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一乡下农民说毛主席请他吃过饭,还拿出请柬为证
1938年,在湘西一个偏僻的苗族小山村里,年过半百的农民滕国权卖掉仅有的两亩地,徒步跋涉两千余里赴延安寻子。他的儿子,正是与彭德怀一起发动平江起义的革命将领滕代远。在延安期间,他收到了一份珍贵的请柬——毛主席亲笔写就,邀请他共进晚餐。虽因战事繁忙,最终由李富春同志代表毛主席设宴,但这份请柬,连同主席赠予的十块光洋与一件狐皮大衣,却被这位朴实的农民珍藏一生。建国后,每当他向乡亲们讲起这段难忘的往事时,总要郑重其事地拿出那张泛黄的请柬,仿佛那是一份永远定格的光荣与感动。
湘西苦寒育英才
雪峰山与武陵山之间,有一片苗汉杂居的土地,这里就是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在这片群山环绕的土地上,一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苗族小山村里,滕国权一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这里的日子并不好过,村民们靠着种地卖柴勉强度日。滕国权却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好庄稼,成了远近闻名的种地能手。
一子三女的滕家,独子滕代远是父母的希望。在那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19岁的滕代远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为家里带来了莫大的荣光。
1923年的春天,年轻的滕代远背起行囊,踏上了求学之路。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十五年。在省立二师,滕代远接触到了新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的日子格外艰难,有人传言滕代远已经牺牲。这个消息像一把重锤,击碎了滕国权夫妇的心。逢年过节,他们总要燃起纸钱,寄托对儿子的思念。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1938年,一位当过国民党连长的同乡带来了天大的喜讯。滕代远还活着,而且已经在延安成为了八路军的重要将领。
这个消息在山村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个苗族山里娃,竟然在延安当上了大官。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共产党真是了不起,有人说滕家祖坟冒青烟。
滕国权家的两亩薄田,是全家赖以生存的根本。为了去延安见儿子,滕国权毅然决定变卖田产。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需要莫大勇气的决定。
山村里的人都说,滕国权这是疯了。可滕国权心意已决,他要亲眼看看自己的儿子到底过得怎么样。那个曾经在油灯下用功读书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了延安的大人物。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不识字的苗族老农,就这样踏上了寻子之路。这一路上,要翻越险峻的雪峰山,要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要历经千难万险。
这段父子分离的岁月,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从一个普通的苗族山村,到革命圣地延安;从一个读书郎,到八路军的高级将领。这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千里寻亲绝壁行路
1938年深秋,麻阳县的山林已经染上了秋色。滕国权站在村口,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群山,那里是通往延安的方向。
变卖田产的银钱装在布袋里,沉甸甸地系在腰间。乡亲们为他准备了干粮和草鞋,还有一些晒干的腊肉,这些都是他接下来长途跋涉必需的补给。
从麻阳到延安,要经过湖南、湖北、陕西三省。沿途要翻越雪峰山脉,穿过武陵山区,这些都是闻名的险峻之地。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条路并不好走。日军的飞机时常在上空盘旋,国民党的岗哨遍布各处,一个不小心就会惹上麻烦。
滕国权走得很慢,但很坚定。他走过泥泞的山路,渡过湍急的溪流,夜晚就在山野中休息。有时候能碰到同路的行人,大家便结伴而行,互相照应。
路上遇到的人都说他是个糊涂老头,这个年纪了还要翻山越岭去延安。可他只是笑笑,继续向前走。
一个多月过去了,滕国权的草鞋已经换了好几双。腰间的布袋也渐渐变轻,但他始终保持着赶路的步伐。
到了武汉,他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听说他是滕代远的父亲,立即安排人接待,还帮他联系了西安办事处。
从武汉到西安的路程相对好走一些,有了八路军的帮助,滕国权不用再担心路上的安全问题。办事处的同志们还给他准备了新的衣物和干粮。
终于到了西安,距离延安已经不远了。西安办事处的同志告诉他,滕代远正在延安城内担任军委参谋长,是毛主席的重要助手。
最后这段路程,滕国权走得特别快。十五年没见到儿子,他想早一刻见到这个让他牵挂的孩子。
经过两千多公里的跋涉,他终于看到了延安城。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城市,成了无数革命者向往的圣地。
