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来上海,吃啥?买啥?带啥?看这里就够了,带你玩转魔都”

上海,饮食可溯至吴越先民逐水而居的渔耕岁月。
春秋时,《吴越春秋》载“吴地食鱼稻,民多巧思”,
松江鲈鱼、莼菜羹已为文人雅集之珍馐。
唐代华亭县设治,稻米酿酒、腌腊风行,
白居易有诗赞“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至宋代,上海镇兴起,市舶司通江达海,
闽粤商船携荔枝、龙眼入沪,
催生“糟醉”技法,蟹酿橙、醉蚶等佳肴初现雏形。
明清以降,苏锡菜的甜润、宁波菜的咸鲜与本地浓油赤酱相融合,
奠定本帮菜“五味调和”之基。
清人顾禄《清嘉录》记沪上食俗:
“春啖刀鱼,夏食糟钵,秋品大闸,冬煨蹄髈”,
四时轮转皆有至味。

迨至1843年开埠,沪渎骤成“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西洋食材如番茄、洋葱登陆,犹太难民带来罗宋汤,
粤商引入叉烧、云吞,徽帮厨子改良出“腌笃鲜”。
杜月笙尤嗜草头圈子,
其厨师张卷福以猪肠酥烂、苜蓿清鲜为妙,佐以琥珀色酱汁,
暗合“肥而不腻,清而不寡”之理。
更有南翔小笼,黄明贤以鸡汤熬制皮冻,
入馅后蒸制如蝉翼透光,许广平尝后赞其“一包鲜汁,欲罢不能”。

至民国,红房子西菜馆将法式焗蜗牛本土化,
老正兴的青鱼秃肺以鱼肝入馔,名医称其“补肝明目,胜似参茸”。
沧海桑田,沪菜历千年淬炼,终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之气象。
五一假期将至,您知道来沪,都吃啥?买啥?带啥吗?
看这里就够了,带你玩转魔都……

上海梨膏糖
传说唐朝魏征为哄老母亲吃药,把梨汁和中草药熬成膏糖。
现在吃的每块糖都是非遗手艺,
用紫铜锅熬足45分钟,
梨膏混着杏仁、川贝等十四味中药,
甜中带点草本香,含在嘴里润到肺里。
喉咙不舒服就含一块,连京剧大师裘盛戎都爱买它当手信。
现在城隍庙的老店还保留着百年木匾,
买盒糖还能听段“小热昏”叫卖,这大概就是最接地气的海派味道吧!

上海小笼馒头
它皮薄得透光,轻轻咬开,
鲜美的汤汁“呲溜”一下涌入口腔,肉馅扎实又细腻。
清朝同治年间,南翔镇有个黄师傅,看大家泡茶馆总缺点心,
就琢磨出这“重馅薄皮”的小巧玩意儿。
竹笼一蒸,热气腾腾,香飘十里,连英国女王都来尝过鲜呢!
更绝的是,它像上海这座城市一样“海纳百川”,
传统鲜肉款经典,蟹粉小笼豪华,黑松露口味时尚。
夹起一个小笼,蘸点醋,轻轻咬破,吸一口汤汁,
再大口吃掉,暖胃又暖心,这就是上海味道啊!

老虎脚爪
名字霸气长相萌!
它像老虎爪子一样分成六个焦黄脆角,师傅们用大饼炉子的余火慢烘,
面团被炭火熏出焦香,外头脆得像薯片,
里头软得像云朵,还带点老面发酵的碱香回甘。
为啥叫“老虎脚爪”?说法多得很!
有讲法是魏晋时“橐驼脐”演变来的,
也有说扬州师傅做面团时手指一摁,印子像爪子。
老上海人下午来一块,配茶能吃出腔调。
五一打卡必吃!咬一口直掉渣,
甜咪咪的碱香裹着麦香,配咖啡也绝配。

小绍兴鸡粥
这碗粥的传奇要从1940年说起,
绍兴师傅章润牛用鸡汤熬粥,
鸡脯肉手撕成"雪花丝",一烫一焖间,
金黄粥汤裹着嫩滑鸡丝,鲜香直窜脑门。
老饕们说,这碗粥的妙处在于"三鲜合一":
鸡汤吊的鲜,鸡油熬的香,鸡丝嫩的出水。
当年杜月笙都爱差黄包车排队来买,可见其江湖地位。
舀一勺粥,吹开浮油,鸡丝在齿间化开,暖到胃里直叹气。
这种熨帖感,正是上海小吃的灵魂。

