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及周边之珍宝奇缘(2)

乐乐旅途点滴 2024-11-02 18:38:49

缘分是奇妙而又很难说清楚的事情,丢失了许久的东西也许会突然转回到手中,童年失散的兄弟也许会当街重逢,我发现这种现象也会发生在文物珍宝的身上。

在《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展上最受瞩目的明星展品当然就是那把闻名天下的<越王勾践剑>,它的展柜前总是围满了人,因为它的名气实在太大,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就在隔着几层楼的另一个展柜里,一把几乎和它一模一样的宝剑静静地躺在那里,它们俩曾相伴两千多年而又分开了近五十年!

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发现了一座大墓,后被证实是一座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越王勾践剑>。

这把剑的出土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对它的研究报告文章多不胜数,甚至拍摄了纪录片来宣传,这些宣传中却无一例外的都刻意忽略了另外一把宝剑,事实上被忽略的这把宝剑和<越王勾践剑>就象孪生兄弟一样相似,后来这把宝剑(以下简称国博剑)被千里迢迢送到了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默默无闻的躺在那里近五十年,只有一个简单说明出土时间地点的标签,极少人知道它的存在,更少有人懂得它的价值和<勾践剑>那种风光相比形如天壤。也许是为了突出<越王勾践剑>的珍稀和确立其独一无二的地位,<国博剑>被有意的屏蔽了…

国博剑

对比一下两把剑,<越王勾践剑>出土于1号墓的主棺之内,<国博剑>出土于棺外边箱,<勾践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国博剑>长60.6厘米、宽5厘米;同样的剑身曲线,同样的黑色菱形暗纹,同样的嵌松石剑格,连剑首内的同心圆纹都极为相似,两把剑较明显的区别是<勾践剑>剑身镌有铭文,而<国博剑>无铭,<国博剑>剑茎上的两道凸箍比<勾践剑>更为凸出,可以看出它们惊人的相似。

曾有专家认为<越王勾践剑>是当时的铸剑大师欧冶子所铸名剑之一,如果确系那<国博剑>也应该是另一把名剑,而我更愿意相信它们是<干将>和<莫邪>一雄一雌,所以才如此的相似,所以才相伴千年。而遗憾的是此次<勾践剑>进京展览,两把剑相距仅数十米,却未能同室展出,两口子终究没有再次相见。

类似的情形也曾发生在首博,首都博物馆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对于其中常设展览中的那些珍品已经是相当熟悉了,而只要那里举办我所喜欢的专题展览我都要去看看,对于那些特别感兴趣的甚至会连续去很多次,在欣赏到众多难得一见的稀世之宝同时,我也发现了几次有趣的珍宝间的奇缘。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年份,奥运会的举办让北京成了世界的焦点,对于我这个北京人来说最大的收获却是在家门口看到了很多顶级的展览,这可能是奥运带来的契机吧,而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几个特别专展更是一连去了八次。

在《紫禁城内外的竞技游戏》专展中展出了一幅名为《孝钦后弈棋图轴》的大型绘画,孝钦后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慈禧老佛爷,这幅画既是描写慈禧平日休闲生活场景的,据说此画一直秘藏故宫,这回是第一次公开展出。

画面上,身穿宫廷便装的老年慈禧松下花前坐在彩瓷绣墩之上,正隔秤与人对弈。她的对面,蓝衫、无须、躬身而立、举子欲投者正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红顶太监李莲英。这画本身已是个特例!中国自古绝少有这样将帝王人物和一个太监画在一起,并且在画中所占的位置及比例都相当的,这张画足以体现慈禧对李莲英的特殊宠爱和对皇家仪轨祖宗规矩乃至礼教礼仪的置之不顾。

而这幅画最吸引我的却是李莲英右手拇指上那枚醒目的翡翠板指,因为我知道画面中的这枚扳指此时正静静的陈列在几十米外玉器馆的一个展柜中!

说起这枚扳指那可是大大的有来头,它曾经是一个传说的主角,它见证了慈禧对李莲英异乎寻常的宠爱,它的故事甚至被演绎到了电影中。

据说这枚扳指曾经是恭亲王的心爱之物,这位被称作鬼子六的六王爷当时是权倾朝野的人物,得到这枚板指后真是爱不释手,整天都戴在手上把玩盘磨,结果有一天进宫时被李莲英看见了,这小李子可真不跟六王爷见外,当时就让王爷摘下来让他喽喽,其实就有强要的意思,这还有个专门的说法儿叫打秋风,估计李莲英用这招儿没少搂好东西,换做别的东西也就罢了,可这个宝贝是王爷的心头肉,持着自己的身份,生就没接这茬儿。过了没几天慈禧召见恭亲王,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就说起这枚扳指来了,让六爷摘下来给她瞧瞧,这鬼子六再不舍得也没辙了,只好故作大方的献给了慈禧,几天后他的心疼劲儿还没过去呢,没成想却发现那扳指已经套在了李莲英的拇指上。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后来还被李翰祥搬到了电影《两宫皇太后》中,只不过把事儿安到了安德海的头上。

首博展出的这枚翡翠板指正是1966年从李莲英墓里出土的宝贝。这板指就是行话说的一口气儿的绿,绿得舒服,绿得纯正,绿得饱满通透,如冰,水头十足,它被公认为出土的翡翠扳指里迄今为止颜色和质地最好的,同玉兽面鸟纹琮、莲花手菩萨像、圉卣、青花凤首扁壶、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及黄庭坚草书《梅花三咏》一起并称首博七大镇馆之宝!