延安的窑洞一排排嵌在山坡上,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滕国权站在城门口,打量着这个儿子工作生活的地方。
八路军的警卫员把他带到了滕代远的住处。十五年的离别,父子相见的场面让在场的同志们都为之动容。
这一路的艰辛,在见到儿子的那一刻都化作了欣慰。儿子穿着朴素的军装,身材消瘦但精神矍铄,完全变成了一个革命战士的模样。
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滕国权明白了为什么他会选择这条路。在这里,每个人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延安窑洞待贵客
1938年冬天,延安城内的一间窑洞里,滕国权正在翻看儿子的工作笔记。门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一位警卫员手持一封信快步走了进来。
这是一封来自毛主席的请柬,上面写着邀请滕国权同志共进晚餐。信纸上的字迹工整有力,落款处盖着鲜红的印章。
延安的冬天寒风凛冽,窑洞里却暖意融融。滕代远亲自为父亲准备新衣服,还特意找来一双棉鞋。他告诉父亲,主席平时工作繁忙,能收到这样的邀请实在难得。
那天下午,天空飘起了雪花。滕国权换上新衣,由儿子陪同向主席住处走去。一路上,他们遇到不少同志,都向这对父子投来敬意的目光。
主席的窑洞位于延安城东北的杨家岭,窑洞外挂着一盏马灯。因为战事紧急,毛主席临时有重要会议要处理,委托李富春同志代为接待。
李富春同志将父子俩请进窑洞,屋内已经摆好了饭菜。饭桌上有几个家常菜,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陕北羊肉汤。
席间,李富春详细询问了滕国权的来时路途,对这位老人家的壮举表示钦佩。他说,主席知道滕老走了这么远的路,特意准备了一件狐皮大衣和十块光洋作为礼物。
这顿饭虽然简单,但格外温暖。李富春向滕国权介绍了延安的革命形势,也说起了滕代远在工作中的表现。
饭后,李富春将主席准备的礼物交给了滕国权。那件狐皮大衣是主席平时穿的御寒之物,现在转赠给这位远道而来的老人家。
十块光洋装在一个红布袋里,这是为了让老人返乡路上有盘缠。李富春说,这些都是主席的一点心意,请老人家一定要收下。
临别时,李富春还特意叮嘱滕代远,要好好照顾父亲在延安的起居。主席说了,革命工作再忙,也不能忘了家人。
回到住处后,滕国权将请柬、大衣和光洋小心翼翼地收好。这些礼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革命领袖对一个普通农民的关怀。
在延安的日子里,滕国权经常能听到各种会议的声音。他看到儿子和其他同志日夜忙碌,为革命事业奔波操劳。
有时候,他会站在窑洞门口,望着延安的夜空。在这片黄土地上,无数革命者正在为理想奋斗,而他的儿子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寒冷的冬天,因为一封请柬,因为一件大衣,因为十块光洋,变得格外温暖。这些珍贵的礼物,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人情味。
归乡述说光荣事
1949年秋天,麻阳县迎来了解放。滕国权站在自家的老房子前,看着墙上贴着的"人民胜利"的标语,想起了十一年前的那段延安岁月。
村里人都知道,滕老爷子去过延安,还见过毛主席。每当有人来访,他总会将那张泛黄的请柬、那件保存完好的狐皮大衣拿出来给大家看。
土地改革开始后,滕国权成了村里的积极分子。他不识字,但总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延安的故事,讲述共产党是如何关心普通百姓的。
那十块光洋,他一直保存着,没舍得用。在他看来,这不是普通的钱币,而是一段难忘历史的见证。
1953年,滕代远回到家乡探亲。这一次,他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将领。全村的人都涌到滕家院子里,要听这对父子讲述革命的故事。
滕国权将那张请柬装裱起来,挂在堂屋的正中央。每当有人问起,他就会站在请柬下,一字一句地讲述当年在延安的经历。
村里的年轻人最爱听他讲述翻山越岭去延安的故事。两千多里的路程,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就这样靠着两条腿走完了。
1956年,村里办起了第一所小学。滕国权主动将自家的两间正房腾出来,作为教室使用。他说,这是延安精神教会他的。
每逢节假日,村里的孩子们都会聚集在滕家院子里。老人会把那件狐皮大衣拿出来,给孩子们讲述主席的关怀。
随着岁月流逝,那张请柬的颜色越来越深,但字迹依然清晰。乡亲们都说,这是滕家最值钱的传家宝。
1960年代,滕国权的故事传遍了整个湘西地区。很多人专程来到这个小山村,就是为了听他讲述那段延安岁月。
村里的老人都说,滕国权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去过延安,见过主席。那段经历,让这个普通的苗族老农成为了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
每年春节,滕国权都要将请柬、大衣和光洋擦拭一遍。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他生前,常常对村里人说,延安虽然艰苦,但那里的人都有一颗为民族解放奋斗的心。这话,他重复了一辈子。
到了晚年,滕国权仍然能清楚地记得李富春同志代表主席接待他的场景。那顿朴素的晚餐,那件温暖的大衣,那十块沉甸甸的光洋,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记忆里。
这个故事,最终成为了麻阳县革命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告诉后人,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