
当我学会了享受孤独,经常能在独处中找到快乐,在宁静中获得力量。
我读书、追剧、养花、泡茶、独自去散步、看电影、喝咖啡,生活也可以很好很好。
36岁以后的人生,应该是一场忠于自我的冒险。
打破讨好型人格的枷锁,去重新定义成功,拥抱孤独,享受自由。
就像尼采说的: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36岁以后,我不再苛求凡事圆满,我只想更多倾听自己的声音,好好爱自己和家人。
36岁以后,我决定撕去所有标签,人生不该被定义,我们应该活出真实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活出不被定义的人生,在生命的舞台上尽情起舞。
愿我们都能得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今日以上碎碎念,是近日来得到的感悟,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