一百年后画中的老佛爷和小李子都被人掘墓刨了坟,李莲英更是尸骨无存,而这枚曾经陪着李大总管深埋地下的翠扳指却和一直传世秘藏的画像相聚在了首都博物馆,不能不说是一件奇缘妙事!

2009年年末首博举办《盛世气象——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当时是奔着展览中那枚嘉庆玉玺去的,一进展览厅习惯性的从右手看起,结果一眼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沉稳深邃的一捧蓝色中泛出点点雪花,配上那厚重大气的造型和独一无二的内底心,青花款识,这不是明宣德洒蓝釉大钵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老太太拿着一只大碗来到北京文物商店让看看能值多少钱,老太太自己也说不清这碗的来历,本来也没把它当回事儿,又是装盐又是喂鸡的可劲儿糟践着用,结果几次喂鸡时摔到了地上这大蓝碗却硬生生的连个碴儿都没磕下来,这才觉得可能是个物件儿,说想着看能不能卖掉换几个钱,店里的工作人员当时给了老太太80元收下了这个碗。随后便召集了多位专家进行了多次鉴定,其中不乏耿宝昌、付大卣这样的鉴定大家,鉴定的结果这是一件稀世之宝,是明代宣德年间独有的洒蓝釉大钵,这种洒蓝釉仅仅在明代宣德年间烧了那么十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虽然清康熙年间又开始烧造名为洒蓝釉的东西,但和这个已经是两码事儿了。

由于烧造成本高难度大,成品率低,而且烧造的时间又那么短,所以存下来的宣德洒蓝釉作品就少之又少,弥足珍贵,而像这样的大碗更是前所未见。更有专家考证出这洒蓝釉大钵正是当年宣德皇帝御用之物,是好赌博的宣德帝用来掷骰子用的骰盔子,所以它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调拨首都博物馆保管,就这样无名老太的喂鸡碗一下子成了国之重宝,后来市井流传的那些鸡食碗、猫食罐变成无价宝的故事多是根据这个真实事件改编出来的…

听李先生讲完此碗的传奇后我就对它心驰神往,可真正见到它已经是好几年之后在老首博办的一次特展上,新首博落成后洒蓝釉大钵终于长期展出了,每次去首博我都会像探望老朋友一样去看看它!

因为太熟悉它了,所以在两岸收藏展中看到它的身影让我觉得很诧异!难道是首博拿出自己的藏品来提高这个展览的档次?当场便向展览的工作人员去求证,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工作人员信誓旦旦的说两岸收藏展中的所有展品都来自于馆外,没有一件本馆的藏品,我当时对此话绝然不肯相信,因为在我的概念里洒蓝釉大钵是独一无二的!

我赶紧坐电梯直奔三楼,《北京文物精品展》陶瓷展区那个熟悉的展柜,一路上心里十分忐忑想象着那展位应该是空的,上面摆放着〈文物借出展览〉的牌子,等我站到展柜前震惊的心情无以言表,我的那位老朋友正静静的呆在原地呢,我的天呐出大事儿了,明宣德洒蓝釉大钵找到孪生兄弟了!

随后我就楼上楼下来回跑,从发色到器形到款识对比着看它们,简直是太像了!同样的如青金石般的雪花蓝色,同样的如倒置斗笠般的器形,同样的内底心书双蓝圈“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

我们来看看官方提供的数据,首博藏洒蓝釉大钵高11.5厘米、口径25.3厘米、底12厘米,两岸收藏展蓝釉大钵高12.1厘米、口径25.5厘米、底12厘米,在完全手工制造的年代这样的数据完全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了,它们绝对应该是一窑所出的孪生兄弟!

这对兄弟出生后不知道都到过哪里经历了什么,五百多年后它们竟再次走到了一起,在同一展馆中短暂的同时展出,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缘分,能同时看到这两件稀世之宝的人也算大大的有眼福了!

首博藏洒蓝釉大钵

这两次有趣的文物珍宝奇缘都发生在首都博物馆,都是本馆藏品和外展藏品间的奇遇,但可惜的是对这些文物间的特殊关系,展馆方不知是没有意识到还是忽视了它们,并没有把这两组展品放到一起特别展出一下,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如果能够让它们聚首在同一展柜之中那将是多么有意义而又奇妙的一件盛事啊!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