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那会儿,大概是公元789年的九月份吧,他去了一趟太极宫的凌烟阁。为啥呢?因为之前见过两位平定了泾乱的大英雄——李晟和马燧,心里头就想着,得把这二位给画下来挂在这凌烟阁里头。这凌烟阁啊,本来就是个纪念大唐那些英勇无畏的大臣将军们的地方,现在唐德宗来这儿,就是为了怀念这些先辈们的辉煌事迹。
当唐德宗走进凌烟阁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墙上挂着的那些名臣猛将的画像。这里面不仅有唐朝初期的二十四位大功臣,还有中宗、肃宗、代宗几位皇帝在位时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人物。看着满墙的画像,唐德宗心里五味杂陈,他心想,大唐曾经的荣光还能不能重现呢?他自己也找不到答案。

不过,唐德宗知道祖先设立凌烟阁的目的,就是要让后代永远记住大唐的荣耀。为了这份荣耀,也是为了让大唐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唐德宗决定除了绘制李晟和马燧的画像外,还要再补上25位前朝的功臣勋贵的画像,让他们也能接受万世的香火供奉。这其中,就有苏定方的名字。

说起苏定方,他可是初唐时期的一位传奇将领,一生灭了三个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把他绘像于凌烟阁,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但可惜的是,这一切他生前没能看到。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大唐猛将,在生前遭受了很多误解,死后还被一些人恶意丑化。或许,历史最终会给苏定方一个公正的评价吧。

