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票房这玩意真不好弄,博纳影业老板于冬就栽在这个坑里面,票房才三个亿出头,亏得连裤子都不剩,还得找韩寒借钱救命。
在春节档这个档期里面,光是于冬这一个人就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砸进去了,结果呢,没想到连一半的成本都收不回来,搞得现在公司都快没钱发工资了。
于冬之前在网上口出狂言,说什么观众不懂欣赏,差评都是水军发的,可是真实的数据摆在那里,不到三亿的票房,连同期上映的动画片都比不过。
为了拍这部电影,博纳影业把公司的家当都压上去了,差不多砸了十个亿进去,最后票房才三亿多,这下可好,搞得公司都快破产了。
于冬现在是进退两难,一方面电影亏得太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继续维持公司运营,为了救急,只能向韩寒的公司借了四千万应急。
制片人于冬也是没办法了,为了救这部电影,天天在朋友圈里发文章求情,希望影院能多给些排片,结果观众根本不买账。
现在市面上的爱国主题电影太多了,观众都看腻了,再加上《蛟龙行动》本身质量也不行,所以才会落得这么个下场。
整个春节档期间,《蛟龙行动》的排片率一直在降,最后连三线城市的影院都不愿意排了,这可把于冬给愁坏了。
爱国主题电影在市场上已经饱和了,观众对这类题材产生了审美疲劳,再加上很多制片方为了赚快钱,根本不注重电影质量。
《蛟龙行动》在特效制作上投入巨大,海底场景和核潜艇的画面确实不错,但是剧情太过牵强,人物塑造也不够立体。
现在的爱国主题电影都在走吴京的老路子,可是吴京的成功是有其特殊性的,不是谁都能复制的。
电影里的台词特别尴尬,演员的表演也很浮夸,整个故事节奏凌乱,完全看不出十亿投资的水准。
制片方一味地强调爱国情怀,却忽视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这种做法注定是要失败的。
观众现在的眼光越来越高了,单纯靠爱国情怀已经不足以打动他们了,电影本身的质量才是关键。
在票房不理想的情况下,于冬不但不反思电影的问题,反而去怪观众,这种做法更是让观众反感。
这部电影最后还是选择了撤档,这也说明市场给出了最公正的评判。
吴京确实是开创了爱国主题电影的先河,但是现在这个模式已经被玩坏了,市场需要新的突破。
《战狼》系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种类型的电影,再加上吴京的个人魅力,才能创造出如此高的票房。
现在的问题是,太多人在模仿吴京的模式,但是都只学到了表面,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粗制滥造的爱国主题电影,这不仅没有传播正能量,反而让观众对这个题材产生了抗拒。
吴京本人现在也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因为观众对他的戏路已经很熟悉了,需要一些新的突破。
《蛟龙行动》试图复制《红海行动》的成功,但是完全没有抓住观众的心理,结果就是惨淡收场。
其实观众并不排斥爱国主题,他们排斥的是那些质量低劣的电影。
在这个电影市场已经很成熟的今天,观众的选择将决定一部电影的生死。
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是那种看到爱国题材就买单的了,他们更在乎电影本身的质量和观影体验。
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观众的审美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于冬这次的失败,说到底还是没有认清市场的现状,还在用老一套的思维来做电影。
其实观众并不是不支持国产电影,而是不愿意为那些质量低劣的电影买单。
现在的观众更喜欢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而不是简单的口号和说教。
《蛟龙行动》的失败,也给其他电影人提了个醒,不能再靠题材和情怀来糊弄观众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的选择越来越多,如果电影质量不过关,很快就会被淘汰。
整个电影行业都需要反思,如何在保持主旋律的同时,提升电影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