条头糕
糯叽叽界顶流!
这糕团界"白龙"从南宋游到今朝,老师傅手作功夫了不得。
糯米粉混着粳米香,裹着细腻豆沙馅,
蒸得透亮还撒把桂花,咬一口能拉丝,甜得刚刚好。
老上海宁讲"条头糕吃口福气",
红白条头象征日子红火顺溜,阿拉本地小囡从小吃到大。
刚蒸好的条头糕裹着椰蓉,糯到粘牙齿,嗲得很!

两面黄
两面黄乍看像炒面,实则大有乾坤,
面条先炸得金黄酥脆像蟹壳,再浇上现炒的虾仁鳝丝浇头,
咔嚓咬下去脆声四起,鲜咸汁水瞬间迸发,
软嫩虾仁混着焦香面丝!
老克勒讲,两面黄起源于清末上海滩茶楼,
当时阔太太们嫌泡软的面条不够雅致,
师傅就改良成"两面黄鱼面",用黄鱼熬汤配炸面。
后来平民版本换成三虾浇头,反倒更受欢迎。

油墩子
乾隆爷下江南当年迷了路,
饿着肚子被吴江阿婆用糯米粉裹豆沙救了急,
金口一开赐名"油墩",从此成了江浙沪的香饽饽。
正宗油墩子要用霜打后的白萝卜,
擦成银丝拌葱花,裹上面糊往热油里一汆。
你听那"滋啦"声里,面糊炸成金灿灿的外衣,
萝卜丝却还水嫩清甜。咬一口酥得掉渣,内里糯叽叽的,
咸香混着萝卜的鲜甜直窜脑门。

金泽状元糕
清同治年间就有的老味道,方方正正像块小金砖,
咬下去,糯香混着焦糖味在嘴里化开,
甜里带点咸鲜,吃一口想第二口。
考生赶考要带两块讨彩头,现在五一逛古镇怎能错过?
非遗手艺传的,米道老灵光额!
配杯青浦阿婆茶,坐老石桥啃糕看乌篷船摇过,这才叫江南味道。

高桥松饼
上海人从小吃到大的“千层酥”!
百年前高桥镇赵家阿婆用猪油开酥,把塌饼做出酥到掉渣的8层皮,
甜咸交错的赤豆沙裹着桂花香,
咬一口酥皮簌簌落,米道嗲得嘞!
五一配杯鸳鸯奶茶,看酥皮在舌尖化开,暖到心窝里。

城隍庙五香豆
从小吃到大的"轧三胡"神器!
三十年代改良的配方,专挑余姚三白蚕豆,粒大糯到像阿婆手作糕团。
讲究"两锅翻花",清水煮熟捞进糖水锅,撒盐翻动,
起锅时豆皮泛出霜糖,咸甜交关赞!
拈一粒放嘴里,牙齿轻轻嗑开酥皮,内里沙糯得能抿出豆香,
奶油咸霜化在舌尖。

上海油豆腐线粉汤
本地人私藏的暖心宝藏!
这碗汤创始于上世纪20年代,
猪骨鸡汤打底,铁丝网勺烫着滑溜线粉,
金黄蓬松的油豆腐吸饱鲜汤,咬开还有爆汁惊喜。
老饕们会加百叶包、鸡鸭血,鲜咸交织的汤头配生煎绝配。
五一打卡别错过这碗"打耳光也不放"的弄堂烟火!

擂沙圆
来上海不吃擂沙圆,就像去南京路没逛外滩!
清末雷老太的神操作,
为了让汤团好携带,她拿赤豆粉一滚,
软糯外皮裹着鲜肉、豆沙馅,再披上紫红“沙衣”,豆香混着糯米香直窜鼻腔。
咬一口,外皮Q弹不粘牙,内馅流沙爆浆,冷热都好吃!
当年周信芳、郎静山这些大佬都为之打call,
题字“味传南国”,郁厨味美”。
五一打卡城隍庙,带两盒擂沙圆,边逛边吃,
感受老上海烟火气里的温暖甜香~

蟹壳黄
蟹壳黄,这只“没螃蟹的蟹”,
可是上海人从小吃到大的灵魂点心!
它形似蟹壳、金脆掉渣,
咬开酥皮能尝到葱油鲜香或豆沙甜糯,一口酥到骨头缝里。
相传朱元璋落魄时吃过这救急烧饼,乾隆下江南也夸过“皇印烧饼”,
刚出炉的蟹壳黄配豆浆,酥得直掉渣,甜咸双拼才够味!