话说苏定方,原名叫苏烈,年轻时候就是个英雄少年。刚成年那会儿,他和父亲苏邕一起,在冀州拉起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专门对付那些四处作乱的流寇,保护家乡的安全。那时候冀州一带乱得很,最大的一股流寇头子叫张金称,一开始他还想做点好事,但后来就变得特别残暴了。隋炀帝派杨义臣去剿匪,苏定方也加入了这场战斗,结果张金称被打败了,就这么退出了历史舞台。
苏定方的父亲去世后,他就接过了父亲的担子,继续守护地方的和平。但是随着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潮席卷全国,他也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之中。河北、山东一带渐渐归顺了窦建德,这人是个讲义气的好汉,跟苏定方一样都想保境安民。两人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块儿,想要为老百姓谋福利。
在窦建德手下,苏定方受到了重用,甚至被大将高雅贤收为了养子。跟着义父和首领窦建德,他在战场上迅速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将领。可是命运弄人,窦建德在与唐朝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失败了,苏定方只好跟着义父高雅贤投奔刘黑闼,再次举起反抗的大旗。
唐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自称汉东王,继承了窦建德的遗志对抗唐朝。虽然刘黑闼这个人有点狡猾,但在唐朝大军的强大攻势下,他的军队损失惨重,高雅贤也在战斗中丧生,以窦建德、刘黑闼为首的河北势力彻底瓦解。尽管苏定方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唐朝作战,但他投降后并没有受到责罚。
这时候的苏定方感念高雅贤的恩情,宁愿回家种地也不愿出仕。不过,可能是因为他名声在外,没过多久就被唐朝征召了。到了贞观初年,他成为了大唐匡道府折冲,官职是正五品下,开始为朝廷效力。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之后,就开始考虑怎么处理北方强大的东突厥汗国。这个汗国以前可厉害了,很多割据势力都得靠它支持。现在中原已经统一,东突厥就成了大唐扩张的一大障碍。于是,在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任命李靖为主帅攻打东突厥,苏定方作为先锋参与了这次战役,并且表现出色,帮助大唐赢得了胜利,也因此升职成了左卫中郎将。
正当苏定方准备再接再厉为大唐建立更多功勋时,他的仕途却突然停滞不前。从贞观四年开始,整整二十五年的时间里,苏定方几乎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连几次对外战争都没见到他的身影。有人分析说,这可能是由于当时文武两班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导致的结果。特别是那次消灭东突厥的战役,让唐俭对李靖和苏定方心生怨恨,加上一些朝中重臣的弹劾,使得苏定方的职业生涯陷入了低谷。虽然唐太宗尽力保护了李靖,但苏定方却因此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其他将领纷纷外出征战,为大唐开疆拓土,而苏定方只能默默等待机会的到来。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了,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接过了皇位。很多人以为李治是个没什么能力的人,只是因为武则天的存在才被人记住。但实际上,在李治的治理下,大唐变得越来越强大,领土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范围。
为了进一步扩大大唐的疆域,李治不仅提拔了很多年轻的将领,还重新启用了那些仍然能够上阵杀敌的老将们,让他们带着新人一起作战。这时候,那些曾经对苏定方有意见的老臣们大多已经不在了,而对他有很深成见的莒国公唐俭也病得差不多了,于是苏定方终于得到了唐高宗的重视。
到了永徽六年(655年),被“雪藏”多年的苏定方终于等来了机会,和营州都督程名振一起去攻打高句丽。虽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上了战场还是那么勇猛。在与老朋友程名振的合作中,他带领军队大败高句丽联军,烧毁了他们的外城和村落,斩杀了上千敌人。胜利的消息传回朝廷后,唐高宗非常高兴,立马晋升苏定方为右屯卫将军,并封他为临清县公。
打败高句丽之后,苏定方又被派去跟随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知节,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程咬金,一起去攻打西突厥。尽管程咬金并不以战术见长,但他凭借以往的战绩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这次出征,苏定方再次担任先锋官,负责率领先头部队进攻。
在榆慕谷一战中,唐军击败了西突厥的歌逻、处月两部,斩首千余人。接着,副总管周智度又率军消灭了西突厥三万多精锐。这场胜利引起了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的注意,他集结了两万精兵在鹰娑川与唐军展开激战。关键时刻,苏定方带着五百骑兵直冲敌营,重现了当年斩首东突厥可汗的英勇时刻。正是因为他的及时支援,唐军才能大获全胜,追击二十里,杀敌一千五百多人,缴获了大量的马匹和武器装备。
尽管苏定方在前线奋力杀敌,但后方却出现了问题。副大总管王文度搞起了小动作,向程知节提议采取保守策略,认为应该结阵自守,而不是主动出击。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无疑会大大削弱唐军的战斗力。当苏定方从前线撤下来得知此事后,直接跑到程知节面前大发雷霆:“我们出来打仗是为了消灭敌人,现在却要防守,这样只会让我们的士气低落,万一遇到敌人肯定失败。像你这么胆小怕事,怎么能建立功勋呢?”他还建议把王文度抓起来上报朝廷。
程知节并没有采纳苏定方的建议,而是继续执行原计划,并转战至怛笃城。当听说唐朝大军即将到达时,怛笃城的居民赶紧开门投降,希望能够保住性命。但是,由于王文度的诬告,这些投降的人最终还是被唐军屠杀。这样的行为让整个远征失去了正义的理由,战争变得毫无意义。
作为惩罚,程知节被召回长安并免去了职务;王文度则被判死刑,后来改判为平民。而苏定方因为在战斗中的贡献,暂时接管了西征军的指挥权。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正式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让他带领燕然都护任雅相和回纥王子药罗葛·婆闰等人再次出征西突厥。这一次,唐高宗给了苏定方很大的期望和支持。考虑到之前程知节在西突厥地区的暴行,唐高宗决定采用软硬兼施的方法,除了军事打击外,还设立了流沙道安抚大使,由原来的西突厥贵族阿史那步真兄弟负责沿途招抚工作,配合主力部队行动。
在阿史那步真的协助下,苏定方听取了右领军郎将薛仁贵的建议,利用突厥内部泥孰部与阿史那·贺鲁之间的矛盾,联合泥孰部共同对抗西突厥。即便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以及严酷的寒冬条件,苏定方依然果断下令全军冒雪进攻。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战术最终导致阿史那·贺鲁的大军全面溃败,他自己也只能带着残部西逃。唐军乘胜追击,在今天的塔什干地区,阿史那·贺鲁众叛亲离,最终选择投降。就这样,苏定方凭借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勇气,完成了对西突厥的征服。