上海薄荷糕
本地人的夏日执念,糯米裹着薄荷粉蒸得剔透,咬开是沁凉的草本回甘。
这抹碧绿相传源自老城厢茶楼,
清末时茶客们爱将薄荷糖泡进茶里,糕饼师傅灵机一动,
将碾碎的薄荷粉揉进米粉,成就了"一口清风"的消暑神器。
如今南京路老字号仍用古法木模蒸制,
揭开笼屉的瞬间,薄荷清香裹着水汽扑面而来,
配着双蛋汤或咸豆浆,是上海阿姨爷叔过夏天的仪式感。

上海海棠糕
铜锅煤炉煨出焦糖琥珀色,七个小模子像绽开的海棠花,
咬开酥壳便是滚烫的流心芝麻馅,甜得直钻心窝。
这手艺从清朝光绪年间传到现在,
连模具上的莲花纹都刻着百年风霜。
五一逛城隍庙时买上一个,捧着烫手的纸袋看九曲桥人潮,
芝麻香混着桂花蜜,是上海人从小吃到大的温暖印记。

枫泾丁蹄
用稻草扎紧蹄髈七窍,经旺火煮沸、文火焖炖各三次,
让胶原蛋白化作琥珀色浓汤渗入肌理。
官方非遗认证的金字招牌下,藏着更动人的烟火气:
刚出锅的丁蹄颤巍巍泛着油光,
筷子轻轻一划便裂开瀑布般的拉丝,
咸鲜中透出本帮菜特有的甜润,
配上一壶枫泾黄酒,连资深沪漂都秒变"干饭狂魔"。

上海排骨年糕
一块猪油浸润的年糕裹着脆壳,
叠上炸得焦香的排骨,浇上琥珀色甜面酱,
这组合像极了上海人"精明"的处世哲学:
软糯与酥脆共存,咸鲜与甜香交融。
咬一口年糕能拉出丝,排骨骨边肉酥到能吞骨,
酱香裹着肉香直窜鼻腔,配碗单档汤,
这才是上海人过日子的腔调。

上海人带伴手礼讲究"体面又实在",
除了前面提过的,还有进京乳腐,
当年可是靠一块红方腐乳征服了紫禁城的嘴,
清朝时专供京城的"贡品",质地如羊脂般细腻,咸中带鲜还透着淡淡酒香,
老上海人最爱拿它抹馒头。
浦东鸡来头也不小,这"中华三黄鸡"的祖宗在明代就落户浦东,
散养120天的走地鸡皮脆肉滑,拎着真空包装回家炖汤,满屋都是妈妈的味道。

凤尾鱼罐头里藏着黄浦江的馈赠,
老字号梅林把手指长的凤尾鱼炸得骨头都酥脆,
裹上秘制糖醋汁,当年远洋水手靠它解乡愁。

松江鲈鱼更绝,西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说的就是它,
李白杜甫都为这口"四鳃鲈"写过诗,清蒸时鱼肉会绽开四片嫩瓣。
这些穿越百年的美味如今在南京路老字号都能找到,
牛皮纸包着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份海派文化的伴手礼。

五一漫步梧桐树下,咬一口烫嘴的小笼,
拎着牛皮纸包的老字号,转角遇见油墩子的滋滋脆响。
在城隍庙听梨膏糖的叫卖,去老弄堂尝排骨年糕的酱香,
让蟹壳黄的酥渣沾满衣襟,用薄荷糕的清凉沁透午后。

这座城市的味道,藏在百年蒸笼的水汽里,凝在非遗匠人的铜勺间,
等你用舌尖丈量时光的厚度。
快把枫泾丁蹄的油润、擂沙圆的软糯塞满行囊,
把黄浦江畔的烟火故事,酿成独属你的魔都记忆,
舌尖与指尖并行的海派浪漫,等你来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